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隨筆30 提問動天君 會學要用心

(2018-04-04 04:40:24) 下一個

教育隨筆30

提問動天君   會學要用心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世界各國有識之士都指出,未來社會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教學,就要教學生會學。從宏觀角度用戰略眼光綜觀全局,會學的主要標誌是掌握科學的思考方法和學習方法,敢於提問、善於提問。

1962年1月22日,葉聖陶老先生發表了《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一文,指出“在課堂裏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因此,邊教,邊要逐漸為‘不需要教’打基礎。”這一觀點的提出,立即在我國語文教育界引起強烈的反響。此後,葉聖陶老先生又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了“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他說:“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於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怎麽叫用不著‘講’用不著‘教’?學生入了門了,上了路了,他們能在繁複的事事物物之間自己探索,獨立實踐,解決問題了,豈不是就用不著給‘講’給‘教’嗎?這是多麽好的境界啊!教師不該朝這樣的好境界努力嗎?”

葉聖陶老先生還說:“各學科的教學都一樣,無非教師幫著學生學習的一串過程……最要緊的還是讓他們自己動天君。”

提問動天君,就語文課堂教學而言,有兩層含義。因為課堂教學是指在課堂這一特定情境中教師教與學生學構成的雙邊活動,所以,教師的提問能否讓學生動天君是其含義之一;其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天君後向老師提問。對學生而言,這兩者的區別前者是被動的,後者是主動的;對教師而言,正好相反,前者主動,後者被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學生是最常見的教學方式之一,因為常見,就常常被有些老師忽視,有時在課堂上隨心所欲提問,不僅難以達到教學目的,而且學生也不動天君信口開河。教師要用心設計課堂提問,必須遵循課堂提問的原則:

一、提問要麵向全班學生;比如,我穿西服走進教室,引發學生議論後,就讓學生從李老師穿西服說起,充分發表意見。然後,再以《從李老師穿西服談起》寫一篇議論文。

二、選擇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提問;比如,我教說明文《統籌方法》是這樣設計開頭的:“同學們都喜歡看王景愚的啞劇吧!今天我給你們表演一幕啞劇。你們不須花錢買票,但也不能白看,看完以後,請大家說一說劇情,好不好??”(學生齊聲答“好”)於是,我給學生表演了一段教師中午回家處理家務的情景,有開房門、急忙進廚房、淘米、點燃煤氣灶煮飯、洗菜、切菜等一係列動作;學生複述“劇情”後,我又提問:“如果先洗菜、切菜,再煮飯,結果如何?”討論之後,再要求學生速讀課文,課文中的抽象道理學生就很容易掌握了。(華羅庚的《統籌方法》講的主要是有關時間方麵的問題,但在具體生產實踐中,還有其他方麵的許多問題。這種方法雖然不一定能直接解決所有問題,但是,我們利用這種方法來考慮問題,也是不無裨益的。)

三、根據教學進程,適時提出探究性問題。比如,《我的空中樓閣》教學進程中有這樣一段實錄:

師:我讚成預習時看一些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包括看《教參》。這種認真學習的態度和鑽研精神值得大家學習。但是,盡信書不如無書,上了書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還要學會批判地吸收。現在請學生乙繼續發言。

生乙:首先我同意生甲的看法,《我的空中樓閣》是虛構的。因此,全文都是以虛為主,就從第1到8段來看吧,盡管確確實實寫了山、樹、小屋,然而既不是寫的泰山,也不是寫的阿裏山,而是作者想象中的山。作者又從想象中的山聯想到山上有一個“小屋”,“小屋”周圍是樹。這怎麽能說是實寫自然環境?隻能說是作者為追求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而“創造”的“世外桃源”。

教室裏安靜極了,大家在靜聽,有的學生還情不自禁地點頭。學生乙繼續說:

顯然,從實寫和虛寫這個角度來分析課文劃分層次結構不太恰當。我認為作者的思路是“總寫—分寫—總寫”。請大家看1—3段,尤其是第3段,那“一點靈動的色彩”、“一點生氣,一點情調”,與地15段寫的“一件藝術品”不是遙相呼應嗎?再讀4—14段,如我在黑板上寫的那樣,作者分寫小屋和周圍環境的關係。所以,我不讚成《教參》上的分析。

學生乙坐下了,教室仍然很安靜。教師含笑環視學生,沒有人舉手要求發言。

師:他們兩人的意見完全不同,到底哪一位的符合作者的思路呢?大家帶著這個問題,再讀課文。請讚成學生甲的讀課文時考慮一下學生乙的意見,請讚成學生乙的讀課文時考慮一下學生甲的意見。

[《朱子讀書法》雲:“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可疑,方始是學。”又雲:“無疑者,須要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

在這個時刻,提出“到底哪一位的符合作者的思路呢?”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探究是指學生在學習情境中通過觀察、閱讀,發現問題,搜集數據,形成解釋,獲得答案並進行交流、檢驗、探究性學習。

課堂提問設計原則:

一、在課堂教學的要點、重點和難點之處提出問題;

二、在具有思維價值的細微之處設點提問。

三、在文章中看似矛盾之處設點提問。

四、在容易引起學生聯想、想象之處設點提問。

課堂提問的切入點:

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這是孔子論述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名言。“憤”:心裏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說又不知道怎麽說。舉出一個角為例來告訴學生,而他不能推斷其他三個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為他不用心思考。“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的是: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教師課堂提問的切入點就要選擇在這個時刻。

二、在學生思維一時還跟不上教師的教學進度時,教師應提出一些誘導性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三、在教室出現議論聲時,教師要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讓學生把自己的問題說出來,然後,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引發學生討論,激發學生思維的開竅反應。

課堂教學進程中,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主動,學生被動。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問,那就是學生在主動學習。學生即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他們的智力因素對教材的反應,常常超出教師預先設計的教案,表現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要珍惜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根據全班學生的智力水平,以適當方式反彈回去,讓個別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引起思維的“開竅反應”。“開竅反應是在提出問題並鼓勵學生去尋找盡可能多的不同解答或答案時所使用的許多教與學的方法之一。”(引自(美)林格倫著、章誌光等譯《課堂教育心理學》第426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