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布雷拉美術館 -- 以及藝術珍品的內涵和外延

(2024-01-19 10:06:59) 下一個

      布雷拉美術館 (Pinacoteca di Brera)位於意大利米蘭的市中心,布雷拉街28號(28 Via Brera),距離米蘭大教堂、斯卡拉歌劇院、斯福爾紮古堡都不足一公裏,步行可到。布雷拉美術館和布雷拉美術學院共同占據布雷拉宮,它們相輔相成、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布雷拉宮的主體建築是諾曼式二層四合院,羅馬立柱加拱門。中央廣場立著著名雕刻大師安東尼-卡諾瓦(Antonio Canova) 的青銅雕像《和平締造者 ---- 戰神拿破侖》。  拿破侖本人對雕像的評價是“更具備運動員的形象”。

圖一, 布雷拉宮,包含美術館和美術學院。廣場中央拿破侖的青銅雕像,四周立著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大理石雕像。

      一樓是布雷拉美術學院的課室並展放美術館的大理石雕像。二樓展放畫作。

圖二, 布雷拉美術學院的開放式教學。

圖三, 一樓的長廊內,米開朗基羅的著名大理石雕塑《夜》與《日》(也被稱作《晝》)的複製品。朱利亞諾-美第奇(Giuliano de Medici, 1479-1516),被描繪成船長,身著古裝盔甲,右手拿著權杖,左手拿著象征慷慨的硬幣。兩個寓言人物日日夜夜守候在他的腳邊,意味著時間的流逝。

      Giuliano 是洛倫佐(Lorenzo Medici,1449-1492)的第三個孩子,教皇利奧十世(Pope Leo X,  Giovanni de Medici, 1475-1521)的兄弟。

圖, 在美第奇家族教堂(Cappelle Medicee,也是他家的陵墓)裏,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的不朽雕塑《晝夜暮晨》中的兩尊,《夜》與《晝》。

圖四,浮雕《為意大利國王拿破侖加冕》。米蘭和平門上也有這樣的浮雕。

圖,布雷拉美術館的展室排列分布和參觀路線。共38個展館。

圖,由此長廊進入畫作的殿堂。

圖五,進入二樓的一號展館,宗教故事撲麵而來,濕壁畫、天頂畫,沒有一處留白。

圖六,左:《聖徒塞巴斯蒂安,(St. Sebastian)》,作者利伯拉-達-維羅納(Liberale Da Verona, 1445-1530). Da 在意大利語中的意思是“來自於”,作者的全名的中譯就是“來自於維羅納小鎮的利伯拉”。我們都知道文藝複興的巨匠達芬奇,但往往並不知道他的真名,達芬奇隻是指“來自芬奇小鎮的那個家夥”。達芬奇太有名了,貢獻太大了,大家也就知道“來自芬奇”是誰。

      Sebastian 是羅馬帝國的軍官,因信奉基督被處死,這一題材被廣泛創作,年輕俊美的近乎赤裸的胴體,被綁在樹上,用亂箭射死。

      畫作近景反映公元3世紀時的事件,斷裂的羅馬柱,Sebastian 的孤獨和痛苦。背景為15世紀的威尼斯,Gondola 小船,城市繁華,細致精美,人物漠然。時代的差異和情感的差異形成對照和碰撞,縮短的羅馬柱意味著帝國曾經的輝煌和千年時光轉瞬即逝。 Sebastian腳下的弓和箭袋有畫蛇添足的味道。

      右:多索(Dossi, -1542)的《聖徒塞巴斯蒂安,St. Sebastian》。聖徒光彩照人的裸體,被綁在一顆柑橘樹上。綠色的鬥篷像花環一樣包裹著他,象征對神的熱愛如此強烈以至不惜殉道。遠處雲層漸散,標誌著塞巴斯蒂安痛苦的結束。

