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的十年語文教改(2437)太原會議兩大收獲,一大喜訊

(2024-07-27 04:59:07) 下一個

我的十年語文教改(2437)太原會議兩大收獲,一大喜訊

(左起朱泳燚、張必錕、王連雲李培永1986年10月在人教社合影)

      1986年8月初,在山西太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召開重點中學高中語文教材改革工作會議。高中實驗教材主編周正逵先生主持會議。開幕式後,人教社副總編劉國正先生作報告,他先講了初中教材改革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正在準備修訂。然後,特別強調高中教材改革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勉勵全體執教老師一定要充滿信心,堅持改革。
       開幕式後,有關專家分別作了文學作品鑒賞、《文學讀本》教學教法的報告。章熊先生還就近幾年高考命題改革,解答了老師們最關心的高考相關問題。
       會議還安排了一位老師上文言文誦讀示範課。沒有想到的是,這位老師的示範課居然還是那種傳統的“串講法”,即老師一邊讀一邊逐字逐句翻譯串講。聽課老師在下麵議論紛紛,周正逵老師當機立斷,立即在會場找到了北京的張必琨老師,讓他馬上準備去上一堂真正的文言文誦讀課。
       張老師真不愧是老北大的高才生、北京著名語文老師,周老師隻對他說了一句,你馬上去上一節誦讀文言文的課,就去台上安排學生,組織會議去了。留給張老師的準備時間不到二十分鍾。
       還是那個班的學生,張老師走上講台,微笑著對學生說,今天要辛苦你們了,現在我再給大家上一節文言文,我的上法跟剛才那位老師不一樣,希望你們能喜歡!
      簡單的開場白後,張老師就把課本放在講台上,走到學生中間,從頭到尾背誦了一遍要教的課文。剛背完,台上上課的學生和台下聽課的老師就熱烈鼓掌。然後,張老師指導學生開始操練“誦讀”。張老師的教學方式非常靈活,或自讀,或齊讀,或領讀,或輪讀,即一部分學生讀,一部分學生聽,然後轉換,聽的學生讀,讀的學生聽;還有他獨創的“跟讀”,即教師高聲誦讀,學生跟著他,一邊聽一邊輕聲讀,似乎有聲,又似乎無聲,學生邊聽邊讀邊思。張老師一直在學生中間空著手走來走去,揮灑自如,學生興趣盎然。一節堪稱典範的文言文誦讀示範課,展示了張老師的堅實的文言功底和高超的課堂教學能力、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更讓全體實驗教材的執教老師明白了文言文誦讀教學法的真諦。
      會議期間,大會秘書組還組織全體與會人員去參觀著名的晉祠。
       晉祠,位於陝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薑後而建。晉祠創建於西周(公元前11世紀)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
       晉祠三絕是參觀必到之處。
       晉祠三絕之一:
       周柏唐槐,二者都是晉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是周代種植的柏樹,茂盛蔥鬱,位於聖母殿北側,原先本有兩株,名為齊年古柏,如今隻剩這一株。周柏唐槐樹幹粗壯,需數人才能合圍。唐槐是唐代時種植的槐樹,位於水鏡台前,是晉祠古樹中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樹綠蔭濃。
       晉祠三絕之二:
       聖母殿的中央是“邑薑”像,左右兩廡有40多位侍者。在聖母殿內尚存的43尊彩繪塑像中,除聖母像兩側的小像是後來增補的外,其餘都是宋初原塑。在大殿正中幔帳內的聖母,頭戴鳳冠,麵部靜謐慈祥,雙腿盤坐在木製的方座上,一隻手放在胸前,一隻手放在腿上,手指隱在袖內,身上穿著的蟒袍沿著膝蓋垂向座位下邊,整個塑像形態顯得穩定而端莊。侍從都是各有專職,身份、性格也是無一雷同。       
       晉祠三絕之三:
       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湧水,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懸掛著清代學者傅山寫的“難老泉”三個字。當年李白來到這裏,曾讚歎說:“晉祠流水如碧玉”。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裏流出,長年不息。
