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53) 相似思維與語文教學
《相似論》的作者張光鑒先生在《教育科學與相似論》中提出:“人們大腦的思維,依賴與其在學習與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而貯存在大腦中的知識單元——相似塊。人們總是先從事物的形式相似入手,然後才去認識事物之間的運動、結構、聯係及功能相似,才能認識到事物千變萬化中那些相對不變的本質,達到對事物規律的認識的。”
相似思維無處不在。
“曆史有驚人的相似”,古有三國:魏、蜀、吳,今有三國:中、俄、美。
《安娜·卡列寧娜》開篇首句是:“每一個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每一個不幸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幸。”
初中幾何老師講的“相似三角形”,一生難忘。
孔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
我們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中學《語文》,全套教材是科學有序的,我們運用整體思維,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規律,在語文教學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運用整體思維指導語文教學,大而言之,要從全套教材的體係出發,研究每一個單元的教學重點,教學就可以有所側重,不必在教學過程中“見一個菩薩作一次揖”,就應該采取“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果斷措施,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小而言之,,要從課本的一個單元的知識點和訓練點出發,抓住這一個單元的“教學要求”,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思的知識教學和能力訓練。
如果說大而言之要運用整體思維指導語文教學的話,那末,小而言之就一定要運用相似思維進行語文教學。
俗話說,“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誰的抄得妙”說的就是文章結構相似。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個整體,在結構上是有規律可循的,古今中外,不論什麽文體,概莫能外。
再往小一點說吧,布局謀篇的基本要求是:文章結構完整,中心突出,首尾呼應。
所謂結構完整,就是說一篇文章必須由開頭、展開和結尾三大部分組成。因此開頭必須做到開宗明義,結尾一定要短小精悍,而且首尾要遙相呼應。當然,展開部分一定要突出中心。
再細說怎麽寫好開頭和結尾。
古人作文有所謂鳳頭、豬肚、豹尾的說法。
“鳳頭”是說文章的開頭要像鳳凰的頭那樣秀氣、漂亮;“豬肚”是說文章內容要象豬肚那樣內涵豐富、充實;“豹尾”是說文章的結尾要像豹子尾巴那樣有力、剛健。
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中說:“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誌。”意思是指文章一開頭就要切題,要開門見山;而文章的結尾又要起到進一步明確和深化主題思想的作用,充分顯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
明代著名學者謝榛所寫的《四溟詩話》中則有“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鍾,清音有餘”的說法。這是說,作品一開頭,就要像放炮似的,使人耳目為之一震;而作品的結尾,又要像敲鍾似的,使人覺得餘音繞梁。
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對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說“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人一見而驚,不敢棄去”,“終篇之際,當以媚語攝魂,使之執卷留連,若難遽別”(《閑情偶寄》)。上述古人這些關於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的言論,盡管說法不一,但歸根結底是說好文章開頭和結尾都是相似的。
說得更具體一些,作者在構思章時,不論是記人還是敘事,運用的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於物。如課文,茅盾的《白楊禮讚》中,作者通過描寫白楊樹生長環境、外部形態、內在氣質的不平凡,象征了北方農民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的民族精神。這實質上就是相似思維。
議論文一樣要運用相似思維,如課文,吳晗的《談骨氣》中所列舉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分別對應舉了一個例子“文天祥拒絕降元”、“貧者不食嗟來之食”、“聞一多寧死不屈”,這種觀點與材料之間的對應關係也是運用的相似思維。如果是寫說明文,如課文,華羅庚的《統籌方法》,更是熟練地運用了相似思維。因此,不論是閱讀課文,還是寫作文,都要在相似思維訓練上下足功夫。
如何加強相似思維的訓練呢?
張光鑒先生說的“相似塊”,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說的“相似點”,其實是一回事。也許說“相似點”在教學中更好操作一些。
還是以文章結構為例吧。
文章是以“段”為單位依序排列組合的,段與段之間的銜接,俗稱“過渡段”。而過渡段因文章內容的需要,可長可短;也因表達目的的需要,可快可慢,快速過渡有時隻要一個詞或一句話。
為了讓學生理解並掌握過渡段的用法,找它與生活中常見的什麽東西相似呢?其相似點在哪裏呢?
2000年,在紐約,乘高速電梯,59秒,150人一個電梯,就登上世貿中心一號大樓400多米頂層。驚歎之餘,終身難忘!
於是,在教學過渡段時找到了“相似點”:文章的基本單位“段”,就像一座大廈的樓層。樓層之間的樓梯就像文章的段與段之間的“過渡段”。一般樓層的那個樓梯就與過渡段相似;中國曾有規定七層以上樓房才能建電梯,那個電梯就像“過渡句”,而高速電梯就像“過渡詞”。特別是,我講完世貿中心那個高速電梯之後,學生們也是驚歎之餘,終身難忘!59秒,150人,上升到400多米的頂層!
總而言之,相似思維訓練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隻要用心,就能發現許許多多的“相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