      據史料記載,塞巴斯蒂安是羅馬皇帝戴克裏先的近衛軍官,因信奉基督被綁在一顆柑橘樹上,一位尊貴的婦女救下了他。被救的塞巴斯蒂安又跑到戴克裏先的身邊,皇帝於是說:“既然你這麽想死,就成全你吧。”

      塞巴斯蒂安並非死於箭下,但是,後世的作品都是用箭。作者用箭胡亂地紮在他的身上,一百個作者就有一百個紮法,萬箭穿心。

圖七,《死去的耶穌》或者《聖殤圖》(Lamentation over the Dead Christ),作者:安德裏亞-曼特納(Andrea Mantegna,1431-1506)。這是四大館藏珍寶之一。

      兩千年來,耶穌是宗教藝術作品中的重要題材,死去的耶穌比活著的耶穌更為常見。因為麵對死亡,耶穌的人性得到充分的揭示。

      這幅作品比米開朗基羅的雕塑《聖殤》(又被稱作《聖母憐子》)稍早,後人經常將它們作為對比。這裏的聖母悲傷且老態,而米開朗基羅的聖母平靜且年輕。另一個不同是身體的放置,橫置對比豎置。這裏的豎置明顯不符合透視原理。

圖八,《聖母懷抱受盡折磨的耶穌》,喬瓦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 1435-1516)的早期作品(大約 1460年)。聖母懷抱死去的耶穌就像當年抱著幼小的嬰兒,慈愛而溫柔。生者眼神中難以描述的情感和逝者身體的蒼白形成對比,加劇痛苦感。手握手,臉龐相靠,眼、鼻、口相對,表現出母性和母子間的紐帶。母愛既人性又神聖。畫麵的右端是施洗者聖約翰,他和耶穌是表兄弟。

      喬瓦尼·貝利尼出生於一個藝術世家,正逢意大利的文藝複興,他終身在威尼斯生活和工作,被認為是威尼斯畫派的創始人,“祖師爺”。作為畫家,他與同時代的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 - 1519)並駕齊驅,也是米開朗基羅的終身對手。

      貝利尼在一生中畫了許許多多以耶穌和聖母為題材的作品。他和上一幅畫的作者(Andrea Mantegna)是表親,但是關係緊張,觀念又大相徑庭。提香是他的學生,但名氣又超過他。

圖九,《聖母聖嬰和約瑟夫、西蒙在一起》(Madonna and Child),安德裏亞-索拉裏奧(Andrea Solario, 1465-1524)。Andrea是米蘭人,年輕時在威尼斯求學,受貝利尼影響強烈。

圖十,《斯蒂芬的辯論(Stefano, What Are You Saying)》,維托雷-卡帕喬(Vittote Carpaccio, 1460-1525)。主角被安排在畫麵的左側,目光看向畫外,用手勢和體態語言說話。背景盡顯城市的繁華。作者是一個非常多產的畫家,在19世紀時備受喜愛。

圖十一,《聖馬可在亞曆山大布道 ( St. Mark Preaching in Alexandria)》,堅特-貝利尼(Gentile Bellini,1432-1507)受兄弟會委托創作,未及完成,病故。他留有遺囑讓他的大哥(Goivanni Bellini)接手完成。方尖碑和長頸鹿呈現埃及風味,穹頂和廊柱、圓拱、拜占庭式建築。

圖十二, 《聖母、聖嬰和聖徒》,Bartolomeo Montagna,1450-1523。聖徒為:St. Andrew, St. Monica, St. Ursula, and St. Sigismund. 三個奏樂女郎沉浸在音樂之中,聖徒的眼神淩亂。

圖十三, 《聖母、聖嬰和聖詹姆斯、聖菲利普以及安東尼奧-巴斯蒂一家》,伯那多-澤內爾 (Bernardo Zenale, 1460-1526)。裝飾精美的門廊通向無垠的原野,山川河流風光。王座下的銘文標識暗示:作者將委托人 Antonio Busti 以及他家的女眷畫入作品,站立在作品的左右兩側。凡人的眼神是虔誠,聖者以慈愛和悲憫的目光注視著Antonio Busti 。唯有聖嬰天真,看向美麗的女眷。完美的表達。