      晉祠創建年代久遠,所處地理位置優越,以大量的古建築、雕塑、碑刻、壁畫、古樹名木,從不同的側麵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建築、園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晉祠的曆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且跨越的曆史最長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實例,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築藝術寶庫中一份珍貴的遺產。
       晉祠有明確的紀念意義、濃厚的審美價值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即便是一個單體建築,也有著自己的序列。柱廊的排列,鬥拱的組合,瓦壟的明暗相間,空間的穿插、色調的配置,都安置得合理妥貼,又符合審美習慣。而正是由於它的序列特征和人們流動式的觀賞進程,又使得其空間藝術向時間藝術轉化。
       聖母殿前廊柱雕木質盤龍8條,倒映水中,隨波浮動。殿內無柱,殿身當心間裝板門,兩梢間安直欞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內傾形成“側角”,角柱增高造成“生起”。下簷鬥拱五鋪作,單拱出兩跳,柱頭出平昂,補間單抄單下昂。上簷鬥拱六鋪作,單拱出三跳,柱頭雙抄單下昂,補間單抄出重昂,並施異形拱。柱頭與補間不同,上簷與下簷相異。殿頂筒板瓦覆蓋,黃綠琉璃剪邊,色澤均衡精致,整個殿宇莊重而華麗。
       魚沼飛梁位於聖母殿與獻殿之間,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橋,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頭普柏枋相聯,上置大鬥,鬥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東西寬廣,南北下斜如翼,與聖母殿上翹的翼角遙相呼應,顯示了殿翅欲飛之勢。
       聖母殿彩塑中,邑薑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獻殿前的金人台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鐵鑄武士。而與之遙遙相望的聖母殿中侍女群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體的豐滿與俊俏,臉形的清秀與圓潤,各呈現出極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她們的陰柔之美與宋鑄鐵人的陽剛之氣,也形成了鮮明對比。
       參觀晉祠也是走馬觀花,到此一遊。
       太原會議兩大收獲:學習了張必錕老師的文言文誦讀教學法;親眼目睹晉祠之美!
       一大喜訊是初中《作文·漢語》責任編輯王連雲老師告訴我的。
      8月1日中午乘綠皮火車到達太原,下午即去拜見劉國正先生、張必錕先生、周正逵先生和王連雲先生。
      王連雲老師約我晚上談話。他說,國正先生與他研究決定,擬調我去北京人教社,參加修改初中寫作教材《作文·漢語》第一冊,大約需要一個月時間。讓我回武漢後,先給學校有關領導打招呼,安排好高中試教老師,暫時接替一下我的工作。等接到人教社的公函後,立即赴京。
       這真是我意料之外的天大喜訊!
8月7日下午,參加高中《寫作》第一冊教學研討會。中途被大會秘書組拉去“答實驗教材執教老師問”,談第一輪初中試教情況。會後與王老師話別。王老師還告訴我,這次修訂教材,人教社建國以來第一次邀請了三位第一線的中學老師:北京的張必錕、江蘇的朱泳燚湖北的李培永。
      王老師再三叮囑,一定要珍惜這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回去後一定要做好收集整理有關教學資料,到時帶到北京來備用。我非常感謝國正先生和王老師的厚愛,一定不會辜負前輩的期望!
