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三道四(131)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出自《召公諫厲王止謗》(【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好在原文不長,且如白話,不必翻譯,即能讀懂。全文如下: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曚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文中寫曆王當政“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到“三年,乃流王於彘”的曆史故事。總結曆史的教訓就是“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先秦時期距今二千多年了,雖有文字記錄,但人們交流信息還是“口口相傳”的原始階段。即使如此,人們已經意識到“信息”傳遞的巨大能量,“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農耕社會,“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信息時代,瞬息萬變,即時傳遍全球。如果說,在傳遞信息原始階段的能量如同山洪爆發一樣,那麽在當下“信息爆炸”之下,真是防不勝防了!曆朝曆代,明君尚懂疏導“川洪”,成就一時盛世;隻有昏君,“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於是,古人又有一個成語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原意:在水上,水可以載著舟行駛,同樣也可以讓舟覆滅。對於天下而言,黎民就好像是眾多水滴匯成的大海,天子就好似海上的一片舟。
出處:《後漢書·皇甫規傳》注引《孔子家語》:“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
載舟覆舟,古有曆王經曆了“三年,乃流王於彘”;現代有齊奧塞斯庫,他執政24年之後,被人民審判20分鍾後就立馬槍決,身上中了一百多槍,成為死狀極為悲慘的一個領袖。足以說明“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是顛撲不破真理。
“水可載舟”自然之力,不必多說;“水可覆舟”卻有兩說:一曰“天災”,二曰“人禍”。農耕社會,洪水泛濫,“天災”不可抗力,也沒有說的;而“人禍”,則源自曆代王朝的“宮鬥”,當然還有陳勝吳廣們揭竿而起,改朝換代,顛覆了一個一個的“王朝之“舟”!但是,非常遺憾,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古今中外,從曆王到齊奧賽斯庫 “覆舟”的根本原因,就是統治者,認為民眾缺乏教養與知識,所謂“人多而無識”,猶如雜亂生長的小草一般,於是就蔑稱民眾為“草民”;於是就采取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那些統治者認為,可以讓老百姓按照他們指引的道路走,沒必要讓百姓知道為什麽。
“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載舟覆舟就在“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