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旅行是一種病,不去就治不好。如果真的如此,那我們已經快病入膏肓了。。。
從葡萄牙回來2個月後,我們再次踏上旅程,這次的目的地是倫敦。選擇倫敦為此次旅行的目的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兒子作為小哈迷,已經讀完了全套哈利波特,他特別希望能去倫敦,看看哈利波特小說和電影裏麵描寫的那些地方.於是為了滿足兒子的這個心願,LG在計劃葡萄牙之行的同時,也開始準備此次英倫之旅的行程了.
說起來,我們迄今為止六次赴歐中,這次七天之行為時最短,但是,這也是我們在一個城市停留最久的一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走的越來越遙遠,而我們的腳步卻變得越來越緩慢。從開始的走馬觀花,一瞥而過,到現在定下神來,去用心體會另一方水土,另一片天地,另一叢人群, 另一類風景。。。
以前我們都是在BOOKING.COM上訂酒店(已經是那兒的VIP客戶了),但這次我們決定改變方式,嚐試AIRBNB。看上的住處在倫敦西區,主人PAUL是一個六十多歲的愛爾蘭人,已經在倫敦居住20多年了。在AIRBNB上他的等級已經是SUPER HOST,好評如潮,看自我介紹他在當地一家醫療機構做MANAGER。開始訂房的時候,我們還有些遲疑,畢竟以前從來沒有和陌生人在異國他鄉相處過。但是Paul對我們說,你們放心,你們住我這兒一定比住Hotel舒服。我們動身之前,Paul又非常耐心地回答了我們很多疑問,也給我們提了很多建議。老人說得好: The best guests are those who make themselves at home so please do treat the house as yours for the week。。。
我們訂的Townhouse在South Ealing一個非常幹淨而整潔的街道上,距離地鐵站僅僅200米。就在這條安靜的街道上,我們七天來來回回走了很多次。很多時候已經恍恍惚惚地覺得,這似乎就是我們的家了。
小樓一共三層,一樓客廳,餐廳,老人住二樓,我們住三樓,兩室加一個衛生間。兒子特別高興,因為以前出外住酒店都是和我們一間,現在他居然和在家一樣,有自己的房間了.平時老人幾乎都不在家,基本上是我們獨自享用這套房子。在餐廳的書架上看了照片,我們才知道,老人原來居然是蘇格蘭場(Scotland Yard)的資深警探,才退休一年。他在Airbnb上避而不談他的警探經曆,不知道是不是怕嚇跑了某些客人.那一個禮拜中,我們經常早出晚歸,和老人碰麵的機會並不多。但是,不管我們什麽時候回去,老人都始終開著廚房那盞燈,讓我們不需要摸黑進門。臨別的那天早晨,我們下樓收拾行李,旅行箱旁邊放著一張致謝卡,老人感謝我們這麽多天來和他的友好相處。雖然隻是寥寥數語,依然內心充滿著一絲溫馨。Airbnb是主人和客人互相評分的,在我們回加之前,一絲不苟的老人已經先給我們在Airbub上做了Review了:"Lovely family. They were very respectful and considerate and left the accommodation spotless. They are welcome back anytime".
此次旅行,我們放棄了自駕,選擇公交係統作為我們主要的交通工具,希望籍此多體會體會普通倫敦人的生活.
走過這麽多國家,倫敦地鐵大概是我見過的最複雜的交通係統了。作為世界上第一條地下鐵道, 它總長超過400公裏,1856年開始修建,1863年1月10日正式投入運營。它總共有12條線路和275個停靠站.
第一次看到這張地鐵線路圖,我就一個感覺:亂。那些如蜘蛛網似的線路,讓人很難理清方向.但是熟悉以後,我卻覺得它的設計是非常合理的,不同線路之間的換乘非常方便。在倫敦的這個禮拜,我們坐過12條線路中的7條,算是很有心得了。
因為年代久遠,倫敦很多地鐵站是沒有電梯的,這個時候提著行李上下就是對體力的考驗了。好在對我們來說也就抵達和離開各一次考驗而已。
我們每天出發時間就是倫敦人的上班高峰。每天就這麽和他們一樣體會著地鐵的擁擠。但擁擠之中,倫敦人仍然不失優雅和安靜.