【附錄】笑談邂逅(5)大會發言後認識了王連雲老師
        1983年8月初,洛陽會議第三天上午,我在大會發言後走下主席台,必錕先生說:“講得很好!”然後對他旁邊的王連雲老師說:“武漢華師一附中的李培永。”我與王老師握手:“認識您非常高興!昨天聽了您的報告深受教益。”
        王連雲老師是人教社重點中學語文實驗教材初中《作文·漢語》(1986年修訂後定名《寫作》)、高中《寫作》課本的責任編輯。初中《作文·漢語》與《閱讀》課本配套。高中《寫作》自成係統,獨立成冊。
        高中閱讀實驗教材分編為高一《文言讀本》(上、下冊)、高二《文學讀本》(上、下冊)、高三《文化讀本》(上、下冊)。這一套六年製重點中學高中語文分編型教材責任編輯是周正逵老師。這套教材是建國以來改革步子最大、試教規模最大的一套教改實驗教材。
        先說初中《作文·漢語》。
        1982年,人教社推出《閱讀》和《作文·漢語》分編型實驗教材,在全國各省市教研室的領導下進行試教。《作文·漢語》初步建立了作文教學體係,從縱向看,根據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接受能力,從初一到初三共安排了三十七個寫作知識點及其訓練點,呈“螺旋式”上升狀;從橫向看,每一個寫作知識點和訓練點都與《閱讀》的知識點和訓練點“基本同步”。
       《作文·漢語》每一單元作文訓練中,編者都根據單元訓練要求,編排了幾篇範文。範文既有名篇佳作,也有學生的優秀習作。這些“精讀教材是挑選出來的,它的寫作技能當然有可取之處,閱讀時候看出那些可取之處,對於選剔與斟酌就漸漸增進了較深的識力;寫作時候憑著那種識力來選剔與斟酌就漸漸訓練成較精的技能。” (引自《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第7l頁)
       按照人教社和省教研室的規定,實驗班語文教學周課時與普通班一樣:初中六課時,高中五課時;但每周必須保證兩課時(且連排,課間不休息)寫作教學時間。每單元四課時寫作教學時間,學生必須在第一周兩課時內完成一篇課內作文,第二周兩課時由教師指導學生互相評改作文。閱讀和寫作教材都是按單元編寫的,每冊八個單元;每學期十六周教學時間,每單元隻有兩周教學課時。
       再說如何運用《作文·漢語》進行試教。
       從1982年到1985年,我們擬定並實施了《作文·漢語》教學的三年整體規劃,改革作文教學方法,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和訓練,第一,誘導學生愛寫;第二引導學生多寫;第三指導學生會寫。三個層次的訓練既有聯係又有區別,既有重點又有反複。實踐證明,學生隻要愛寫,就會利用各種機會多寫,而“寫作的曆練在乎多作,應用從閱讀得到的寫作知識,認真地作。寫作和閱讀比較起來,尤其偏於技術方麵,凡是技術,沒有不需要反複曆練的。”(引自《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第4頁)學生在“反複曆練"中,逐步掌握基本寫作方法,循序漸進,寫作能力提高了,也就會寫了。
       教材《作文·漢語》是“材”,如何運用這個“材”呢?第一要遵循《作文·漢語》單元教學的“序",第二要有一個作文訓練的“序”。這個“序”是以作文教材為訓練內容,以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心理發展規律為前提的三年訓練序列,即愛寫——多寫——會寫。
    “愛寫”作文,不僅要創造良好的寫作“心理場",而且要給學生創造“需要寫作的機會”,使學生產生“我要寫作文”的心理需要,這就要千方百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奮點。作文教學激發寫作興奮點,要求教師依據《作文·漢語》,對每一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藝術處理,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某一階段內的情緒等,精心設計作文課堂教學程序。作文課堂教學程序,不應是一成不變的模式,而應是活的寫作訓練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結合。
       讀寫結合,先讀後寫。隻要作文題目出得好,就能激發學生寫作興奮點。如我在《閱讀》課講讀王願堅的《黨費》一課後,要求學生回憶他寫的《七根火柴》的有關情節和主要人物,以《父女相逢在……》為題,寫一篇比較複雜的記敘文,學生一看這題目就迫不及待地想說、要寫。
       先說後寫,說寫結合。隻要給學生提供有話可說的材料,學生一下就會興奮起來。如剛開始學寫議論文,學生感到很困難。那時國內正興起西服熱,我就特意穿一套新西服,上作文課時有意遲到二分鍾,在學生焦急的盼望中,以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現在講台上,學生嘩然,興奮異常。《從李老師穿西服說起》一下就成為同學們的議論中心,先說一節課,再寫一節課,議淪文“說清楚一個觀點”的單元要求順利完成。
