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2023 環遊波羅的海(2)- 沙海一線

(2023-09-13 13:29:39) 下一個

次日一早起來,窗外有些陰沉。

酒店的餐廳不大,早餐品種不是很多,但管飽。

兒子查看手機,我們那件行李已經離開華盛頓,到了慕尼黑機場。

 

今天的第一站需要坐輪渡,據說渡口排隊的車輛很多,有時候甚至要排幾個小時,LG一直有些猶豫,但他前晚詢問了酒店前台,對方說,早點去,問題不大。

輪渡碼頭離開酒店不到10分鍾,大概是因為時間還早,排隊的車確實不多。

渡輪不大,倒也能容納十幾輛車。

清晨的陽光灑在水麵上,泛著點點金燦燦的光芒。

 

我們要去的是立陶宛著名的自然景觀 - 庫洛尼亞沙嘴(Curonian Spit),這條狹長的沙嘴把波羅的海和克萊佩達海岸隔離,形成了一片泄湖,要到達沙嘴,需要乘坐渡輪橫跨泄湖。

大浪淘沙,鬥轉星移,千百年的演變,浩瀚的波羅的海當中,神奇地出現一條長達90多公裏的沙洲,南邊屬於立陶宛,北邊屬於俄羅斯飛地 - 加裏寧格勒州。 2000年,庫洛尼亞沙嘴正式入選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

 

立陶宛總共有四處地點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維爾紐斯老城(Vilnius Historic Centre);

庫洛尼亞沙嘴(Curonian Spit);

克拿維考古遺址(Kernav? Archaeological Site);

斯特魯維地理探測弧線(Struve Geodetic Arc)。

10分鍾後,渡輪停靠在庫洛尼亞碼頭。進入沙嘴之前,每輛車需要繳納30歐。

現在已經很難說明白,這個沙嘴是什麽時候形成的了。

 

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定居,最早定居者是庫爾蘭人(Curonians),他們在這兒建立了許多村莊和港口,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和社區。

 

16世紀由於過度放牧和伐木造船,森林遭到嚴重破壞,移動的沙丘開始大麵積侵蝕村莊。

 

1825年開始當地政府施行大規模的綠化造林,將近200年過去,一代代人的努力,終於讓綠色在這片廣袤的沙洲上紮下根來,如今駕車穿行在庫洛尼亞,兩旁鬱鬱蔥蔥的大樹,讓人很難想象,曾經漫天黃沙的這片土地,現在已經有一半以上已經綠樹成蔭。

庫洛尼亞沙嘴最寬處3.8公裏,位於立陶宛境內,最窄處僅為400米,位於俄羅斯境內。

從波羅的海之行開始,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拿這塊土地去和半年前去的中東相比。雖然前者相對於後者,沒有那麽沉重複雜的曆史,但後者在千年的變幻中,除了十字軍時期短暫出現的那幾個小國,一直沒有出現過穩定的國家,而前者過去幾百年曆經的不同國家的統治和領土變遷,卻讓人眼花繚亂,即使如小小的這片沙嘴,也不例外。

 

中世紀時,這兒是條頓騎士團的領地,後來這兒又變成了波蘭和立陶宛的領土,17世紀,瑞典占領了這兒,18世紀條頓騎士團的繼承者普魯士又奪回了它,19世紀它又成了俄羅斯的一部分,20世紀,它在德國和蘇聯之間來回倒手,蘇聯解體後,它的一部分分給了獨立的立陶宛,而另一部分留給了俄羅斯。

立陶宛這一邊,總共有四五個村莊,尼達(Nida)是其中最大的。

曾幾何時,這兒被稱為蘇聯最漂亮的村莊之一,那時候尼達以其美麗的自然環境、沙灘、沙丘和漁村風情,吸引著來自蘇聯各地的遊客前來這兒度假。

 

- 從波羅的海回來以後,LG和他的一位畢業於莫斯科大學的來自前蘇聯的同事聊起這次旅行,對方非常好奇我們居然知道尼達這個地方,他對LG說,你知道嗎,在前蘇時期,一般人出國旅行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對我們來說,去波羅的海,去尼達度假,就仿佛出國一樣。

走在尼達的街頭,時不時會遇見一群群的德國人,是啊,這兒離曾經的德國領土 - 如今的俄羅斯加裏寧格勒邊境,不過幾公裏,位於加裏寧格勒的柯尼斯堡(Königsberg) - 普魯士王國的龍興之地,離這兒也不過幾十公裏距離。

20世紀初,這兒是德國知識界最受歡迎的度假勝地,來度假的人流裏也包括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文豪托馬斯 曼。

這是1929年托馬斯一家來到沙嘴以後的合影(來自網絡)。

他在這兒建了一棟別墅,上圖就是那間被當地人稱為湯姆叔叔的小屋(Onkel Toms Hutte)的托馬斯的別墅 - 來自網絡。

 

1933年在納粹的脅迫下,托馬斯不得不離開了尼達。從此再也沒有回到這兒。克萊佩達地區於 1939 年再次被納粹德國吞並後,他的房子在赫爾曼·戈林的命令下被沒收,並變成了德國空軍軍官的俱樂部。

如今的我們站在街頭,環視四周,似乎滿眼都是托馬斯曾經居住的“湯姆叔叔的小屋”。

二戰後,這兒被前蘇聯占領,當時居住在當地的德國人全部被驅逐。滄海桑田,差不多一個世紀過去了,故地重遊的德國人早就沒了索回昔日領土的念頭,大約還在追尋的就是祖輩曾經留在這兒的足跡和那份揮不去道不明的一份情懷吧。

