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三道四(49)再談白岩鬆的三“不”“說”
白岩鬆發現,許多領導幹部媒介素養欠缺,麵對鏡頭不敢說、不能說、不會說。何止是他發現了這個問題,每天看新聞聯播的億萬中國人誰都發現了,兩會上參加分組討論的代表,麵對鏡頭發言都是低著頭,照著稿子唸。他們離開了稿子就不會說話了?!
幸虧有了微信,人們不僅可以文字交流,還可以語音交流。而語音交流是不可能照著稿子唸的,必須根據對方說的問題或事情,表達自己的看法想法態度等等。這就相當於麵對麵的即席講話。
誠如白岩鬆所言,三“不”“說”的關鍵問題是“素養”。而“素養”涉及方方麵麵,其中也包含“不敢說”、“不能說”,真的有點複雜,暫且不論。
隻說說我認為“不會說”的關鍵,就是不會即席講話。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因為“急不擇言”,與他人發生不愉快的言語糾紛;我們還經常在有的老師講課時,或某領導作報告時,聽到“嗯”、“啊”、“這個”之類的口語。魯迅先生說:“急不擇言’的病源,並不在沒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時候沒有想。”(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 由此可見,說話與思維之間的關係是多麽密切!而說話不自覺地帶出那些口語還與缺乏說話訓練有關。
魯迅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急不擇言的病源,我們該如何對症下藥呢?
還是要運用魯迅先生所說的方法,在有功夫的時候要想一想如何說話,如何好好說話,如何說好好話。其標準可借用嚴複先生提出的“信”、“達”、“雅”。
“信”“達”“雅”,是我國清末新興啟蒙思想家嚴複提出的翻譯三大原則。簡單說就是:“信”,即忠實於原文;“達”,即筆譯流暢、譯文通順;“雅”,即文字優雅(典雅)。
之所以說借用嚴複先生的譯文三原則,是因為:“信”,我們從字的結構上就可以看出,這個字是用會意的方法造的。意思的“人言為信”。也就是說,人說出的話,就要遵守諾言,要有信用!要說真話。“達”,《說文》解釋為“通也”。本義為道路通暢。這裏指說話要通順。“雅”,本義是優雅,說話尤其要優雅。
現在我們有功夫,就先說“信”,就是說說真話。
著名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有句名言:“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
“假話全不說”,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問題,表現了一個人優良的人格魅力。“真話不全說”,是一個人做人的技巧問題,表現了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二者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假話什麽時候也不說,真話該說的時候就說,不該說的時候就不說,能做到這樣的人就不簡單了。做人不容易,做一個有頭腦的實在人更不容易。對照季羨林老先生假話與真話,應該好好思考一下,我們該怎樣說真話。
再說“達”,就是說話要通暢。一句話通不通,是從語法的角度來說的;一句話對不對,是從邏輯角度來說的;一句話好不好,是從修辭角度來說的。說話總是要一句一句說,如果每句話都是通的、對的、好的,那麽連起來說就應該是通暢的。那為什麽有的人說了一番話後,別人聽起來感覺不通暢呢?這就有一個說話的技巧問題了。你不論是告訴別人一件事,還是表達一種觀點,或是說明某一事物的特征,都要想清楚:先說什麽、後說什麽;多說什麽、少說什麽、不說什麽;而且有時還要輔之以手勢或肢體語言。
最後說說“雅”。“雅”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風雅頌一直傳承至今。說話要優雅,一般來說就是講文明懂禮貌。比如對長輩說話,不能說你,要說“您”。要懂得一般的尊稱和謙辭,要學會說“對不起!”“謝謝!”等。優雅是一個人素質的外露,其本質是人的內在修養的結晶。
至於在說話時不自覺流露出“嗯、啊、這個”之類的口語,主要還是一個學習問題,就是說要在有功夫的時候努力學習說話。隻要多說,就一定會說。
白岩鬆在一個讀書節目裏,當一位美女記者問他:白老師,你最崇拜的中國作家是誰?
”老子“,白答;
女記者蒙了,不清楚是白老師說自己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老子。
現在在中國的領導幹部麵對鏡頭敢說嗎?不麵對鏡頭時敢說嗎??老百姓麵對鏡頭敢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