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雕塑 --- 鐫刻信仰(下)
《中國佛教雕塑 --- 鐫刻信仰》一文的篇幅太長,不得已切斷,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篇以河北邯鄲響堂山石窟的佛教文物為主,兼有河北陽曲等地的佛教石刻文物,也就是原址為河北的文物。下篇以洛陽附近的鞏縣石窟寺的佛教文物為主,兼有龍門石窟和陝西渭河流域的文物。或者說原址為河南和陝西的佛教文物。
圖十五,觀世音菩薩(Avalokiteshvara)頭像和全身像,分別為石灰石和砂岩材質。兩尊雕像的共同點是:雙眼低垂微開,雙唇扁平微閉,不露內心情感。同時頭冠細節,簡單的發際線和麵部表情非常相似。因此認為它們的製作年代相同或相近。
左:觀音頭像,河南龍門石窟,北魏晚期,~公元520年,石灰石材質,留有彩繪的痕跡。右:觀音全身立像,河南鞏縣石窟寺一號洞,北魏晚期,公元523年,砂岩材質,留有彩繪的痕跡。這兩尊觀音的原先的供奉地點分別為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和河南鞏縣石窟寺。
圖十六,鞏縣石窟寺一號洞的手繪素描。這是石窟的最初構造,兩尊觀音石雕像,一坐一立。立的那尊就是現在收藏於國家亞洲藝術博物館中的,如上圖所示。1914年時觀音立像曾經被運到德國柏林,之後輾轉到了美國。坐的那尊更為巨大,如今沒人知道流落何方,也不知是否無恙。
觀音為佛教中慈悲的化身,其特征為頭戴含有花卉元素的帽冠(Crown),手持淨水瓶,足踩蓮花。淨水瓶的寓意是精神慰籍。
觀音菩薩拒絕涅槃,留在人間拯救他人。觀音在五世紀至八世紀之間呈現出各種藝術形式。早期他手捧蓮花,從池塘淤泥中長出的花朵,象征佛教的善良。到了公元500年,他手捧柳枝、聖水,象征淨化和治愈。再後來,頭戴王冠,上麵描繪西方極樂世界,值得救贖的靈魂在那裏重生。
圖十七,鞏縣石窟寺的捐贈人。由於皇帝和皇後崇拜佛教,富人們無論自願與否都拿出錢財建寺廟,上行下效。英文標題更為露骨,“Follow the Leader”。原址:河南鞏縣石窟寺;年代:北魏後期,~520年;材料:砂岩。
圖十八,佛教居士維摩詰(Vimalakirti, 中文簡稱維摩)。維摩手持芭蕉扇,身體前傾,正在和文殊菩薩討論。這尊浮雕最初雕刻在佛教石窟的牆壁上,與其相對的位置雕刻了他的對話夥伴文殊菩薩。20世紀30年代,維摩雕像被單獨移出,落單。因此英文標題為 One-Sided Conversation(單方的對話)。如果不看解釋,差點以為是濟公和尚。
維摩詰和文殊菩薩是佛教界中最具有智慧的兩個人,他們經常討論複雜的佛教理念,許多都被記載到了佛教典籍中,核心為包容和尊重。前文介紹的宇宙佛背麵刻有兩人會見的場景。原址:河南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第140窟),北魏晚期,約520年;石灰石材質。
順便提一下,唐朝著名的詩人兼畫家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他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年間,尤其擅長五言詩,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圖十九,未來佛(又被稱為彌勒佛,Maitreya),位於雕刻的中央,兩側是獨身佛(辟支佛,Pilushena, Pratyekabuddha),他們的特征是其發型,像是梳形披掛下來,但英文說明是卷發(Coil)。整幅雕像左右對稱。更多的彌勒佛信徒成對出現。建造於六世紀,佛教開始衰敗,但人們相信佛教在衰落一段時間後會再度複興。原址:陝西;年代:北周(公元557-581年);材料:大理石雕刻。
彌勒佛被認為是釋迦牟尼的繼承者。多神教中佛陀太多,我被搞暈了。差點以為是宇宙佛或者毗盧遮那佛(Vairochana)。
圖二十, 感性石佛(Sensual Stone),薄薄的緊身紗衣披在佛像的身上,也披到了蓮花寶座的花瓣上,展現不同尋常的寫實感。這在中國並不多見,卻類似於意大利文藝複興後,身披薄紗的大理石雕塑。栩栩如生的雕像呈飽滿圓形,代表唐朝初期(618-755年)的豐滿風格。裸露胸部的彩繪增強了雕像的性感魅力,(現已不是原作,光鮮亮麗的色彩已褪去)。本展廳中的大多數石雕最初都有彩繪,以增強在光線昏暗的洞穴或寺廟中欣賞時的衝擊力。唐代,八世紀初,帶有顏料的痕跡,大理石。
圖二十一, 佛教高僧的遺物盒。形式和結構非常類似於棺材,這件文物包括內棺、外槨、四角的抬棺人,以及表麵裝飾的四方守護神獸(龍、鳳、虎和蛇龜)。佛祖告誡人們不應收藏或崇拜遺物,但從佛教誕生之初,高僧的遺體、骨灰、和特殊物品就受到重視,比如舍利子。原發現地點:河南;年代:8世紀,唐代;材質:青銅鍍金。
圖二十二,十一頭觀音石刻雕像。千手觀音家喻戶曉,十一頭觀音還是第一見到。據說,觀音被苦難壓迫得透不過氣,頭顱開裂成了十一塊碎片,佛祖將碎片從新塑造成為十一個頭像,以便觀音能夠更好地感知眾生得需求。石灰石雕像,兩尊,奉武則天意旨而製作,製作於703-704年。