抵達倫敦的當天,天氣陰沉,但我們的興致一點沒有受到影響。
聖詹姆斯公園(St.James Park),是倫敦最古老的皇家公園。這裏曾是國王亨利八世的獵鹿苑,17世紀時查理二世聘請法國景觀設計師重新造景,改建成為法國式的花園。雖然還是早春時節,但英國特有的黃水仙(我們平常所說的迎春花)早已遍地開放。
聖詹姆斯公園又有鴨園之稱,公園聚集了各種大小顏色鴨類
公園與林蔭大道(The Mall)平行相隔,這條大道直通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
出了公園,對麵就是白金漢宮。可惜我們去的不是時候,白金漢宮每年隻在7月到10月才對公眾開放。
白金漢宮對麵是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大概是因為白金漢宮最先是維多利亞女王開始入住的吧.
倫敦女孩比我想象的更加時髦,漂亮.
海軍部拱門(Admiralty Arch),建於1912年,我們從白金漢宮走向特拉法加廣場的時候正好路過。它是按英王愛德華七世之命建造的,以紀念維多利亞女王。此處平時懸掛英國國旗,重要慶典場合懸掛海軍旗——白船旗。包括皇家婚禮、葬禮、加冕等重要場合中的鑾駕隊伍和其他重要慶典中的遊行隊伍(例如2012年奧運會和殘奧會後的遊行)都會從此門下通過.
名聞遐邇的英國首相官邸唐寧街十號,其實隻能看到唐寧街,根本看不到十號了,因為整個街道很多年之前就已經不讓閑人隨便進入了。
皇家騎兵營。皇家騎兵(Royal Horseguards)是王室的禦林軍,3000禦林軍分駐倫敦各處,這裏營區有騎兵300,主要職責是擔任在女王出席的外事活動中的儀仗隊。騎兵營隸屬皇家,營房、場地、戰馬都是王室的私有財產。騎兵營的費用由王室提供,並不列入國家預算。
特拉法加廣場,是為紀念著名的特拉法加大海戰而修建的,廣場中央矗立著納爾遜的紀念碑和銅像。納爾遜是英國的海軍名將,打敗之前的海上霸主西班牙,後來在特拉法加擊敗法國和西班牙的聯合艦隊,打消了拿破侖侵犯英國的念頭,也確立了英國之後100年的海上霸主地位,可以稱得上是大英帝國的民族英雄。隻是不知道為何他在海外的名氣遠遠沒有在英國本土那麽大.多倫多是一個英國氣息很濃厚的都市,很多地名都是來自英國的名人,可是很有意思的是,以英國軍史上最著名的兩位將領納爾遜和威靈頓命名的街道,後者就在市中心的金融街,而前者卻在人煙稀少的城市邊緣.
廣場坐落在倫敦市中心,東麵是倫敦城,北麵是國家美術館,南鄰白廳大街,西南不遠是白金漢宮。廣場上除了說著不同語言的遊客之外,不乏行為藝術家、畫家、演講者、樂隊,還有滿天飛隨地走的鴿子,充滿了悠閑自得的生活氣息。
緊靠特拉法加廣場的國家肖像畫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建於1856年,主要收藏那些對英國曆史、文化和社會做出過貢獻的名人肖像。雖然到倫敦旅行相對其它歐陸首都並不便宜,但是居然它的所有博物館都是免費的!
畫廊的展廳分為五個部分,除了一個維多利亞肖像展廳外,其餘都按曆史年代進行分類,館內收集了海量的英國名人畫像,包括曆史上的亨利七世、莎士比亞、伊麗莎白二世等。
從國家肖像畫廊出來不遠,就是倫敦的所謂劇院一條街. 世界上有兩大戲劇聖地,一個是紐約百老匯,另一個就是倫敦西區劇院街了.像《悲慘世界》《歌劇魅影》《貓》《媽媽咪呀》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音樂劇都是在倫敦西區常年駐演的,《悲慘世界》已經在西區演了27年,《歌劇魅影》是26年.
倫敦唐人街--我第一次去的時候,覺得很不起眼,它和多倫多唐人街根本沒法相比,但是後來再去才發覺,倫敦唐人街還是有它自己的特點的.它由四條街道排成一個長方形.看得出當初設計時候還是花了一些心思的.
次日清晨,我們早早出門,向倫敦東區出發.
今天首先去的地方是格林威治(Greenwich).提到格林威治,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格林威治時間.其實格林威治代表的含義很多,它除了是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所在地,還是本初子午線的標準點.在15世紀,它甚至是王宮所在地,是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一世等多位君主的出生地.1997年,聯合國正式把格林威治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位於格林威治小鎮上的英國國家航海博物館(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始建於1807年,1937年麵向公眾開放。博物館裏陳列著世界上最重要的英國海上曆史收藏,包括船舶模型,地圖,手稿,航海儀器,計時器與天文台等。博物館裏還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事曆史參考圖書館(收藏達10萬冊),最古老的書籍可追溯至15世紀。
這是英國曆史上各種大小船舶的標誌物.