尼達也有一條明星街,路麵上印著不同的手印,來自立陶宛的眾多名人,可惜我對當地文化了解太少,這些名字我一個都不認識。

在波羅的海的每一個城市都能找到琥珀商店和攤位。

 

琥珀是由某些特定植物分泌的樹脂經過千萬年的沉積和石化而形成的產物,波羅的海是世界上琥珀產量最大的地區之一。

在立陶宛,琥珀又被稱為“立陶宛黃金”。


立陶宛人的祖先使用琥珀護身符辟邪,他們相信讓小孩咀嚼琥珀珠子可以令牙齒長得更快更牢固。近來,琥珀療法再度興起,琥珀藥酒、琥珀酸、琥珀油、琥珀粉末以及琥珀茶可用於治療疾病、強身健體。

波羅的海琥珀分兩種:從礦坑開采的叫礦珀,被海水衝刷出來,飄在海上的叫海珀。

 

作為琥珀小白,我實在分不清兩者的區別,一路看過去,眼都看花了,直到去了維爾紐斯和裏加,才給自己和女兒買到了鍾意的耳環和吊墜。

 

相對於人聲鼎沸的小鎮,幾步之遙的荒野卻人煙稀少,滿目蒼茫。

既然來到沙嘴,怎麽可以不去沙丘?Parnidis dun 位於尼達的東南角。

穿過寂靜無人的樺樹林,走上150多級的木階,浩瀚無垠的沙丘一下出現在我們眼前。

Parnidis沙丘海拔高達52米,這是歐洲最高的沙丘。在波羅的海猛烈的海風吹拂下,這座移動的沙丘曾經數次穿越尼達。

兒子看著沙丘,躍躍欲試,想如當初在約旦瓦迪拉姆沙漠裏那樣,玩玩滑沙,LG一把攔著了他。雖然都是沙丘,但這兒的沙丘移動性極強,據當地科學家估算,一個人在陡峭的沙丘斜坡上攀登或下降都會造成數噸沙子的移動,因此遊人隻能限定在木棧道上眺望這片大自然的傑作。

1995年當地人在Parnidis沙丘上建造了一座花崗岩日晷,可以準確顯示時間,幾年後原來的日晷毀於台風,2011年日晷重建。現在的日晷是一座石柱,高13.8米,重36噸,刻有小時和半小時的凹口,還有四個額外的冬至和晝夜平分點凹口。

 

可惜去的那天是陰天,看不見太陽的影子。

從沙丘下來,走回尼達。

秀氣的小城讓我們流連忘返,如果不是今天還有200多公裏行程要趕,真想在這兒找一間漂亮的“湯姆叔叔的小屋”住一晚,看日暮日出,聽潮落潮漲。

尼達離開俄羅斯邊境很近,我們很想去邊境看看,但兒子很緊張,說這段時間立陶宛和俄羅斯不怎麽對付,如果我們跑過去的時候,俄羅斯突然進攻立陶宛怎麽辦?

 

LG說,我們現在離開邊境也就5公裏,俄羅斯如果真的要進攻的話,整個沙嘴都會給包圓的。反正跑不了,還不如過去看看呢,萬一俄羅斯邊防同意我們過去轉轉也不錯啊。兒子想了半天,下了很大決心似的說,好吧,反正每次我跟著你們出來,就沒有不危險的。

結果開過去2公裏,前方出現路障,上麵貼著一張白條:今天俄羅斯邊境暫停開放。兒子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開車回碼頭,途徑巫師山(Hill of Witches)。

在離開尼達不遠的另一個村子Juodkrant?,一片濃蔭蔽日的山坡上,陳列著大大小小,或站或立,或悲或喜的木雕。

許多年以前,這兒是當地人在夏天舉行狂歡和宗教儀式的地方,但二次大戰以後,這兒漸漸被人遺忘。

上世紀70年代,越來越多的立陶宛木雕家開始在這個地方展示自己的作品,木雕的數量逐年增加,如今已經有一百多座了。

木雕的人物都來自當地神話傳說,有惡魔,巫師,當然也少不了庫洛尼亞沙嘴的保護神 - 女巨人涅林加(Neringa)。

相傳涅林加拒絕了一條惡龍的求愛,後者大怒,在波羅的海興風作浪。女巨人徒手堆起了庫洛尼亞沙嘴,用巨大的沙丘來阻擋海浪對當地人的侵害。

一邊欣賞著眼前這些精致中帶著質樸的木雕,一邊和兒子聊著女巨人的美麗傳說,我們的庫洛尼亞之行也不知不覺走到了尾聲。

飛起無人機,再看一眼這片曆史和自然交匯的沙洲,無論過去這兒發生了什麽,惟願和平長存,那些白牆藍瓦的小屋永遠點綴在這片美麗的小村莊。

再回克萊佩達,驅車向東。

下一站:考納斯 - 立陶宛曾經的臨時首都。

當地人對我說,如果你在立陶宛隻能去一個地方,那麽那個地方必須是維爾紐斯,因為那是“巴洛克之城”;

如果你可以選擇兩個地方,那麽另一個地方必須是考納斯,因為她是立陶宛的文化之都,在這兒你可以感受舊時立陶宛最純粹的浪漫風情。

一路上LG對兒子悄悄地說,你在考納斯還可以看到在庫爾迪加和克萊佩達沒看到的漂亮的小姐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