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與愚

經曆,感悟,思考,探索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李新宇《為什麽有人懷念那個殺害秋瑾的人?》

(2025-09-13 09:24:54) 下一個

李新宇《為什麽有人懷念那個殺害秋瑾的人?》

李新宇王笑軒窗

01鑒湖女俠秋瑾,俠之大者也,大家對她都很熟悉。 但是,另有一個與她有莫大關聯、因她而死的人物,卻被曆史的灰塵重重覆蓋了。
秋瑾以慷慨就義的方式,贏得了千古芳名。生命雖然短暫,卻綻放出了應有的光華。而這個人,其品性之高潔遠邁常人,以一種殉難的方式結束生命,尤見悲壯。但是,今天,能夠記住他的人,並不多。他就是清末山陰縣令李鍾嶽,當年正是他押送秋瑾赴刑。整整102年前,即1907年10月29日(光緒三十三年九月廿三日)上午9時許,李鍾嶽乘家人不備,在寓中懸梁自縊,年僅53歲。此時距秋瑾遇難隻有百餘日。

他為什麽要義殉秋瑾?

02李鍾嶽,山東安丘縣人。18歲中秀才,39歲中舉人,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中進士。1907年正月任山陰縣令。從中不難看出,他是通過科舉正途一步步走出來的,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型官員。

1907年正月,秋瑾從上海回到家鄉浙江山陰縣,在光複會領導下的秘密據點大通學堂擔任督辦主持校務,開始籌備革命。但事情泄露,徐錫麟7月6日在安慶倉促起義,遭到鎮壓。浙江巡撫張曾揚立刻急電告知紹興知府貴福,貴福便命山陰縣令李鍾嶽查抄大通學堂,重點抓捕秋瑾等人。

李鍾嶽早就仰慕秋瑾的才學,常以秋瑾馳驅戎馬中原夢,破碎山河故國羞之詩句,教育自己的兒子:以一女子而能詩,勝汝輩多矣!也因此,接到指令後,他反複向貴福陳述該校並無越軌行動,不可武力摧殘,驚動地方;容俟暗中調查,是否確實,再定辦法。事實上他是故意按兵不動,拖延時間,好讓該校師生逃走。但沒過多久,貴福傳李鍾嶽至府署,令其速速將該校師生悉數擊斃,否則即電告汝與該校通同謀逆,汝自打算可也。無奈,在貴福的監視下,李鍾嶽隻得會同撫標兵管帶率新軍300人,前往大通學堂捉拿亂黨。為了避免士兵開槍傷人,李鍾嶽故意乘轎走在最前麵,讓清兵跟隨其後;進入學堂後,他又下令兵丁不許亂射,隻許捕人。

第二天上午,貴福又命李鍾嶽赴城外查抄秋瑾的娘家。李鍾嶽在問明一小樓係秋瑾所居後,便不讓人檢查,草草收兵,結果無獲而歸。李鍾嶽當時的這個決定,事後證明意義重大。因為,秋瑾所有與友人來往信件,均藏其中。若被查出,勢必帶來一場範圍更大的血風腥雨。

在對秋瑾進行審訊時,他破例在縣衙花廳為秋瑾設座問案,不動刑具,略加審訊後,便授以紙筆,秋瑾寫下了為後世傳誦的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字。整個審訊過程持續兩小時之久,室內寂靜異常,形同會客。此情形被密探報於貴福,貴福大怒,氣勢洶洶地責問李鍾嶽:為何不用刑訊,反而待若上賓?李鍾嶽則以均係讀書人,且秋瑾又係一女子,證據不足,礙難用刑來辯解。貴福認定李鍾嶽有意為秋瑾開脫,袒護革命黨人,便急電浙江巡撫,取得殺害秋瑾的命令後,召李鍾嶽至府衙,示以巡撫手諭。李鍾嶽爭辯道:供證兩無,安能殺人?貴福厲聲訓斥道:此係撫憲之命,孰敢不遵?今日之事,殺,在君;宥,亦在君。請好自為之,毋令後世誚君為德不卒也。李鍾嶽長歎一聲,知事已至此,無力回天。1907年7月15日淩晨三點,李鍾嶽將秋瑾提至大堂,對秋瑾說:餘位卑言輕,愧無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諒之也。說完,這個父母官當場淚隨聲墮,身邊的吏役也都相顧惻然。秋瑾行刑後僅三日,李鍾嶽即因庇護女犯罪被革職,寄住杭州。在杭州寓所裏,他終日悶悶不樂,反複念叨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之句,對秋瑾之死深感內疚。他經常獨自一人將密藏的秋瑾遺墨秋雨秋風愁煞人七個字注視默誦,並泣下不已。

隨後,便發生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他以自己的生命,為自己,也為整個腐爛的王朝贖罪。

辛亥革命後,秋瑾被昭雪,李鍾嶽也被請進了鑒湖女俠祠中,以此紀念他的義舉。

03看了這個故事,我有一個強烈的感受,那就是,長期以來,李鍾嶽的意義與價值被低估了。也許是秋瑾的光芒過於耀眼,以至於人們難以在秋瑾的巨大身影下感知到他的存在。在我國的曆史上,無論是哪一個朝代,都不乏像秋瑾這樣的誌士。他們有為信念獻身的精神,前仆後繼,展示了生命的高蹈與高貴。像貴福那樣的酷史,更不少見。《老殘遊記》中寫了一個山東官僚玉賢,這個家夥以清官自居,但在殘害百姓上卻心狠手辣,令人發指。他在任曹州知府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用站籠站死了兩千多人,其中大約十分中九分半是良民玉賢的原型即山西巡撫毓賢,一次殘殺數十名傳教士,連幾歲的孩子也不放過。但是,像李鍾嶽這樣有良知的、處處維護犯人的體製內官員,就太罕見了。我們從晚清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官場習氣,而李鍾嶽是這個官場大染缸中的異類,他內心柔軟,溫良敦厚,兼有強烈的正義感,對於秋瑾身上的豪俠之氣,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可以說,他在可能的範圍內,給了秋瑾最高的禮遇。事實上,他的很多周旋之策也是冒了風險的,比如他下令不予抄查秋瑾的獨居小樓,如果被人告發,很容易授人以柄,甚至被懷疑為私結亂黨。

他的愧疚來自於秋瑾是被他押赴刑場,秋瑾畢竟死在他手裏。但這其實恰恰是秋瑾的幸運,如果不是他,秋瑾最後的日子裏恐怕會受到更多侮辱,難以享有作為人的基本尊嚴,就像她後世的一些抗爭者一樣。因了這份愧疚,他竟然以身相殉。官員有許多種死法,像他這樣的死法,算得上是千古絕唱。《老殘遊記》作者劉鶚說哭泣為靈性之物,很多人失去了哭泣的本能,愧疚又何嚐不是如此?很多掌握相應權力的人,已經被這個巨大的權力機器同化,在奉命做違心之事時,愧疚感已經蕩然無存否則,現實生活中一個人被逼上絕境的事情就會少卻許多了。我們今天懷念李鍾嶽,懷念的其實就是他那種將槍口抬高一厘米 的愧疚與惻隱之心。山陰縣令李鍾嶽那樣死去了,這說明他有道德,有良心,說明大清帝國的官員中還有那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您聽說過因為違心地判了一個案子,或錯誤地處理了一個事件,而去自殺的嗎?進行道德審判,審判出的也是李縣令的道德光彩。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