在這個博物館裏,可以看到英國皇家海軍的輝煌曆史.
提到皇家海軍,怎麽可能不提到一代軍神納爾遜呢. 進了博物館,喜歡軍史的LG帶著我們直奔納爾遜展廳.
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1758年-1805年),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初英國海軍將領,被譽為“英國皇家海軍之魂”。
這位隻有一隻胳膊一隻眼睛的將軍指揮英國皇家海軍把拿破侖的艦隊打得一敗塗地,徹底粉碎了拿破侖侵吞英國的美夢.而拿破侖對這位強勁的對手還相當崇敬,他下令所有的法國軍艦上都要懸掛納爾遜的畫像。
展廳裏麵的這幅油畫形象地再現了納爾遜臨終前的情景.
1805年10月19日,納爾遜率領英國地中海艦隊和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在特拉法加海域決戰.戰鬥從淩晨開始,在英國艦隊取得優勢的時候 在甲板上指揮作戰的納爾遜不幸被法國軍艦上的狙擊手擊中,子彈擊中納爾遜的脊柱,並停留在那個地方,也正因此,納爾遜雖受致命重傷,但一時未死,一直撐到四小時之後,在得知戰役大獲全勝,消滅了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的時候,他說了最後一句話:" Now I am satisfied. Thank God I am done by duty. "然後死去.死後,納爾遜的屍體被部屬泡在一桶白蘭地酒裏麵,保留到艦隊回倫敦舉行國葬。
展廳裏麵還陳列有納爾遜穿的褲子和襪子,但是那些血跡其實並不是來自納爾遜,而是當時一個死在他懷裏的副官流淌的鮮血濺在他身上而留下的印跡. 他當時穿的海軍中將的軍服上據說還有當時中彈的彈孔,但館員告訴我們,這件軍服已經轉移去了另一個展館.而那個展館卻又引出了曆史上一段纏綿悱惻的故事.
在格林威治的街道上,到處可以看到這樣的展覽招貼畫,我問兒子,我們去看嗎?這個小男孩卻回答我,我喜歡曆史,但我對誰是誰的lover卻不感興趣,於是我們就和這個展覽插身而過了,現在想想,很可惜.
這個畫上的女士叫愛瑪,漢密爾頓.在那個年代,曾有“英倫第一美女”之稱,她成為英國駐那不勒斯大使威廉漢密爾頓的夫人之後,躋身於上流社會,從那不勒斯走向歐洲。她的美麗使皇室也為她著迷,後來她成為了納爾遜的情人.兩個人還生有一個女兒霍雷西婭.
納爾遜戰死以後,英國在聖保羅大教堂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人們也由此知道了他的遺言——“我將愛瑪.漢密爾頓夫人托付給我的國王和國家。希望她能得到和她的頭銜相適應的待遇。”愛瑪清楚自己的結局,她隻是感歎:“我的納爾遜真是個孩子!" 果不其然,此後愛瑪就被上流社會徹底地拋棄了。納爾遜家族甚至不讓她出席情人的葬禮。年老色衰的她終日酗酒,僅有的生活費很快被揮霍一 空,她因欠債兩次入獄。為躲避債主,愛瑪帶著女兒霍雷西婭遠走法國,她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壞,隻有霍雷西婭照顧著她。而霍雷西婭 一生都否認愛瑪是她的生母,隻承認她是監護人。1815年愛瑪在加來孤苦地死去。
1941年費雯麗和她當時的愛人勞倫斯奧利弗,曾經根據這段曆史拍過一部片子<漢密爾頓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丘吉爾自稱本片是他最喜歡的電影.
位於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院子裏麵的本初子午線--1884年的10月1日,在美國的華盛頓召開了國際子午線會議。10月23日,大會通過一項決議向全世界各國政府正式建議,采用經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儀中心的子午線,作為計算經度起點的本初子午線。從0°經線算起,向東劃分0°~180°,為東經度 ,向西劃分0°~180°.為西經度,站在這條線上,隻身橫跨東西半球.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附設的博物館,引起兒子的很大興趣.裏麵展品包括約翰-哈裏森曾獲得經度委員會巨大獎勵的H4航海鍾,以及他的三個早期航海計時器。另外還有很多其它手工製作的鍾表,博物館裏的這些鍾表計時器記錄並展示著計時器的曆史演變過程。
1851年就安裝在格林威治時間天文台外麵的謝潑德門鍾(Stepherd Gate Clock),是世界上最早的電力公共時鍾.1852年由查爾斯-謝潑德(Charles Shepherd)建造並安裝於此。此鍾是早期的電子鍾範本,由主建築內的一個主鍾傳送電子脈衝到這個鍾,以控製它機械地運轉。鍾麵是24小時製刻度盤,可能是第一個向公眾展示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的時鍾,100多年來這座電鍾每天的誤差始終保持在0.5秒以內.
