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左起:我的大舅、二舅和母親,其餘的三位是他們的堂姐
--
我的祖上是滿族正白旗,因此,我對滿族旗人的習俗略知一二。
[旗人時尚]
伴隨著一六四四年清兵入關,滿族裝束開始盛行。男子的服裝主要以袍、褂、襖、衫、褲為主,服飾的式樣、顏色、質地,便能夠顯示出男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長袍馬褂是男人最常見的裝束,與之相搭配的是布鞋和瓜皮帽。
而旗女的旗袍,從滿洲早期直到民國時期曆經了諸多的改良。早年的旗女穿長及腳麵的旗裝,外罩坎肩,搭配花盆底繡花鞋。旗女喜好梳盤頭翅,兩把頭或旗髻,愛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
新式旗袍的興起,始於一九二五年,在上海開始流行。盡管新旗袍有著舊旗袍的影子,但款式有了全麵的更新,它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與之相配的是長筒絲襪,平底繡花鞋或皮鞋。
我母親從出生起,旗袍就是她唯一的裝束。到了年節時分,母親的祖母總會拿出一個珠寶盒,裏麵裝著五光十色的晶瑩剔透的珍珠翡翠,祖母會讓所有的孫女們挑選,人手一樣珠寶,拿到首飾店定做戒指。所有的堂兄姐妹還會一起逛北京東安市場,購買各種各樣的絲絨胸花和頭飾。
母親穿著旗袍,在自家宅院裏留影
[旗人飲食]
旗人的膳食未必昂貴,但卻十分講究。晨起,旗人先要洗漱,再沏一壺高碎高末茶,早餐前先飲茶,以清潔胃腸道裏的穢氣,他們把早茶叫作“衝龍溝”。在我幼年的記憶中,每日清晨,外婆沏茶是一件莊重且清幽的雅事。外婆總是將一套精致的翠玉茶具擺在八仙桌上,先用小茶勺把茉莉花茶放在茶壺中,衝上少許開水,稍後待茶香四溢時,再將茶壺中的水蓄滿。茶水倒在玉杯中,茶葉沉在杯底,乳白色的茉莉花瓣卻悄然飄浮在水麵上,細品一口,齒頰生香。
左:我的外婆 右:我的太外婆
不同的季節,旗人要吃不同的食品,諸如:打春的薄餅、夏至的涼麵、立秋的肉包、冬至的餃子。平日裏,若是旗人家來了客人,必要叫餐館送盒子菜。所謂盒子菜,是一種銅製的兩到三層的提盒,打開盒蓋,裏麵又有數個小盒子,每個小盒子裏盛著不同的菜肴,底層盒子裏裝著薄餅,食用時,將各式炒菜卷在餅中,醇香可口。
旗人亦很喜歡甜點,其中尤以薩其馬為甚。薩其馬是一種以麵粉加雞蛋為主要原料的方形甜味糕點。關於薩其馬,民間有著各種傳說,其中之一是,當年努爾哈赤遠征時,有一位叫“薩其馬”的將軍帶著妻子為他做點心,這種點心香甜且易於保留,適合於行軍打仗,努爾哈赤對此大為讚賞,並將這種點心命名為薩其馬。滿族入京後,薩其馬便成為深受民眾喜食的糕點。
除此之外,旗人還喜歡多種酥皮糖餡的點心。大凡旗人家裏,都有盛放點心的盒子。我外婆的點心盒是一個硃紅刻花桃木盒,裏麵永遠放著品種繁多的小點心。
[旗人禮節]
平日裏,旗人相見,彼此問候的方式既不是握手更不是擁抱,而是請安。請安,有問好和問安的意思,而男女請安的姿勢又有別。男人請安,先立正站好,然後左腿前屈,左手扶膝,右腿半蹲,右手下垂,腰板直,頭正位,目平視;女人請安,左腿在前,右腿在後,雙腿稍彎曲,雙手扶在左膝上。我從三歲開始,習得請安的禮節,大凡有親戚朋友來府上拜訪,與客人之間都是以請安互問互敬。
而下跪磕頭,算是最大的禮數了,平時臣見了君,才行此禮。一般人家,隻有到了年節時分,方行此禮。童年的記憶中,春節初一,跪拜行磕頭禮,是一年之中最為鄭重其事的時刻。地上鋪著朱紅繡花絨毯,首先全家磕頭跪拜祖先,繼而晚輩磕頭跪拜長輩。
除此之外,還有打拱作揖,即二人相見,彼此拱手,直身或彎腰,同時寒暄。
[旗人教育]
滿族旗人對教育非常重視,而且沒有重男輕女的觀念,男女一律平等接受教育,這讓滿族旗人家的女孩們受益匪淺。凡是家道殷實的旗人家裏,大多設有私塾,男女同堂。孩子一般到了五歲左右,開始在私塾中接受蒙教。除了修習滿文之外,亦讀漢文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四書五經等,同時練習書法繪畫。
我外公外婆年幼時,各家都長年設有私塾。雍正帝九世孫啟功,年幼時,因家道破落,曾不得不在他的親戚,即我外婆家的私塾借讀。日後,啟功先生成為中國著名的書法大家。
啟功書法
[旗人嗜好]
昔日的京城,就像一個遊樂場,供八旗人盡情盡興地遊玩。旗人自從入京之後,很快被漢族文化同化,而且比漢人玩得更加有聲有色。他們養鳥、養魚、養鴿子、鬥蟋蟀、騎馬、放風箏,更高雅的玩法有:唱京戲、唱昆曲、繪畫書法、下棋彈琴、鑒賞古董、收藏文物。滿族是一個冰雪聰明的民族,他們常常是文武雙全,多才多藝。
我外公關鬆房生前是中國著名的山水國畫家,同時擅長書法,喜唱昆曲,精通古董鑒別。我外婆則喜歡文學、京戲和花卉繪畫。而我的舅公奚嘯伯曾是著名京劇大師,被譽為四大須生之一,並長年研習書法,功底頗深。
我的外公在家作畫
時光清淺,光陰流轉。滿族旗人的舊事,雖已風幹,但仍精致風雅。
--
歡迎光臨:我的個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