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語新解(3)“男做女工,越做越窮”嗎
俗話說“男做女工,越做越窮”,在農耕社會也許有一點道理,自古以來,家庭分工就有“男主外,女主內”之說。別的國家如何,我不很清楚,不敢妄議。中國百年之前,絕對如此。隻要看看我的老母親那三寸金蓮,足不能出戶,就知道那時絕大多數婦女終生隻能圍著鍋台轉,在家“主內”。男人是家庭的頂梁柱,要外出勞動掙錢養家糊口,如果“男做女工”,當然就“越做越窮”。
當社會發展到“婦女能頂半邊天”的“雙職工”時代,那男女的工作就沒有內外之分了。不論男女每天都要外出上班掙錢養家糊口,下班回家的家務活,隻有共同承擔了。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以前女人做的事情,比如做飯菜的廚師,做衣服的裁剪縫紉師等,大多是男人比女人做的更好。因此,“男做女工,越做越窮”的陳腐觀念必須更新。
這種觀念更新,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發展,男人下班回家要做“女工”逐漸被人們接受。
文革十年,當大多數人已經厭倦政治鬥爭,疲於“派性”活動,回歸家庭之後,許多男人學會了不少“女工”之事。
我也一樣。當年官方還倡導青年人“晚婚晚育”,於是我與1967年到水廠路中學報到時一見鍾情的女朋友,於1971年才領證結婚。第二年,我們二十七歲時,大女兒出生了。
初為人父,護士從產房抱出女兒給我看時,真是百感交集!
我們這代人,從小到大所受教育最大的缺失,就是“性”知識。談戀愛是跟著感覺走。沒有婚前教育,更沒有婚後輔導。總之,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此時此刻,看到女兒那麽健康地來到這個世界,實在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心中的喜悅。
女兒一天天長大,無數個第一次走進我們和她的生命中。
好多第一次記不住了,好多第一次卻永遠難忘!
她第一聲哭,我沒有聽到,那時不許丈夫進產房。這也是我們這代人做丈夫的終生遺憾吧!
特別令我終生難忘的是她第一次喊爸爸,是那樣特別而又好聽:“大!大大!”。
女兒一聲“大大”,讓我忘了一年來為她健康成長付出的所有辛勞:她媽媽的奶水不夠她吃,夜晚要起來為她熱牛奶;她能吃粥了,我變著花樣做雞蛋粥、瘦肉粥、時令青菜粥;她會吃飯了,不僅每餐要做可口的菜,還要煨骨頭湯,給她增加鈣質。那時,我們這樣的低薪家庭沒有冰箱,隻能按每天的需要買一點。還記得,我每天去菜場找賣肉的學生家長,買兩毛錢的瘦肉,回家變著花樣做給女兒吃。一周買兩根“筒子骨”,7分錢一斤,二三毛錢。
大女兒出生之後,除了初為人父的喜悅和自豪外,就是自己玩的時間比過去少多了,每天心裏總是想著回家陪伴女兒,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家務事。那時還沒有時下的“尿不濕”,即使有賣的,我們夫妻二人月薪加在一起才61元,想買也買不起。每天最繁瑣的任務就是給孩子洗尿布,天氣暖和要拿到窗外曬幹;寒冬臘月,要放在爐子邊上烘幹。現在說起來都不輕鬆,可想當年……
大女兒三歲時,她的妹妹來與她做伴了。
我們兩人的月薪增加到72元了。當時的消費水平比較低,每天兩瓶新鮮牛奶,一個月6元;一瓶液化氣2.7元。小女兒出生以後,就有點捉襟見肘了。盡管我們非常節儉,仍然入不敷出,家中沒有一件值錢的東西,但我們生活卻非常愉快,一家四口,其樂融融。
