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最美的遇見(4)我們師生通過《文學城》聯係上了

(2023-09-03 07:48:10) 下一個

最美的遇見(4)我們師生通過《文學城》聯係上了

        2021年7月15日,華中師大一附中的一位87屆的學生Octaves要加我的微信。我以為她有什麽事情,馬上就同意了。她急忙回複:“沒有沒有,就是曉沁昨天又在《文學城》看到了您的新文章,轉給我們大家,我們都回憶起以前的事了。我是87年高中畢業的,您是教我們初中班的語文老師,楊德勝老師是班主任。”

      “不知道你看的哪一篇?”

      “閑話人生(147)《共洗黑白相片,說人生之瞬間》”

      “哦!你們班初中有個女同學叫米德慧的吧?”

      “是啊,我就是米德慧呀!”

        沒有想到,我們師生通過《文學城》一篇回憶母校往事的博文聯係上了。

       一晃40年了!她是我剛回母校,但隻教了一年的學生。

        1981年秋季開學,袁校長為了培養我,讓我與劉友三老師在同一個年級執教,他教中央教科所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我教一個普通班,讓我與劉老師一起備課,堅持聽課,跟班學習。

        其實,我教的這個班的學生一點也不“普通”。他們聰明好學,敢於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意見。

        有一次講“知識短文:《概括敘述》”,全篇盡是講抽象的道理,而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初一學生,如果按書上講的話,顯然不適合,備課時,想到一年前記下的一篇“隨筆”《書犬馬事》,正好說明“概括敘述”。於是,我就講這個《書犬馬事》,全班學生都靜靜地聽我講故事。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故事一講完,當我問大家,歐陽公是怎樣“概括敘述”的呢?馬上就有一男生舉手要求回答:“逸馬殺犬於道”。原來他以前曾看過這個故事。

        課堂上積極大膽發言是這個班突出的特點。1981年12月21日的《教學後記》有這樣的記錄:“找二班的米德慧同學個別談話,要她小結一下19號上課回答問題的經過。”

        最難忘的是1982年3月11日,袁校長開學初就在學校工作計劃中,決定由語文組舉行一次全校性的大型公開課。這是華師一附中建校以來第一次,全校各學科的老師、各級領導,還特地請前華師一附中副校長、當時在華師大教育係工作的肖宗六教授來聽課評課。

        我們語文教研組組長吳六林、特級教師陳治平、老教師劉友三研究決定讓我來完成這個任務。為了保證既要上好公開課,又不弄虛作假,真實反映語文教學的現狀。確定公開課講《荔枝蜜》這一課之後,初一備課組劉友三、詹恩平、甘曉星三位老師認真討論研究了我的教案,提了一些補充意見,基本認可。劉友三老師最後建議,為了保證圓滿完成任務,提前一周先在他執教的實驗班試教,請我們組的老師們聽課後,再根據試教情況,修正教案。

        試教後,劉老師非常高興地說,整個課堂教學結構緊湊完整,“無懈可擊”,小毛病有兩個:第一,講第一部分太囉嗦,還要簡單,點明即可;第二,語言要簡練,多讓學生活動,多讀。一定要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其他聽課的老師們也提出許多寶貴意見。劉老師特別囑咐我,從現在開始到那天走上講台之前,經常在腦海裏“過過電影”,一定要卡好每一個教學程序的時間,記住“該講的一句不少,不該講的半句嫌多”!

          3月11日下午的大型公開課結束了,基本上完成了任務。老師們充分肯定了成績,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見,使我受益非淺。肖宗六教授的評課發言更是發人深思。他勉勵我要虛心聽取老教師的意見,不斷爭取進步。

        第二天早上,我在班上檢討昨天教學中的不足之處。然而,學生最關心的卻是老師們的評價。一定要我告訴他們,聽課領導與老師們的評價如何。我隻好對他們說,大家充分肯定了這節課是成功的,我非常感謝同學們的支持與配合,鼓勵他們對教學提出不同意見。這時,李明潔同學又要求發言,她站起來,扶了一下眼鏡架子說:“我認為昨天在課堂上發表的意見沒有問題,……”我立即肯定她敢於堅持自己見解的勇氣,同時啟發她認真分析一下課文,理一理作者的思路。她說下課後一定要再認真分析文章的思路。多麽可愛的學生啊,可我昨天卻沒有及時肯定她的優點。老師們在評議會上對此提出了批評。我虛心接受,並在今天課堂上表揚了她,彌補昨天的過失。這也表明我在一些教學原則問題上與優秀教師相差甚遠。還要努力啊!