這兩尊雕像最初供奉於長安的光宅寺七寶台,屬於眾多的七寶台造像龕之一。明代光宅寺荒廢,七寶台造像龕被移入寶慶寺供奉。如今光宅寺和寶慶寺均已不存,但寶慶寺塔仍在西安城的南門內,塔上尚有六麵七寶台造像龕。寶慶寺造像龕被認為是八世紀初中國佛教藝術的代表作,存世32件,國內除了寶慶寺塔上6件外,還有1件在碑林博物館。海外的25件有4件在美國,21件在日本,其中東京國立博物館有15件。
圖二十三,來自印度的靈感。七世紀時,印度的新藝術風格傳入中國。雕像為圓形,胸部豐滿,腰部收窄,薄裙係帶,覆蓋雙腿。與早期直立雕像不同,這尊菩薩略微向前邁了一步,身體向一側傾斜。這種動感和身體的柔和曲線營造出一種自然的韻律和世俗的美感。原址為唐代長安,帶有顏料和石膏的石灰石。
圖二十四,便攜式的頂禮膜拜,鎏金銅菩薩。富含印度佛教文化藝術,簡單的物件是一體鑄造,而複雜的物品則有多個獨立部分組成,包括人物、光環和底座,並通過銷釘固定在一起。
從左至右:1, 河北曲陽,北魏,公元453年。刻有銘文,趙露原懷念祖父母。2, 公元520年。3和4,陝西,隋代,公元581-618年。5, 唐朝初年,公元700-750年。
圖二十五,中國的佛教據點,四大石窟 ---- 敦煌、麥積山、雲岡、龍門,這個順序基本就是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方向。以及美國國家藝術博物館中中國佛教藝術品的主要來源地 ----響堂山和石窟寺。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又被稱作如來佛祖,他本是一位印度的王子,其世俗名為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autama)。出生於公元前500年左右,幾乎和中國的孔子同時代。佛教的教義自發源地南亞迅速擴散傳播,公元100年左右傳到中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由於皇室、權貴和富人的大力支持,佛教達到了它的頂峰。北朝建有石窟和寺廟6000餘處,南朝的建設規模不及北朝,但也有石窟和寺廟600餘處。公元600至800年間,佛教開始式微,但在中國仍然蓬勃發展,並在之後的歲月裏繼續向東傳播到朝鮮和日本。
國家亞洲藝術博物館中的中國佛教藝術主要來源地有二:河北響堂山石窟和河南鞏縣(現為鞏留市)的石窟寺。這兩處為佛教的二線聖地,知者甚少,甚至幾乎默默無聞。但那裏的雕刻作品數量巨大、工藝精美、藝術價值極高。隻是中國的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大同雲岡、洛陽龍門,過於耀眼,以至前二者的光芒被掩蓋。
石窟寺最初名為希玄寺,在北魏宣武帝(元恪,483~515年,出生於平城(今山西大同),鮮卑族,北魏孝文帝元宏次子,北魏第八位皇帝)時鑿石為窟。唐代改名為淨土寺,西天取經的唐僧(唐三藏、玄奘和尚、俗名陳禕,公元602-654年)13歲時在那裏剃度出家。
石窟寺存有極其珍貴的《皇帝禮佛圖》和《皇後禮佛圖》大型浮雕各一幅,通常將這兩幅在物理上獨立的禮佛圖合稱為《帝後禮佛圖》,是佛教藝術中精品中的精品,現在是中國大陸的孤本。原來在龍門石窟有同樣題材的大型石刻浮雕,更為巨大、更為精美,實為佛教藝術的典範,登封造極之作。西方藝術家號稱從那裏可以看到希臘、埃及甚至波提切利的藝術蹤影,在動態的精美程度、線條的優雅、情緒的表達方麵沒有任何作品可以與之媲美。但它們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被文物販子鑿成幾千片碎塊,最終被販運到美國。從新拚裝後的《孝文皇帝禮佛圖》收藏於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文昭皇後禮佛圖》收藏於密蘇裏州堪薩斯城的納爾遜藝術博物館(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圖二十六,網絡資料,《文昭皇後禮佛圖》,收藏於納爾遜藝術博物館(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納爾遜阿特金藝術博物館是美國著名博物館,以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聞名於世。
二十一世紀後,龍門石窟研究院通過好幾年時間整理文物庫房,居然發現2000多件貼有編號的碎石塊可能屬於《文昭皇後禮佛圖》,碎石數量幾乎占到一半。研究院的優勢是擁有大量的浮雕被鑿前的老照片,以及被盜鑿後賓陽中洞的殘壁。那些石塊可以和石質殘壁貼合,也就是說納爾遜藝術博物館中的《文昭皇後禮佛圖》有部分仿製品。
2021年中美四所文化研究機構(龍門石窟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學造型藝術中心、納爾遜阿特金藝術博物館、芝加哥大學藝術係東亞研究中心)達成合作協議,用新技術、新的研究方法把《文昭皇後禮佛圖》虛擬還原。用了兩年多時間,最接近原作的《文昭皇後禮佛圖》虛擬展示已經陳列在龍門石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