       先聽後寫,聽寫結合。聽音響寫作文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把聽到的音響寫到自己想象的情境之中,無比快樂。先看後寫,是最常見的直觀教學形式之一,初中學生尤其喜歡觀察實物,參觀展覽,遊覽山川。根據《作文·漢語》中作文教學內容的編排,不失時機地組織教學,學生是樂此不疲的。
       但是,課內作文訓練每學期隻有六、七次,按照《作文·漢語》教材要求,必須引導學生多寫“課外練筆”。
       不斷變換課外練筆的形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奮點。初中三年我們倡導的課外練筆形式有:寫日記,辦手抄報(必須抄自己寫的文章),輪流寫班級日記,寫“我小時候的故事” (必須寫真實的人和事),編寫自己的《優秀作文集》,寫觀察筆記、讀書筆記、寫遊記、寫隨筆等。係統地有層次地提示課外練筆的內容,使學生總有寫不完的材料,他們的寫作興趣就越來越濃厚。
       經常開展評優競賽,最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奮點是不言而喻的,評優的形式要根據練筆的內容和形式來決定,如寫日記,就編《優秀日記選》,辦手抄報就設一、二、三等獎,把學生辦的手抄報全部張貼在教室裏,讓學生自己評。評優的麵要盡可能寬一些,如編全班《優秀作文集》要盡可能保證每個同學至少有一篇。
      向報刊推薦優秀練筆文,是激發寫作興奮點最有效的方式。眾所周知的《假如我是武漢市的市長》一文,就是王江同學寫的一篇練筆文。
       總而言之,激發寫作興奮點,引導學生多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按照寫作訓練整體規劃,從《作文·漢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有步驟,分階段地對學生進行比較係統的訓練,一定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把握寫作基本點,指導學生會寫。語文學家劉國正先生主張“作文在有法與無法之間"。他有一首詩曰“若謂文無法,繩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隨燈?若謂文有法,製勝須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隻平平,習法要認真,潛心探微精,待到著筆時,舍法任神行,謂神者為何?思想與感情,瞻彼春鳥鳴,無譜自嚶嚶。" (引自張中行著《作文雜談》的《序》)。把握“習法"、 “思想與感情”,是指導初中學生練習寫作的三個基本點。
      指導學生“習法”,要循序漸進、集腋成裘,《作文·漢語》教材已初步建立了作文教學體係,從縱向看,根據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接受能力,從初一到初三共安排了三十七個寫作知識點及其訓練點;從橫向看,每一個寫作知識點和訓練點都與《閱讀》的知識點和訓練點基本同步。《閱讀》教學是輸入,《作文·漢語》教學既有輸入,又有輸出。沒有輸入,就沒有有輸出。
       指導學生“習法”,要突出重點,“反複曆練”。古人雲:“多則惑,少則得”,“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按照《作文·漢語》教學體係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就應該運用這種指導思想,在每一單元作文教學時,重點幫助學生解決一、二個問題:課內嚴格按要求訓練。課外指導學生“反複曆練”。
       指導學生“習法",要精讀範文,潛心探微。《作文·漢語》每一單元作文訓練中,編者都根據單元訓練要求,編排了幾篇範文。範文既有名篇佳作,也有學生的優秀習作。這些“精讀教材是挑選出來的,它的寫作技能當然有可取之處,閱讀時候看出那些可取之處,對於選剔與斟酌就漸漸增進了較深的識力;寫作時候憑著那種識力來選剔與斟酌就漸漸訓練成較精的技能。’’ (引自《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第7l頁)
       指導學生會寫,“習法要認真,潛心探微精",是《作文·漢語》教學最基本的訓練,沒有這種基本訓練,學生難以掌握寫作的一般方法,如果僅僅隻有這種基本訓練,沒有相當的訓練量,學生也難以學會寫作。再說,作文就是用筆說話,而說話和思維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思維紊亂的人,一定說不好話,寫不好文章,隻有思維清晰而有層次,語言表達才清楚而有條理。所以,指導學生會寫的第二個基本訓練,加強思維的訓練,按《作文·漢語》中“說話訓練”要求,對學生進行“敢說、多說、會說”係統的說話訓練。