為了節省買衣服的開支,我們通過同事“互助會”籌集了120元,請一位在長江航運公司工作的家長,從上海買回了一台蝴蝶牌的縫紉機。然後,買一本《服裝裁剪》書,我學會了裁剪,愛人學會了縫紉。從此,我們家大人小孩的衣服全是自己做。特別讓我們的兩個女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年年換季穿花衣,享受幸福快樂的童年。
那時,乃至如今,我都沒有覺得“男做女工,越做越窮”,而是靠自己的雙手,過得快快活活,一家四口其樂融融。
回憶往事,感覺兩個女兒真是生逢其時,在她們最需要陪伴時,我們當語文老師的恰好無書可教;當她們到了讀書年齡時,我因緣調回省重點中學的母校工作。教學任務很重,但學校實行教師“彈性坐班製”,隻要保證完成教育教學工作,無須坐班。而在一般中學工作的孩子她媽,每天早不見太陽,就要準時趕到學校點卯,不到下班時間不能出校門。因此,每天買菜做飯是我的任務,我們學校教導處還特意不安排上午第四節課,以便我回家為兩個女兒做中飯。
且不說,為了保證兩個女兒在身體成長期的營養需要,而必須學會做“色香味”俱全的葷素菜了,隻說每天去菜市場買什麽葷的,配什麽素的,必要的佐料等,事前要考慮好吧。也許現在的年輕人不理解,有必要每天去買菜嗎?當然要每天早上去買菜呀!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學老師的月薪才四五十元,哪裏買得起冰箱啊!到華師一附中工作四年後,才買冰箱。我曾對兩個孩子說:“我們家這冰箱門上麵全是稿紙格子!都是你爸爸我每天深夜爬格子換回來的呀!”當年,我在一般中學工作十年,才在北京《中學語文教學》上發表一篇文章,回到母校以後,幾乎每個月都有文章發表在有關語文教學的公開刊物或內刊上。稿費不多,一二十元吧,但積少成多啊!
更重要的是,在繁重的教育教學工作之餘,回家做點家務,不僅可以調節腦力勞動的節奏,而且隻要用心去做事,還可以激發許多教育教學的靈感!
我曾在媽媽教我做肉丸(見《閑話人生之十四·李家秘製肉丸》)一文中寫道,做肉丸必須嚴格按程序,才做得好,才好吃,由此悟到課堂教學的程序,受益匪淺。
有天晚上,孩子們睡覺之後,我開始備課。第二天要講華羅庚的《統籌方法》,教導處通知我,明天有外地十幾位老師來聽課。我自從走上講台上課,不論有多少人來聽課,絕不因此改變教學計劃,那天該上什麽課文就上什麽。始終給學生最真實的教育,絕不弄虛作假。初中說明文教學是一個難點,而最難的是怎麽開頭。即課堂教學的導入程序。我是這樣做的:
我知道,同學們都喜歡看央視春晚,特別喜歡去年春晚表演啞劇的王景愚。我現在來為你們表演一幕啞劇,好不好?(學生興趣盎然,齊聲叫好)你們不花錢買票,但是不能白看,看完我的表演,請大家說說劇情,好不好?學生齊聲說好,我就開始表演了。
於是,我開始表演一個教師中午下班回家,處理家務的情景:
打開房門,放下課本、備課本,進廚房。
洗手、淘米、煮飯。
然後,擇菜、洗菜、切菜;炒菜。
雖然我的表演並不十分到位,但是,最可喜的是學生放開了,大家七嘴八舌說“劇情”,基本符合要求。學生明白了老師中午下班回家時間緊,事情多,先做什麽,後做什麽,要安排好。接著,問學生:“如果老師回家先做菜,後煮飯,結果會怎麽樣?”
學生都搶著說,那就會耽誤吃中飯的時間,影響全家中午休息了。
此時,再要求學生翻開課本,速讀《統籌方法》。學生恍然大悟。
(見《教育隨筆之四十三·我教統籌方法》)
教學靈感來自做家務,來自“男做女工”,凡事隻要用心去做,都可以做得好,怎麽會“越做越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