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薩拉熱窩大街上,周圍人群行色匆匆。二十多年過去了,戰爭的痕跡也慢慢在曆史中被淡忘,但總有那麽一個角落,還會讓人想起那些曾經的過往。
薩拉熱窩圍城戰雖然持續時間很長,但卻不是波黑戰爭中最慘烈的。二戰以後最慘烈的大屠殺發生在距離薩拉熱窩100多公裏外,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Srebrenica Massacre),是歐洲自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大屠殺。
斯雷布雷尼察是一個位於波黑東部、被群山環繞的小城,距離塞爾維亞邊境不到20裏,距離波黑首都薩拉熱窩約100公裏。據1990年的人口統計,當地居民約有35000人,其中四分之三是穆斯林民族。
1993年4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宣布斯雷布雷尼察為“安全區”,並向當地派遣了荷蘭維和部隊。
波黑內戰結束後,在斯雷布雷尼察發現了大量的屍骨。經過鑒定,確定了6598名死者的身份(他們的部分名字和照片被張貼在展廳裏)。還有一些失蹤者的遺體,至今沒有找到。
讓人非常氣憤的是,當塞爾維亞軍隊發動攻擊時,荷蘭維和部隊的士兵卻毫無抵抗地放棄了所有觀察哨所和路障,還將逃至荷蘭軍營的300名穆斯林男子交了出去。
兒子看了一多半,拉著我的手說,媽媽,我們出去吧,這些照片讓人太難受了。
走在陽光下的薩拉熱窩,我想了很多。塞族對克,穆兩族的仇恨到底來自哪兒呢?
是因為自十五世紀土耳其入侵巴爾幹半島,伊斯蘭教殘酷統治塞爾維亞人將近五個世紀?
還是因為在二次大戰中,克羅地亞人和穆斯林跟納粹德國合作,導致七十五萬塞爾維亞人、猶太人、吉卜賽人在集中營中喪生?
我們抵達巴尼亞盧卡(Banja Luka)。
巴尼亞盧卡,是波黑第二大城市,也是波黑聯邦下的塞族共和國-正式名稱斯普斯卡共和國(Republic of Srpska)的實際首府(理論上,斯普斯卡的首府在東薩拉熱窩)。波黑內戰中,三方大混戰,開始的時候,塞族有俄羅斯和塞爾維亞撐腰,攻占了70%的波黑領土,克族有西歐諸國德,法,英等的支持,占領了20%的領土,最悲催的是穆斯林,雖然還有阿富汗,巴基斯坦,沙特,土耳其等伊斯蘭國家的好幾千聖戰者的支持,但沒有國家層麵的支援,地盤越打越小,最後隻占領了1成領土。
西方為了壓製塞族,對殘存的前南斯拉夫聯盟施加了巨大壓力,後者不得不宣布停止對波黑境內塞族的支持,在代頓協議下,穆克聯邦控製波黑51%的領土,而塞族則控製49%的領土。因為協議規定薩拉熱窩作為波黑聯邦的首都必須保持統一,於是薩拉熱窩留在了穆克聯邦之內,塞族的斯普斯卡共和國的實際首都就放在了我們剛剛到達的巴尼亞盧卡。
在前南斯拉夫,除了塞爾維亞核心本土(中塞爾維亞地區)以外,塞爾維亞族的聚居區有這麽幾部分:克拉伊納,斯拉沃尼亞,東黑塞哥維那,伏伊伏丁那,黑山,科索沃。在代頓協議的框架下,斯普斯卡共和國目前隻擁有東斯拉沃尼亞與東黑塞哥維那兩個基本不相連的地區。
在20多年前的波黑內戰中,雖然大部分時間塞爾維亞都堅定地支持波黑塞族,但有意思的是波黑塞族區自16世紀以來就從來不曾屬於過塞爾維亞。兩地方言也不同,塞爾維亞本土是埃卡方言(ekavski),波黑塞族區是耶卡方言(ijekavski),不完全互通。當時塞爾維亞在大南斯拉夫分崩離析之際,非常想把各塞族聚居區統一起來,成立一個大塞爾維亞,可惜最終事與願違。
巴尼亞盧卡雖然早在羅馬時代,就已經有人定居,但是千百年來,因為天災人禍,這個城市遭到多次破壞。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期間,爆發了土耳其 - 奧地利戰爭,在戰爭期間巴尼亞盧卡多次遭到破壞。
第二次大戰期間,德軍的狂轟濫炸,幾乎摧毀了這座城市。