        四十年前那節大型公開課令我終生難忘,而李明潔同學在課堂上的表現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

        2020年9月25日在母校校友群一次群聊時,李明潔與我聯係上了,才知道她剛剛結束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工作回到上海。遺憾的是我們在網上相遇晚了一步,不然我們可以相聚在紐約。她現在是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教授,疫情之前應哥倫比亞大學的邀請,來幫他們處理一份民國時期的檔案。高興的是我們從此經常微信聯係,師生情誼與日俱增。

        這次一聽米德慧自報家門之後,我立即回複:“太好了!我和聶老師一直忘不了你爸爸幫聶老師看病啊!你現在在哪裏?你爸爸媽媽都還好吧?”

       米德慧馬上回複“我爸媽在武漢,年紀大了,能照顧自己已是謝天謝地。我在Nashville, Tennessee。

        “我有三個孩子,老大開學就上大學四年級,雙胞胎兄弟老二和老三開學讀十年級。

       “跟您聯係上以後,我周末馬上就告訴了我爸媽,他們都清楚地記得當年的事。

        “其實看了您寫的那些文章,我真是感慨良多。記得以前您對我們說過,希望以後見到你們的時候,你們都能交給我幾大本厚厚的日記。您自己是以身作則做到了,這裏麵都是歲月的沉澱。別的同學做到沒有,我不知道,至少我知道李明潔做到了,很可惜我沒有做到。”

        當我把她的這段話截屏轉給李明潔時,明潔說:“德慧是很能幹的,她是同學裏比較早拿到博士學位的呢,三個孩子的媽媽,了不起!”

        如李明潔所言,米德慧確實了不起。我們聽她說吧:

        “如我爸媽之願,我成為了一個理科生,進了當時生物專業全國三強之一的武大生物係。後來到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念的博士,然後再到現在的範德堡大學做博士後,並且來到後來的高通量篩選中心實驗室工作至今。時間的力量是巨大的,工作中日積月累的成就感也使我對科研專業興趣日增,從開始的不情不願,到現在的自信自如。但一個人內心的真愛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而隻會變一個形式表現出來。我想我是無形當中影響到了我的女兒,她現在大學本科的專業是曆史,副修英語和日語。

        “生活匆忙,兼之身在異國他鄉,接觸母語的機會驟減,尤其是精致的母語。直到大約十年前,網絡還沒有超級發達到可以輕易獲取高質量的漢語資料。我第一次收聽《百家講壇》的時候,一邊開車一邊流淚,痛心的是那些稍微講究一點的詞匯,聽起來已經那麽的遙遠和陌生了。

      “再後來QQ和微信使我和國內的親朋好友聯係增多了不少,交流的層麵也從吃喝拉撒睡上升了一點點。孩子稍稍大了一點也算個因素吧,我有了一點點偷閑的可能,來反思和偶爾記錄我的生活。但是我仍然沒有時間寫稍微長篇的東西。懶人無敵,我找到了最省事的記錄形式——詩歌。

        “我把它們大部分都放在朋友圈裏,配幾個照片,看圖說話,絕大多數是孩子們的生活點滴,而且我隻記錄閃光點。不高興的事不值得記住。疫情一年多,幾乎沒記新的,沒啥好事發生。現在希望慢慢恢複。”

        我立即回複:

        “我非常高興看到你的詳實而精彩地回複!文字功底非常好!我先收藏了!再慢慢品味吧!謝謝你和你爸爸媽媽一直還記得我!”

        感恩現代科技!讓我們師生40年後再相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