圖十四,《釘在十字架上 (Crucifixion)》,維羅納的米歇爾(Michele da Verona, 1470 - 1536),背景是 Verona 的起伏山丘風光,作者的家鄉。柱子的基座刻有客戶的徽章。巨幅油畫,掛在拿破侖展廳的一麵牆上。

圖十五,《維納斯、丘比特和兩個塞特在草地上》(Venus and Cupit with Two Satyrs in a Landscape),西蒙-彼得紮羅 (Simone Peterzaro, 1540-1596)。 塞特拿開了覆蓋在女神身上的窗簾。從遠處的風景到草地上的每一棵小草,表現出精準的自然主義描述。女神的姿態揭示精致的古典文化,令人聯想到著名的古羅馬雕塑《阿裏阿德涅》 (Sleeping Ariadne )。彼得紮羅在提香的工作室接受教育,他又是卡拉瓦喬的老師。

      下麵附上《阿裏阿德涅》的石雕像,以供讀者比較、參考。

圖十六,《變化 (Transfiguration)》,安德魯-普雷維塔利(Andrea Previtali, 1470-1528)

圖十七, 拉斐爾(Raphael,1483-1520)20歲時的成名作《聖潔聖母的婚禮 (The Marriage of the Virgin)》. 四大館藏珍寶之二。拉斐爾的全名為:Rapheal di Giovanni Sanzio.

      1501年,Fillippo Albizzini 獲得一座小教堂(Church of San Fransesco)的讚助權,出於對宗教的信仰他竭盡全力去裝修它。他邀請為大教堂繪畫的大師佩魯吉諾(Perugino)的徒弟,一位謹慎而溫柔的年輕人 ---- 拉斐爾來為 Church of San Fransesco 的祭壇作畫,結果拉斐爾一舉成名。拉斐爾在作品上簽名:Raphael Urbinas (來自烏爾比諾的拉斐爾),並添加日期1504年, 這是對師傅佩魯吉諾的致敬。這一年、這幅畫標誌著拉斐爾發展的轉折點。

        婚禮沒有在教堂中, 而是在陽光明媚的廣場舉行,由最高祭司主持,約瑟正將戒指戴到瑪麗亞手上。其餘人物分列兩側,形成對稱構圖。廣場石塊透視線、人物陰影、背景中16角洗禮堂構成的空間距離使畫麵呈現無限的深遠感。畫麵色彩鮮豔而又和諧,充滿幸福感。僅用提琴的弓弦就令人感到樂器的伴奏,充分顯示了畫家的藝術造詣。

      拉斐爾-桑西(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出生於4月6日的淩晨,耶穌受難日的那一天,名字的字麵意思是天使。他的父親也是一位畫師,但深感無力指導天縱之才。於是在15歲時,將他送到名師彼得羅·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 1450-1523)的畫室拜師學藝、為教堂作畫。佩魯吉諾和達芬奇、波提切利是同門師兄弟。

      拉斐爾,意大利文藝複興三傑之一,與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比肩的天才畫家。米開朗基羅最擅長的是雕刻,說他為古今中外雕刻第一人一點也不為過。達芬奇更是多才多藝,他對多種科學的貢獻甚至超過對藝術的貢獻。拉斐爾專攻繪畫,尤其是畫聖母。他將繪畫藝術推到了峰巔,他的時代就是文藝複興的頂點。

      西方俚語 “像拉斐爾筆下的聖母一般”,來形容一位女性的美麗,也是對拉斐爾畫技絕妙的讚賞。拉斐爾筆下的聖母,褪去了神的濃厚光圈,而是充滿親和力。柔和的麵部線條,泛出霞光的臉頰,豐美的脖頸,垂視的眼眸——他表現出的是一位仿佛不受世俗沾染的恬靜無比的女子。她身上有著女性的嬌羞和嫻靜,也有母親身份所加持的包容感。所以後世的人說,“拉斐爾的聖母就像自己的母親,拉斐爾的天使就像自己的孩子。