1969年10月的一場大地震,又再次摧毀了這座城市。
幾百年來,當地人就這麽周而複始地重建,被毀,再重建,再被毀,再重建。。。
波黑戰爭期間,波黑穆斯林一方封鎖了巴尼亞盧卡,先是斷絕了陸路交通,後來又把控製控製權交給了克羅地亞政府,目的是要徹底切斷克羅地亞境內塞族和波黑境內塞族的聯係,讓巴尼亞盧卡徹底成為一座"孤城"。為了打破封鎖,塞族部隊發動了名為"通道"的戰役,為奪回這座城市,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這座美麗的清真寺就是費爾哈迪亞清真寺(Ferhadlja Mosque),它被認為是巴爾幹半島最美麗的清真寺。我開始很好奇,穆斯林最美麗的清真寺,居然出現在對穆斯林懷有世仇的塞族共和國首府。
但是當我了解了這座清真寺的曆史以後,我的心又一次沉了下去。
這是當時清真寺被炸後的樣子。
費爾哈迪亞的香消玉殞是如此令人痛心,波黑穆斯林將5月7日設立為“清真寺日”,以紀念那黑暗的一天。
重建費爾哈迪亞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程,重建者找回了原費爾哈迪亞60%的建材,而為了盡可能將這座清真寺原樣重建,其餘40%建材也是取自巴尼亞盧卡周邊地區。在建築方法上,工程師盡量參照古法。據專家稱,古人造費爾哈迪亞根本不用灰泥和鋼筋,連使用的水都不是普通的水,而是雨水。
費爾哈迪亞的碎片當年被運往四處地點,如今隻找到兩處,更麻煩的是,這些碎片和另兩座被毀清真寺的碎片混在一起。最終,在美國駐波黑大使館的幫助下,波黑工程師借助3D檢視軟件,確定了大約3500塊屬於費爾哈迪亞的碎片。
在土耳其政府、波黑塞族共和國政府和多國駐波黑大使館以及波黑民間人士的資助下,曆時15年之久,費爾哈迪亞終於在2016年完成重建,重新光彩照人地屹立在巴尼亞盧卡的中心地帶。
隻可惜,她再也不是原來的她了。。。
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相對於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教出現的大多數這樣的高度抽象的裝飾圖像。
這種純裝飾性的藝術,總是圍繞著兩個主題:一是幾何圖形,就是把平麵分割成和諧,對稱的部分,以精巧的圖案來闡釋真主的無限性和無處不在;二是理想化的植物形狀,以此來體現有機生命及其循環往複的周期性運動。
巴尼亞盧卡東正教教堂(Christ the Savior Orthodox Cathedral), 建於1925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尼亞盧卡修建的第一個較大的建築。它由來自貝爾格萊德的著名建築師Dušan?ivanovi?設計。教堂風格屬於塞爾維亞和拜占庭風格。
1993年開始教堂重建,2004年完工。
這是斯普斯卡共和國總統府,沒有衛兵站崗,從外表看,我開始還以為是一座博物館。
很長時間,我對波黑的塞族共和國的了解僅僅局限在一個人身上,他就是塞族總統卡拉季奇(Radovan Karadzic),他是塞族共和國第一任總統(1992年-1996年)。
20多年前隻要有波黑新聞,幾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總能看到他那一頭標誌性的白發,在風中飄揚。。所謂勝者王侯敗者賊,2008年7月21日,他在塞爾維亞遭到逮捕。2016年,他被前南問題國際刑事法庭裁定犯有種族滅絕罪,一審判處40年監禁。
唯一一位女烈士。這些烈士可能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們當初為之獻身的祖國,現在已經四分五裂。。。
很奇怪,在這兒我們看不到一點波黑戰爭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