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耳朵

有小說,有翻譯,有隨筆,想起什麽寫點兒什麽。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2022讀書筆記(一)

(2022-02-07 16:04:23) 下一個

望春風

格非2016年出版的小說。

“日來月往,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在俯仰之間,千秋邈遠,歲月蒼老,蒿藜遍地,劫灰滿目。”

小說像拚圖一樣,通過故鄉的幾十個人物,拚出故鄉的興衰過往,也代表了中國各地鄉村的變遷。我其實還是很喜歡格非這種迷舟似的敘事方式,一層層抽絲剝繭,慢慢揭示事情的原因和結果。這本書也不例外。但這本書確實不像《山河入夢》那麽緊湊,書中人物眾多,有又很多親戚關係,有時候看到後麵我就有點兒忘了這人是什麽人,在哪兒出現過了。我看網上對這本書的負麵評論也是類似的感受。不過我覺得瑕不掩瑜,還是能夠吸引我一刻不停地看下去。感覺格非的作品越往後越有點宿命論的感覺,主人公開始逆來順受了。

 

停下來,看那花樣年華 – 林禹銘的人文漫步1 上海

關於上海,主要是建築的介紹。作者是台灣人,但對上海的了解相當深。介紹從名人故居開始,圍繞上海過去100多年的經曆,一一講述上海有名的建築,還挺有意思的。

 

春天的二十二個夜晚

徐坤在世紀初的小說,關於外地分配到京城的新北京人的故事。可能沒有類似的經曆,覺得寫得一般。

 

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跡

還挺喜歡這本吳淡如寫的遊記。她的遊記有描寫,有感情,有自己的體會,讓人感同身受。她描寫旅途中美好的事物,但也有辛苦。比如她去南極,就自嘲是自找苦吃,去一次就夠了。但她又能在艱苦中發現美。她在後記中寫到旅行的辛苦,像屋子裏的黴味、煙味、冰箱的嗡嗡聲和窗外的喧嘩都會讓她夜不能寐,我深有同感。也許是她的遊記把自己放在了環境中,讓人更有共鳴。相比之下,陳丹燕的遊記總感覺人在物外,雖然描寫可能更精致,卻少了共鳴。

 

Gone with the Wind

從圖書館借了這本聽的書,重溫了一遍。上次看還是在大學,基本都忘了。再看覺得還是挺好看的。但因為自己在美國生活了這麽多年,對書中有些描寫已經不敢苟同。對美國南方和主人公之間感情的描寫還是很精彩的。戰爭和奴隸製的畫麵基本都是側麵描寫,但也可以了解當年南方人的想法,這可是民主黨的想法哦。誰承想一百多年過去,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想法來了個大掉頭。據說這本書在美國的銷量僅次於聖經,有史以來排名第二,可見其受歡迎程度。當然這本書也備受爭議,就是因為裏麵對黑人和南方的描寫。我準備把這部電影也借來重溫一遍了。

 

鐵凝日記 – 漢城的事

2003年非典期間,鐵凝陪她父親去韓國參加她父親的畫展。這就是她在韓國時候的日記,記錄了當時每天的重要事件,有人物有風土人情,這些方麵我都還挺喜歡的。但也有xxx出席她父親畫展什麽的記載,就有些無聊。

 

Dune

看了個開頭兒就一直有點看不下去這本書,拿起又放下,本來還是挺喜歡看科幻的。幸好後來借到了聽的書,裏麵有不少演員演繹,朗誦性質,像聽電影錄音(當然沒有那麽多音效),也就一直聽了下去。其實覺得這本書並不像科幻,沒什麽硬核的科學知識,更像奇幻(fantasy)。裏麵著重的是宮鬥情節,但節奏有點慢,不是我的茶。我更喜歡看大劉的《三體》。本來看這本書是為了看電影做些準備,哪承想書還沒看完,電影已經從影院下架了。隻好以後從圖書館借了,真是遺憾,本來很期待看大屏幕效果的。

 

我們的老院兒

肖複興寫的關於他以前居住的大院兒和院兒裏的人的回憶。人和事都是發生在五、六十年代他所居住的北京南城靠近前門的粵東會館。可能因為我父親也是出生長大在南城,和肖複興是校友,年紀也差不多,所以我對他寫的事既感興趣又覺得親切。因為敘述中有文革,而文革就像人性的照妖鏡,好的越好,壞的越壞,什麽都放大了,所以整本書並不隻是溫情脈脈,也有醜惡凶險。反正是家長裏短,愛恨情仇。讀完隻能感歎人生如夢,倒有些悲觀。這世間有什麽值得追求的?到最後都是芸芸眾生中的一隻小螞蟻,隨著命運漂浮罷了。

一把刀,千個字

圖書館剛購進的王安憶最新小說。全書分上下兩部,外加一個尾聲“後來”。引用豆瓣的簡介:“上部講的是淮揚菜廚師陳誠1990年代以後在美國的故事;下部主要是共和國初年東北知識分子家庭的故事。上部每一章在兒子陳誠的九十年代和六十年代間來回閃跳,引出母親為何缺席的懸念,下部從頭解答母親的人生以及隨之而來全家人的命運變遷。”小說跨度很宏大,人物性格也很鮮明。王安憶的小說都有她自己的套路和敘事風格,細膩、生動,但有時候句子不帶主語,或者人物沒有姓名,隻以“她”、“他”為名,看起來有點費勁,來回讀才明白說的是誰。也沒準兒是我中文退化了????。對菜肴的描寫要是再細致係統些就更好了,我想靠它下飯呢。不過總的來說還是很好看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