拉斐爾把神學題材畫得親和、幻化和溫暖,同時又畫出人性的偉大。

      拉斐爾個性寬厚,善解人意和神意,受到同性和異性朋友的廣泛愛戴,受到教會、貴族、平民的一致推崇。

      拉斐爾的生命在37歲時戛然而止,4月6日是他的生日,也是忌日,也是耶穌受難日。他被安葬在羅馬的萬神殿,他又回到了神的身邊。

圖十八,《斬首施洗者聖約翰,(Beheading of St. John the Baptist)》,佩萊格裏諾-蒂巴爾迪 (Pellegrino Tibaldi, Como, 1527- Milan, 1596)。

            最初,這幅作品和另外三幅油畫構成聖約翰的係列,收藏於 Church of San Ciriaco, Ancona. 現在分散流落:《Visitation》,現藏於烏爾比諾國家藝術畫廊;《Birth of St.  John the Baptist》,私人收藏;《 Baptism of Christ》,at Sant’ Agostino in Ancona.

      Pellegrino Tibaldi (1527- Milan, 1596) 出生在米蘭附近的 Puria di Valsoda, Como, 父親是一名石匠,從小受到雕刻藝術的熏陶。1547年,去羅馬學習繪畫,師從佩林·德·瓦加(Palin de Vaga, 1501-1547)。同年佩林過世,蒂巴爾迪就挑起了大梁,在羅馬的宮廷和教堂裏作大型壁畫,幹了14年。1561年,被紅衣主教(Cardinal Carlo Borromeo)招到米蘭執行多項土木工程師的任務。因此,米蘭附近的許多教堂甚至一座學院都是蒂巴爾迪設計建造的。1586年蒂巴爾迪到西班牙宮廷作畫,作了46幅濕壁畫,並兼任宮廷建築的總監。

      1595年蒂巴爾迪被任命為米蘭大教堂的建築師,回到米蘭。他頭頂光環,懷揣巨款,心有宏願,手持藍圖要為家鄉做貢獻。但天不從人願,未幾亡故。“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巾”。

      蒂巴爾迪是一名意大利現代主義建築師、雕刻家、壁畫畫家。其創作多為宗教題材,人物動感強烈,畫麵人物眾多且具有很強故事性。

圖十九,《埃馬斯的晚餐,(Supper at Emmaus)》, 卡拉瓦喬(Caravaggio Michelangelo Merisi, Milan, 1571 – Porto Ercole, 1610 )。耶穌坐在餐桌的中央,他的動作似乎在感謝上帝賜予麵包,隻有一個人認出了他。

      這是卡拉瓦喬的一幅傑作,他因殺死 Ranuccio Tomassoni 而逃離羅馬。躲到 Paliano 家族在Colonna的領地避難,在避難期間作此畫,並賣給了 Patrizi 侯爵夫人。布雷拉美術館是第二任主人,經多種高科技手段檢驗,證明為真跡。

      卡拉瓦喬原名:米開朗基羅·梅裏西·達·卡拉瓦喬,意大利文藝複興晚期畫家,1592年到1610年間活躍於羅馬、那不勒斯、馬耳他和西西裏。他通常被認為屬於巴洛克畫派,對巴洛克畫派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卡拉瓦喬脾氣暴躁,十分容易與人爭鬥。他同時又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繪畫天才,一生充滿傳奇!他死後據說沒有找到屍體,人們在意大利Ercole港口為他做了墓碑,但有人說墳墓裏並不是他的骸骨。無論他生前做了什麽,他的藝術天賦還是得到後世的承認和讚譽,希望他的亡靈得到安息。

圖二十,《最後的晚餐 (The Last Supper)》, 丹尼爾-克雷斯皮 (Daniele Crespi, Milan, 1599 - 1630)。這幅祭壇畫是為本篤會修道院的教堂繪製。畫出了九張震驚和慌亂的麵孔。猶大手提錢袋麵露驚恐。