       指導學生會寫的第三個基本訓練點,是要不斷地陶冶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真正理解“我手寫我心中言,真情實感動人顏”。 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也要靠不斷地輸入,沒有輸入哪有輸出。這種精神的輸入,更要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結合教學具體內容,係統地有層次地進行。初中三年試教,我們按照“愛班——愛校——愛家鄉”的序列,培養學生的感情,按照“感知美——體驗美——創造美”的序列,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不論是從全班學生的思想表現,還是從他們寫的作文來看,都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正如上海社聯主席羅竹風同誌評價王江的作文時所說:“《假如我是武漢市市長》一文是‘三熱愛’教育的結果”。
       三年時間,我們在試教過程中,以指導學生不斷改進學習方法,適應改革教材的教與學,經過有計劃、有步驟地訓練學生“敢想、多想、會想”、“敢說、多說、會說”,“愛寫、多寫、會寫”,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少數學生在我外出開會期間,走上講台組織教學,效果也不錯。盧山同學寫的課外練筆文《我第一次走上講台》(見《作文通訊》一九八五年第三期)生動地再現了學生自己上課的情景,集中反映了學生不斷增強的能力。1985年6月3日,國正先生和定遠先生特地來我們華師一附中實驗班,參加語文課代表孫燕主持的“語文教改實驗匯報會”,定遠先生聽了學生的匯報後,鼓勵學生說:“你們很會說話,說得很得體,有的同學還有點風度。希望你們繼續練好說話,練到出口成章。”
       實踐還證明,寫作教學有本可依,課堂教學搞活了,學生思維活躍了,就能在寫作過程中進一步發揮創造能力。三年來,我班有二十五人次分別在《中學生》、《中學生閱讀》、《作文通訊》、《語文報》等刊物報紙上發表了各種文體(包括創作的小說)的優秀作文。其中兩人榮獲天津新蕾作文邀請賽二、三等獎;一人榮獲84年武漢中學生作文競賽乙等獎;兩人榮獲85年武漢少年兒童征文比賽二、三等獎;王江同學的《假如我是武漢市市長》,時任武漢市長吳官正閱示後的回信,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報道後,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王江的優秀作文和日記選己由湖北省教育出版社出版,這也是全省第一本中學生個人作文集——《少年改革者的大膽設想》。她的《假如我是武漢市市長》已經編入了高中《寫作》第一冊。供她本人和她的同學們學習。
       所以,我認為王連雲老師和所有參與編輯《作文·漢語》的老師們功不可沒、功德無量。寫作教材從無到有,奠定了中學語文初中寫作教學的科學性和計劃性的基礎;按單元編寫與閱讀教學單元橫向讀寫結合,縱向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係列,一個單元集中解決一種文體的一二個重點問題,以螺旋式上升的態勢穩步提高,解決了寫作課堂教學三種文體的具體內容的係統性和訓練的可操作性。徹底扭轉了幾十年來,中學作文教學那種“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算哪裏”的教學自由主義狀態。
       初中《閱讀》課本,按單元編排,每單元教學程序為:先講讀課文、再課內自讀、後課外自讀。《作文·漢語》課本的單元編排與《閱讀》單元基本同步,每一單元閱讀教學程序完成之後,就是寫作訓練程序的開始:先講《作文·漢語》單元寫作的基礎知識、自讀課本上的學生優秀習作、然後進行寫作訓練、學生自改和互改訓練。這套課本編者的意圖是著重建立現代語文讀寫能力的訓練序列。

       自1982年教材問世以來,語文單元教學的研究方興未艾。大家都在探索單元教學與訓練序列的關係、單元教學過程中講讀課文與自讀課文的關係、課內自讀與課外自讀的關係。講讀、課內自讀與課外自讀三者之間的關係,有老師把葉老的“學步法”形象地比做“看我走”、“扶你走”和“放你走”三類不同課文的教學法的特點。
       1988年10月中旬,高中閱讀教材責任編輯周正逵先生到武漢開會,會後到我家談王連雲老師的高中《寫作》教材,他認為較之初中《作文·漢語》教材有了比較大的突破,但是總感覺還沒有完全跳出老框框。他希望我說說試教實踐之後的體會。
       當周正逵先生把他的高中《寫作》教材設計思路說給我聽了之後,我不得不佩服他!
       他的高中寫作教材編寫思路非常清晰而有序:高一,思維和語言;高二,思路與章法;高三,思想與理義。
       憑直覺,高中《寫作》教材的修改,“正逵思路”比“連雲思路”可能要好一些。
       後來我調到海南去了,離語文教改實驗越來越遠了,也不知道後來高中《寫作》實驗教材的修改,到底是按“正逵思路”還是“連雲思路”。但是,我想不論是按哪位先行者的思路去修訂,一定還是人教社中學語文編輯室團隊的最優秀的《寫作》教科書!因為我知道他們都是劉國正先生最得力的資深責任編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