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生回憶 - 割麥子

(2021-06-13 07:13:00) 下一個

人生回憶

春雨驚春清穀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這是二十四節氣歌的前兩句。其中的“芒”指的是芒種,出現在每年6月6日前後。華北平原芒種前後是麥收時節。記得我11歲左右就開始幫家裏割麥子。感謝鄧笑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很早以前收獲麥子靠手拔,因為在60年代有機井灌溉之前,農村種麥子都是旱地,基本上是靠天吃飯。旱地鬆軟,又不施化肥,土壤不板結,麥子拔起來相對容易。加上麥子長得矮,割麥子彎腰太低,蹲著割又不得勁兒,還是輪開膀子拔起來更方便,更快。隻有到麥收季節,莊稼人才舍得蒸饅頭吃,因為拔麥子活很累,而且時間性很強,晚收一天就有可能遇到一場幹熱風,麥子可能熟過,大風也可能把麥子刮倒甚至把麥粒吹落,眼看到手的麥子也會遭受損失。我隻記得一兩次拔麥子,因為從我記事起,村裏大部分麥子變成水澆地,割麥子更合適。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割麥子頭天晚上就把鐮刀磨快,同時多準備兩把。割麥子要起早,趁天還不熱。好在夏天天亮得早,大概五六點鍾,還沒睡醒就被大人們叫起來,吃點東西趁涼快下地割麥子。

水澆地麥子一耬三壟,一個人前麵割三壟,負責打草腰兒。另一個人靠後幾米割旁邊三壟,同時負責捆麥子。兩人不能並肩割,那樣容易互相幹擾,而且不小心會被鐮刀傷傷。割麥子的姿勢是45度麵向右前方,左腿在前,彎腰用左手抓住麥子上半部分,右手握鐮(鐮把有二尺長,手握處是弧形的,這樣設計為的是不要彎腰太低,也是利用杠杆原理,增加力臂長度,以求省力),在地麵上大概一兩寸的地方用力向後拉鐮,把麥稈割斷。如果貼地太近割,不僅彎腰要更低,還容易割到土,因為地畢竟不是很平,如果碰到硬土坷垃甚至小磚塊兒容易毀壞鐮刀甚至割傷自己。另外,麥子底部有很多幹枯的葉子而且老麥稈較硬,割起來不如稍微靠上一點兒省力。

草腰兒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就地取材發明的方便快捷的捆麥辦法。我記得大概是這樣的:割一把麥子,不要太多(太多手抓不過來),也不能太少,不然不夠結實。
然後把鐮刀夾在兩腿中間,左手把麥子倒轉,麥穗朝下,右手抓住麥穗,左手迅速上移到麥稈根部,中指把麥稈從中間分開成兩股,右手將麥稈在麥穗根部逆時針旋轉270度,然後把兩股麥稈展開放在地上,麥穗在中間而且壓住麥稈。這樣,麥腰的長度幾乎等於兩倍麥稈的長度。把割下的麥子放在麥腰上,與麥腰成90度。麥腰,麥腰,就是麥捆的腰部。等麥子放的差不多了,前麵的人打一個新腰兒,後麵的暫停割麥,把鐮刀放下,蹲在麥堆邊,右手抓住麥腰前頭,左手抓住腰後頭,同時用左膝蓋壓住麥堆,兩手同時用力將腰兒拉緊,以左手為軸,右手抓麥腰順時針轉270度,迅速用左手掌壓住腰,右手鬆開,然後繞到左手上麵,抓住麥腰的前頭繼續轉180度,用左手向前壓住麥腰,騰出右手最後把左手中的麥腰尾部順時針轉135度壓在麥腰頭部底下。這一套動作在半分鍾內一氣哈成,全憑肌肉記憶和熟練。

由於麥穗被壓在麥捆中間,麥腰捆的越緊越不容易開。麥腰尾部被頭部別住,麥腰頭部尾部都留有二十多公分,而且麥稈有一定硬度,所以麥腰不會自然鬆開。當麥捆運到麥場時,輕輕用手把麥腰尾部逆時針撥一下,用手一抖麥捆,整個麥捆就散開了。非常省力,快速。

可惜現在隻剩下回憶,這些經驗和技巧已經毫無用武之地。人類不斷發明創造新的工具和器械以取代體力勞動和單調的工作。正如荀子《勸學篇》所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我們這一代人經曆了機械取代畜力和大部分的手工勞動, 農民更多地依賴化肥,農藥,地膜,優良品種,包括雜交甚至轉基因。人類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或者為了吃的更好(更多的肉蛋奶攝入),可以說是想盡辦法。人類無休止地過度地向大自然索取,已經對大地母親造成嚴重的傷害。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現在實行秸稈還田,問題已大為改觀),除草藥,殺蟲劑滲入土壤,汙染地下水,塑料顆粒留在土壤難以降解等等一係列問題。人類隻有一個地球,人口的過度快速增長已經超越地球的承載能力。大自然可以滿足人類的需求,但是不能滿足人類的貪婪。

人無百年壽,常懷千歲憂。我這也是吃飽了撐的發幾句牢騷。您聽後別當真,一笑了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古樹羽音 回複 悄悄話 如此精確”科學“地總結記憶了“割麥子”這個“工作”,非常感慨!想起了自己在白山黑水的記憶。 感謝分享
簡單得很 回複 悄悄話 北京是拔麥子,陝西是割麥子,就這點說北京遠落後陝西。
dong140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我隻參加過一次麥收。我哥割麥子,我捆麥子。裝車的時候,麥捆多散了
我哥又重新捆了一遍。笑話我隻會讀書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