圖二十一,《最後的晚餐 (The Last Supper)》, 彼得-保羅-魯本斯 (Pieter Paul Rubens, Siegen, 1577 - Antwerp,1640). Catherine Lescuyer 為了紀念她的父親而委托魯本斯創作。

      震驚的門徒們聚集在燭光的周圍,隻有一個人從畫中望出去,他就是猶大。為了強調背叛,魯本斯在猶大的腳下畫了一隻象征忠誠的狗,以形成鮮明的對比。

圖二十二,《以撒的犧牲 (The Sacrifice of Issac)》,雅各布-喬丹斯 (Jacob Jordaens, Antwerp,1593-1678). 《聖經 舊約》中的故事,亞伯拉罕正要砍下愛子以撒的頭顱,以獻上帝,天使及時出現,製止。

圖二十三, 《哥倫布啟航去美洲(Cristopher Columbus Prepares to Set Sail for the Americas)》, 佩拉吉奧-帕拉吉(Pelagio Palagi, Bologna, 1775 – Torino 1860)。

            這是第一幅紀念哥倫布航海的油畫,受演員兼愛國者 Pallaviccino Trivulzio 的要求而作。展出後激發了意大利人民的愛國熱情。畫中,哥倫布將兩名幼子托付給他所信賴的神父,喬瓦尼-佩雷斯。畫麵人物呈現動態感,哥倫布的體態表現出對親情、故土的眷念。

圖二十四,在布雷拉美術館的第37個展館,海耶茲(Francisco Hayez,1791-1882)的作品迎麵而來,這僅是開胃小菜。

圖二十五,《拔示巴在洗澡 ( Bathsheba at Her Bath)》,弗朗西斯科-海耶茲 (Francesco Hayez, Venezia 1791 – Milan 1882)於1841年創作。以自然主義的手法詮釋女性裸體,成為強烈色情影響的作品。

      主題取自於《舊約 聖經》中的故事,描述以色列王國的大衛王在王宮的平頂上行走,看見赫梯人烏利亞的妻子 Bathsheba 正在洗澡。大衛立刻對其產生性愛,並與她通奸,使她懷孕。為了長期占有 Bathsheba 大衛絞盡腦汁,殺死了烏利亞。所羅門王是大衛和 Bathsheba 的兒子。

      1654年,荷蘭曆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倫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 – 1669)創作了第一幅《拔示巴在洗澡》的油畫作品,當時極為前衛,為宗教和市俗所不容,因此倫勃朗在世時窮困潦倒。

圖二十六, 《拔示巴在洗澡 ( Bathsheba at Her Bath)》,倫勃朗。大衛王在陰暗的地方為Bathsheba 剪腳指甲。

      一百多年之後,許多畫家紛紛效仿。中國著名畫家劉海粟在1929年曾作臨摹畫,139 cm X 139 cm, 收藏於劉海粟美術館。

圖二十七,《模特》或者《別動(Don’t Move)》,海耶茲。知道她醒著,猶如沉睡一般。

圖二十八, 《憂鬱 (Melancholy)》,海耶茲。花瓶裏的花朵開始枯萎,呆滯的目光似乎若有所思,但又毫無思緒,頭發鬆散而淩亂地披在臉上,不在意長袍已從肩上滑落,一副軟弱無力的樣子。這就是畫家如何賦予憂鬱以形式,將一種精神狀態轉化為物質。

圖二十九,《喪子悲傷 (Mother Mourning the Death of Her Child)》, 朱塞佩-莫爾泰尼 (Giuseppe Molteni, Affori, Milan 1800 – 1867).這幅畫受海耶茲的《憂鬱》的影響。1855年,莫爾泰尼成為布雷拉美術館的館長。

圖三十,《後宮窗台上的花瓶 (Vase of Flowers on a Harem Window Ledge)》,弗朗西斯科-海耶茲 (Francesco Hayez, Venezia 1791 – Milan 1882)。

