這一批新讀的書裏最推薦《Thinking, Fast and Slow》。
Thinking, Fast and Slow
“Halo effect”是怎麽回事?直覺可以相信嗎?為什麽大家都是“事後諸葛亮“?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2011年寫的這本書就回答了這些問題,主要講了人的大腦思維、決定的過程,為什麽會產生偏見,為什麽會有直覺上的錯誤,很有意思。這是一部科普書,作者因為對決策和行為的研究而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沒讀以前我以為這本書會比較無聊,沒想到很有意思。作者通過一些淺顯的講解和有意思的實驗深入淺出地講解了他的理論,完全不枯燥,是我近幾年讀的幾乎唯一一本”學習“的書。
Polio: An American Story
UT Austin的曆史教授David Oshinsky關於美國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怎麽研發脊髓灰質炎疫苗的曆史。這本書得了2005年的胡佛獎和2006年的普利策獎。書很長,講得曆史很詳細,也有許多關於羅斯福總統的軼事。疫苗的發展史、各個研究者和March of Dimes之間的恩怨情仇讀來很有意思。不知道多久之後人們會對mRNA疫苗也來個曆史回顧。
霍亂時期的愛情
馬爾克斯在獲得諾獎後寫的第一部小說,我是當言情小說看的,確實像人們評論的那樣,大師在小說裏幾乎寫盡了世間的各類愛情。但最真實的是他對婚姻生活裏愛情的描寫。這世間有最完美的愛情和婚姻嗎?最好的愛情就能等同於最好的婚姻嗎?老人在麵對生命盡頭的時候愛情是什麽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Age of Ancient Sea Monsters
兩個年輕的中國人趙闖和楊楊寫的,被翻譯成英文,又在這邊出版。趙闖是科學藝術家,楊楊是作家。“兩人合作創作了大量的科學藝術作品,影響了很多的讀者和觀眾,被小讀者們親切地稱為‘恐龍大王‘。”
沒找到中文版的,但英文版的很好看。趙闖的畫都是電腦創作的,很像這邊科學曆史博物館裏關於古代生物的畫,動物都生活在符合那個年代場景裏,好像照片一樣。如果我小時候能看到這樣的書,不知道會不會高興壞了。
Run, Rose Run
James Patterson和Dolly Parton合寫的小說,圖書館排了好久才排到,可是覺得不好看啊!說的是驚險小說,但前3/5都是灰姑娘的故事,一點兒不驚險。我看紙書看了1/3就實在看不下去了。排隊借了聽的書,因為是很多人一起表演的,還比較好聽,能聽的下去,但也就是聽得下去而已。Dolly自己在裏麵飾演女配角,小說裏寫的這人應該4、50歲,但Dolly的嗓音就是70多歲的人,發音也不太清楚,再加上表演也一般,聽起來非常出戲。別人倒還好。隻是圖書館排了4、500人等著聽,我還以為裏麵會來幾段鄉村歌曲,其實沒有。失望。
追尋彭加木
葉永烈寫的紀實文學。因為前些日子看《十年徒步中國》,作者關於穿越羅布泊和在彭加木紀念碑前的照片而想起當年這件轟動全國的事,於是借來看看。其實葉永烈對搜尋彭加木的描寫並不多,更多的筆墨在講述彭加木這個人,應該說是彭加木傳記。彭加木這個人其實還挺有意思的,算是那個年代奉獻的典型,也有知識分子耿直的一麵。讀起來很真實,好像其人又活了過來。當然,書裏也有那個時代“喊口號“的印記,有些地方跳著讀就行了。
鍾鼓樓
劉心武在80年代寫的小說,曾獲茅盾文學獎,裏麵作者會加上一些背景和自己的想法,比如某個人物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性格,為什麽會這麽選擇。這些不是讀者從故事裏自己琢磨出來的,而是作家明明白白以敘述方式寫出來的。這就會讓讀者覺得有點說教意味。但小說整體看起來還是非常親切,誰讓咱也是那個時代的人呢?那些婚禮場景的描寫,讓我一下回到了小時候。那會兒參加親戚的婚禮就是那樣,親戚中也有很多小說裏描寫的小市民,非常形象。而且對很多人物的心理刻畫非常貼切,那會兒的人就是那麽想的,感覺作者真的對這些老北京人有非常深入的了解。
The 6:20 Man
David Baldacci的新書。近年來覺得David Baldacci比James Patterson的書好看許多。Patterson現在把出書變成了流水線來經營,都是一些其他作者借他名氣一起合寫,質量參差不齊,大部分都不好看了。反倒是Baldacci,從Memory Man開始,我越來越喜歡,節奏快,驚險緊湊,出人意料的結局,讀起來很開心。這本比Memory Man係列稍差,但也還算有娛樂性。
蝴蝶
劉慈欣的中篇小說選,有些讀過了,但再讀還挺有意思。劉慈欣文筆確實沒有那麽細膩,但想象力彌補了這些短板。不知道他為什麽現在不出書了?不會是“江郎才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