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說三道四(52)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2021-03-23 09:38:48) 下一個

說三道四(52)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我與易中天自從1965年高中畢業之後,近二十年都沒有見過麵。1986年4月17日,星期四下午“政治學習”時間,母校華中師大一附中請他回來,給全校老師講美學問題,他當時是武漢大學中文係副主任。在那個年代,各單位的“政治學習”時間,還是雷打不動的。我不知道美學問題是否屬於政治範疇,但我準確寫出校友易中天,第一次回母校的時間及事由,母校群友誇我“記性真好”。我趕忙聲明,不是我記性好,而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1980年9月1日開學時,在武漢市43中安大庭校長的鼎力支持下,母校袁福校長的親切關懷下,我還沒有辦好調動手續就回母校上班了。分配工作前,袁校長請德高望重、學養深厚的老教師劉友三負責帶我,讓我跟著劉老師好好學習。劉老師當時正在試教中央教科所的語文實驗教材,我們在同一年級,他教實驗班,我上一個普通班的課。袁校長特地叮囑教導處,把我的課安排在劉老師的後麵,以便我跟班聽課學習之後,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劉老師言傳身教,筆耕不輟,當時在語文教學刊物上發表了許多文章。劉老說,作為一個語文老師,要做“有心人”,時時事事處處,注意把所見所聞與語文教學聯係起來,天長日久,必有長進。他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把所見所聞、心得體會隨時記下了。

於是,我重回母校之時,又開始寫日記了。第一次寫日記始於學習雷鋒,終於1967年,十多本日記付之一炬,實屬不得已而為之。

從2000年第一次來美國,我就知道像我們這樣不懂英語、不會開車的人,平時隻有宅在家裏,那麽多時間,幹嘛呢?寫我的這一生吧。於是,後來每次來美國,我帶了十幾本在華師一附中工作期間的日記。2019年9月來時,還帶了六年語文教改期間寫的《班主任工作日記》和《教學後記》。本來還想把實驗教材也帶來的,怕超重,隻帶了《文言讀本》上下兩冊。沒有想到,因為疫情,一待就是一年多。我的這些“爛筆頭”記下的寶貝,讓我有寫不完的東西,讓我每天都非常充實,非常快樂!

“記性”是口頭語,科學定義是“記憶力”。

     【百度】:記憶力是指能記住事物的外形和名稱,以及該事物與以前學過的某事物的相似點與不同之處。記憶就是過去的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它包括識記、保持、再現和回憶四個基本過程。

心理學家認為記憶力可分為短期記憶力、中期記憶力和長期記憶力。短期記憶力的實質是大腦的即時生理生化反應的重複,而中期和長期的記憶力則是大腦細胞內發生了結構改變,建立了固定聯係。比如怎麽騎自行車就是長期記憶,即使已多年不騎了,仍能騎上車就跑。中期記憶是不牢固的細胞結構改變,隻有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反複加以鞏固,才會變成長期記憶力。短期記憶力是數量最多又最不牢固的記憶。一個人每天大約隻將1%的記憶保留下來。

科學告訴我們,“一個人每天大約隻將1%的記憶保留下來。”於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最佳選擇。

其實,我們的祖先,在沒有發明紙和筆之前,為了怕忘記,就發明了“結繩記事”。

成語“刻舟求劍”,本意是世界上的事物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能憑主觀做事情。如果從記憶的角度來說,那個古人怕忘記,立即想到要記下來,順手就用佩戴的腰刀做記號,至少說明他應急反應能力還不錯吧!

結繩記事也好,刻舟求劍也好,都是說古人怕忘記而記、而刻,可見古往今來,總有該記住的記不住,該忘記的卻忘不了。

且不說該忘記的,隻說該記住的。於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僅傳之久遠,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過去要用紙和筆才能記下來的事和情,現在一部智能手機就綽綽有餘。

君不見,去超市購物之前,在家把需要買到東西,全都輸到手機的“備忘錄”或“提醒事項”就OK了。當然,在電腦上寫日記還是比較方便些。

總之,過去的“爛筆頭”與時俱進,用手機、電腦,隻要你不“刪除”,永遠都“爛”不了,而且,上了“雲”端,你隨時都看得見。

不過,必須強調“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精神之所在,是持之以恒,養成好習慣。

葉聖陶老先生所說:“習慣不嫌其多,有兩種習慣卻養成不得,除掉那兩種習慣,其他的習慣多多益善。哪兩種習慣養成不得?一種是不養成什麽習慣的習慣,又一種是妨害他人的習慣。”

遵照葉老的說法,看手機的習慣、玩電腦的習慣就不必去論好與不好了,隻要持之以恒地用它們記錄不該忘記的事情,將來就可以說“好記性不如手機和電腦”。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與時俱進,也更方便、更準確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李培永 回複 悄悄話 文中倒數第三段開頭一句,多打了一個“suo"字。請讀者原諒我的疏忽。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