      海耶茲於1869年首次創作,時年78歲。以東方風格構成圖案,馬蹄形拱門,窗台上的壁毯,瓷器花瓶。盛開的鮮花寓意是一首對生命和感性的頌歌。海耶茲於90歲時作了再創作並進行擴展,加上女性纖細的雙手和陰影中的半麵臉。那個女性是作者的養女 安吉莉拉 (Angiolina)。

圖三十一,《悲傷的預感 ( Doleful Premonition)》,傑羅拉莫-因杜諾 (Gerolamo Induno, Milan 1827-1890)。

      在一個樸素的房間裏,女孩坐在床上,凝視著心愛人的肖像。女孩左側的牆上:加裏波第的半身石膏像,海耶茲的著名版畫《吻》。女孩右側的窗上:貼著戰鬥的畫麵。畫家 Gerolamo 用這種方法告訴我們: 肖像的主人正投身於意大利的獨立解放戰爭。

            畫家Gerolamo 和他的兄弟多明尼克 (Domenico)都是海耶茲和加裏波第的追隨者。加裏波第是意大利獨立運動的三傑之一,被譽為“獨立之劍”。

            Gerolamo 還是風俗畫最偉大的倡導者,他的畫作反映平民和底層的生活,他要讓沒有受過教育的民眾接近藝術。

圖三十二,《吻 (The Kiss)》,1859,海耶茲。

      這幅作品是慶祝意大利獨立戰爭的勝利和結束。在這之前幾乎沒有這樣的作品,大膽的《吻》令公眾感到熱情和興奮,這種情緒傳遞到國家的獨立。畫麵顏色所表達的愛國信息:紅色的長褲、綠色夾克、藍白相間的連衣裙令人聯想到意大利和法蘭西的國旗。哈耶茲被認為是浪漫主義的先驅。如果說意大利人的國民性熱情奔放,那麽海耶茲將這個方麵充分表達了出來。

         《吻》和上一幅作品《悲傷的預感》從不同的側麵反映同一個曆史事件,在各自的角度和立場表達得非常貼切和完美。

圖三十三,美術館內《吻》的三維塑像,可觸摸。已被摸得油光可鑒。

      在美國邁阿密、聖地亞哥的海邊都有水兵和美女的擁吻的大型塑像,以慶祝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海耶茲的《吻》就是它們的原型。

******      ******

      布雷拉美術學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是意大利的一所著名國立美術學院。由奧地利女王瑪麗婭·特蕾莎創辦於1776年,從事藝術和文化曆史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在這之前,布雷拉宮就是米蘭的重要文化場所、教育機構。學校、圖書館、天文台、植物園、化學館、農學館均坐落於此。

      在拿破侖統治意大利時期(1798-1814年),法國畫家朱塞佩-博斯領導美術學院。他廣泛收集繪畫、雕刻、石膏,創辦展廊,於1803年成立美術館,並將其納入美術學院。美術館的收藏得到極大的擴充,尤其是收藏了拉斐爾、卡拉瓦喬、貝利尼、魯本斯等世界頂尖級畫家的作品,使布雷拉美術館其躋身於世界一流水平。所以有人說拿破侖給了布雷拉第二次生命。

      1882年,美術館從美術學院中獨立出來,成為意大利最重要的國家博物館之一。

      而如今的布雷拉美術學院成為一所享有盛譽的藝術殿堂,在歐洲乃至世界美術學院中都極富盛名,並吸引著來自於世界各地的藝術家。

      布雷拉美術館和布雷拉美術學院,館院合璧,交相輝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唐山故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fromNYtoNC' 的評論 : 萬分感謝,確實如此。請多多指正。
fromNYtoNC 回複 悄悄話 圖3像是佛羅倫薩美第奇小聖堂裏米開朗基羅的雕塑“日”和“夜”,中間應是朱利亞諾·美第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