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三道四(100)校長必需具備即席說話能力
早上起來,打開電腦,瀏覽《文學城》首頁,看到《同濟大學,怎麽鬧出了天大的笑話》,毫不猶豫,立即點開仔細閱讀。多年來,我始終相信《文學城》的標題與內容是名實相副的,果不其然。
且不說同濟大學學生麵對上海疫情亂象,表現出來的“同濟藝術或同濟笑話”,其創作風格之廣、質量之高,確實令人佩服,實在是“藝術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之獨創,令人浮想聯翩。
學生的這些創作靈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源於“同濟官方對外美化現實,校領導在會議上全程念稿而不是傾聽學生的聲音,這一切都讓同濟的學生越來越失望”。學生失望之極而畫,與屈原憂愁幽思而歌,都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隻不過,智能時代的學子,與時俱進,運用現代科技手法,“將自己的屏幕投放到會議界麵上,‘別他媽了隔壁,念你那通稿,誰不會啊’”(所謂“隔壁”,是屏幕上左邊是領導在念通稿,右邊是那個學生投放的字幕。)
好家夥!這一下神操作,立即激發了富有創造思維的同濟學生的“開竅反應”,引來百畫(花)齊放,刷屏了。所謂“開竅反應,是在提出問題並鼓勵學生去尋找盡可能多的不同解答或答案時,所使用的許多教與學的方法之一。”(引自【美】林格倫著、章誌光等譯《課堂教育心理學》第426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那些學生“開竅”之後,創造思維的豐碩成果,是多麽了不起!
這也許是那位念稿領導怎麽也想不到的結果。
我突然想起,前不久東航飛機墜毀後,東航某領導在第一次記者會上,麵對媒體人的提問,他充耳不聞,一直在低著頭念他的稿子,不得不佩服那位領導修煉到家了;還有武漢疫情爆發之初,湖北省委書記蔣超良答記者問時,也是不回答問題,隻顧念自己的稿子。如出一轍!
還想到幾年前,北大校長林建華在全校師生校慶會上照著稿子念,還頻頻念錯字,竟然把初中生都認識的“鴻鵠之誌”的“鴻鵠”(hóng hú)念成了“hóng hào”。 也許他們都是同一所省部級幹部培訓班結業的學員吧!
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怎麽中國的省部級領導、名校的校長們都是這樣的水平呢?
我不知道教育部任命大學校長的具體流程如何,但這麽多名校校長們麵對學生隻會照本宣科,甚至還念白字,是不是在考察他們時,有必要加試“即席講話”這一關呢?不!最好在他們被選送到幹部培訓班時,就要對他們進行即席說話能力的培訓!更好地做法是按小平同誌說的“要從娃娃抓起”。
即席說話能力,說白了,就是口才好。中國自古就有許多口才好的名人,如春秋戰國時代的蘇秦、張儀,秦漢時的張良,三國時的諸葛亮等。當代有更多口才好的人,君不見中央電視台的主持人,哪一個不是口才出眾!他們都曾經是中國傳媒大學的“天之驕子”。
如果我們的學校,從現在開始,就注重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未來的省部級幹部一定不會是蔣超良、林建華那樣隻會鸚鵡學舌。
我又想起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一段“即席說話,條理分明”的往事。
那是在1983月10月29日上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陳景潤教授,在我們的校友羅聲雄教授的陪同下,來到華中師大一附中。那天,我們華中師大一附中正在開秋季運動會,當陳景潤和羅聲雄兩位教授在學校領導陪同下,走上運動場邊的主席台時,廣播中傳出播音員無比激動的聲音,告訴同學們一個特大喜訊,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教授到我們學校來啦!請大家到主席台前麵集合,聽陳教授講話。
自從著名作家徐遲1978年發表了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之後,陳景潤就是天下莘莘學子的偶像,尤其是像華師一附中這樣的省重點中學的學生更是崇拜他。聽到廣播後,大家立即停下各項活動,迅速跑到了主席台前一睹著名數學家的風采。
陳景潤教授那天身著藍色中山裝,就像當時華師一附中所有男老師的穿著一樣,隻有那副深度眼鏡最能展現他數學家的風度了。在大家的熱烈掌聲中,他開始即席講話了。
陳教授講話條理分明,首先讚揚華師一附中是一所非常好的學校,華師一附中的學生都是非常出色的學生,比如說像我的同事羅聲雄。接著講同學們能在這樣好的學校學習是非常幸福的,此時他回顧了自己的中學生活,無限感慨,當他講到那時生活的艱辛時說,有一次躲敵機空襲跑防空洞時,他把自己的一雙“空前絕後”的鞋子跑掉了。當大家正在疑惑是什麽“空前絕後”時,他解釋所謂“空前”,就是鞋子的前麵已經露出了腳趾頭;而“絕後”呢,就是鞋子的後跟已經磨得沒有了。大家在笑聲中明白了數學家成長的艱難,更懂得了今天生活的幸福來之不易了。大家還在笑聲中領略了數學家的灰色幽默!最後他鼓勵大家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陳景潤先生的即席講話條理分明,風趣幽默。雖然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往事並不如煙!而是曆曆在目、栩栩如生!
陳景潤是大科學家,他的邏輯思維非常了得,當然即席講話就非常好啊!因為人的思維是有一條“路”的,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思路”。語言和思維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思維紊亂的人,一定說不好話,隻有思維清晰而有層次,說話才清楚而有條有理。那我們怎麽做到即席講話條理分明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即席”的“席”,是在哪裏,也就是說講話的環境怎麽樣;再看入“席”的是什麽人,也就是說講話的對象是誰。這也是我們語文教學說話訓練中常說的“語場”和“語境”。
顧名思義,“語場”就是講話的場合,“語境”就是講話的語言環境。它們的區別在於,前者主要研究講話的外部環境;後者主要研究講話的內部結構。通俗一點說前者是“到什麽山上唱什麽歌”,後者是“見什麽人說什麽話”。這就是即席講話一定要有針對性。
目標明確,就知道該講什麽,不講什麽;就明白先講什麽,後講什麽;就懂得講話的重點是什麽。當這些什麽什麽都搞清楚了,即席講話也就自然條理分明了。
當然,即席講話的能力隻有通過實踐才能逐步提高。如果抓住每一次即席講話的機會,學會講話之前打“腹稿”,想清楚這一次是在哪裏講話、對誰講話,講什麽,怎麽講。理清思路,記住要點和重點,經過多次鍛煉之後,一定可以做到講話有條有理,以後做到出口成章也是完全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