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生回憶 - 吃辣椒

(2022-10-08 19:06:01) 下一個

人們普遍認為辣椒原產美洲,明朝後期傳入中國。最初作為觀賞植物,到清朝乾隆年間開始食用。一說我國植物學家七十年代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了野生的小米椒,從而證明中國也是辣椒的原產地。其後,1993年又在湖北神農架地區發現了野生的黃辣椒。在此我不想爭辯辣椒究竟原產何地,隻想探究眾所周知的事實,即辣椒已成為四川(包括從四川劃分出去的重慶),貴州,湖南和其它一些地方大部分居民飲食不可缺少的東西。有錄像為證,連重慶的兔子也居然悠然地咀嚼紅色的朝天椒。不得不佩服,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兔啊!隨著老幹媽辣醬的推出和廣泛銷售,辣椒醬已經成為一部分中國人甚至一些國外華人生活的必需品。人們用“嗜辣” 來形容四川貴州人,十分到位。為什麽會是如此情況?

每年入夏,天氣炎熱,人們普遍變得不願活動,而且食欲減退。其主要原因是人體本能地通過減少產生熱量的活動來調節體溫,包括運動和消化,因為消化也會產生熱量。因此,很多人沒有胃口,於是乎,男人靠喝啤酒,女人靠吃涼皮撐過夏天,然後等秋涼後猛吃,貼秋膘。這大概就是人們苦夏的原因吧。

人們普遍認為吃辣椒可以除濕氣,我在此不想評說是否正確與否。其實,辣椒通過刺激人體分泌更多的唾液和胃液,使人感到有食欲。三伏天,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都很高,人們坐著不動就會出汗。人體通過出汗來降低體溫,因為汗水的蒸發需要熱量,它們就是人體多餘的熱量。吃辣椒加速血液循環,使體溫略有升高,人體就會啟動氣溫調節功能,大量出汗,汗水的蒸發帶走人體多餘的熱量,體溫會降下來,人就會覺得舒服一些。我想出汗所降體溫應該大於吃辣椒所升體溫。人們在用辣椒欺騙人體的氣溫調節功能。

其實我並不熱衷辛辣食物,老幹媽辣醬也多年沒有吃過。偶爾吃些辣味食物,也是蜻蜓點水。令我難忘的吃辣椒的經曆發生在高中一年級結束的那個夏天,1983年。如果你記得那時候的事,你大概知道1984 年商品糧的一個重要變化,那就是細糧(小麥麵粉)由總量的30%上升為70%,粗糧(玉米麵)則由總量的70%下降為30%。這大概歸功於大量化肥的使用和機井的普及,以及雜交小麥品種等,使得小麥產量大幅增加。

我們班大部分人是住校學生,吃集體食堂。雖然我們絕大部份同學都是農業戶口,但是食堂的糧食來自學校所在公社(1984年改名為鄉鎮)的糧站,是按商品糧的比例供應的。其流程是這樣的:住校學生需要把自家的糧食交到自己所在公社的糧站,以換取一張“糧條”。學生把糧條交給學校司務長,司務長拿著這些糧條去學校隔壁的糧站取糧食。我還記得當年大哥為我換糧條的事。

故事發生在1983年夏,也就是那時我們吃的70%是玉米麵,早飯和晚飯是窩頭加玉米粥。一個窩頭二兩糧食。不夠吃可以多買,簡稱“機動”。高一那一年我身高增加十多厘米,買了不少“機動”窩頭。高一學年將近結束的時候,大概六七月份,天氣變得很熱,那時候也沒有冰箱,食堂的飯菜很容易變質。衛生情況令人堪憂,記得有同學晚上打“籠鍋水”時,在水裏發現死耗子。另外,糧站的儲存條件也很落後,糧食生蟲或者被老鼠吃那是正常現象。還有就是有些糧食屬於“戰備”糧,放置過久,多年陳糧已經哈喇,失去糧食原有的味道。那年夏天估計是糧站把“戰備”糧強行發給學校,把學生當成了牲口。有幾個星期,窩頭實在難以下咽,部分就被學生丟棄在教室前麵的地麵或者水溝裏。我們學校三麵有圍牆,後麵是一大片農田,開放的。有一流浪漢經常去撿學生丟棄的窩頭吃。可是,那段時間,我們發現流浪漢有時候把窩頭撿起來,聞聞或者嚐一口又扔掉了,實在不是味兒。

學習緊張,身體快速發育,營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於是我們35 班和36 班的幾個男生商議湊錢(每人大概兩三毛錢)去集市上買些長辣椒下飯。大家一拍即合,由36班班長王占良帶頭,帶著打飯裝窩頭的籮筐去學校附近的集市上買回了半籮筐辣椒。幾口生辣椒入口,大半拉窩頭就消滅了。就這樣度過了幾個星期,很快就放暑假了。

回憶這些經曆,並不是說我曾經吃過多少苦,比起父輩和兄長經曆過的三年“自然災害”,闖“四兩關”(每天隻有四兩糧食),我吃的這點兒苦真的不值一提。我隻是在提醒自己,應該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不再挨餓,不再為下飯而被迫吃辣椒,應該滿足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