格林尼治公園(Greenwich Park),是位於倫敦的皇家公園之一,麵積81公頃(合200英畝)。宮苑被圍育始於1433年,最早為皇家獵苑,不久後成為都鐸王朝的王宮的宮苑。17世紀作為園林設計改造,18世紀開始對公眾開放。
航海博物館前麵的帆船模型,這是按照納爾遜乘坐的艦隊司令的旗艦按比例縮小複製的.
站在皇家天文台前,遠眺倫敦市中心.
航海博物館前麵有一個Queen’s House,白色很小很不起眼的房子,線條簡潔樸素,英國革命之前為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的王後而建造.
宏偉的格林尼治大學圖書館,整個大樓分成對稱的兩個部分,兩個樓中間的部分,正好對著前麵說的Queen's House.因為當年設計這個大廈的時候,瑪麗二世女王命令,不準遮擋住Queen’s House看泰晤士河的視線,所以設計師隻好把房子拆開兩邊來設計.
格林威治大學
格林威治集市--這座市集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 到了19世紀,市集的麵積逐漸擴展到了周邊的一些小街小巷。1831年市集開始有一些小販開始在這裏賣肉、雞蛋、黃油等農貿品
市集發展到今天,它已經不再是農貿市場,更多的是手工藝品展示和交易的場所.
居然可以在並不靠海的格林威治集市找到如此新鮮的生蠔.
停泊在格林威治港口的現存於世的最古老帆船The Cutty Shark.
從格林威治返回倫敦市中心最好的方式就是泛舟於泰晤士河..
一路走來,我特別喜歡那些瀕水之城,總覺得有了水的環繞,城市才有活力.過去的一年來,我們走過的柏林,有施普雷河;德累斯頓,有易北河;布拉格和克魯姆羅夫,有伏爾塔瓦河;維也納和布達佩斯,有多瑙河;今天,我們身在倫敦,麵對著泰晤士河..
順流而下.終於看到了倫敦塔橋.
倫敦塔橋(Tower Bridge),是一座上開懸索橋,橫跨泰晤士河,因在倫敦塔(Tower of London)附近而得名,是從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橋(泰晤士河上共建橋15座),也是倫敦的象征。該橋始建於1886年.
塔橋橋身為四座塔樓連接而成,橋長244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塔橋的參觀者通過的人行道(需收費),有一段是玻璃橋麵,可以看到下麵的泰晤士河和來往車輛,有恐高症的人到此可能會腿軟.;下層為車輛和行人通行(免費).
從塔橋下來,已近黃昏.我們直奔當天的最後一站:倫敦眼(The London eye).
倫敦眼是世界上首座、同時也是截至2005年最大的觀景摩天輪,它於1999年年底啟用,又稱千禧之輪,總高度135米(443英尺)。
倫敦眼共有32個乘坐艙(由序號1排列到33。因為宗教忌諱,沒有13號),因艙內外用鋼化玻璃打造,所以設有空調係統。每個乘坐艙可載客約25名,
來自世界各個地方,語言不一,背景不同的20多個人,就在那半個多小時內,齊聚於倫敦上方的這個小小的空間裏,出了這個空間,各自再繼續各自的生命軌跡,這也算是一種邂逅吧.
從倫敦眼鳥瞰Jubilee Bridge
雖然外麵飄著小雨,但雨中的倫敦卻有一分別樣的美麗.
下了倫敦眼,品嚐一下英國的所謂國菜: Fish and chips.此次英倫之行,可能在飲食上,我們是最沒有期待的一次旅行.因為我們實在想不出英國有什麽特別的食物,這點確實不如兩個月前的葡萄牙之行,那個時候我們幾乎每到一個城市,都會期待著當天又能遇到什麽樣的葡萄牙的美食.在倫敦一周,除了這個之外,我們吃過日餐,中餐,韓餐,卻從來沒有吃過什麽英餐.我以為下午茶不能算正餐.為了這個疑問,LG曾經和Paul探討過,老人也實在想不出倫敦還有什麽好吃的.按他的說法,世界各地的人來到倫敦,然後去吃世界各地的飲食..
夜色下的倫敦街頭.
泰晤士河畔,美麗的倫敦眼.
白天看起來沒什麽特別的Jubilee橋,夜幕之下竟是如此的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