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米蘭的近代曆史博物館

(2024-01-11 08:42:18) 下一個

---- 以人為鏡,以史為鑒

      近代曆史博物館是我授予他的名稱。他目前的正式名稱至少有三個:莫裏吉宮曆史收藏品 (Raccolte Storiche Palazzo Moriggia),文藝複興博物館(Museo Del Risorgimento), 近代和現代曆史研究所(Laboratorio di Storia Moderna E Contemporanea)。

圖一,左:博物館的門牌標識,左上方意大利文是不是“米蘭市一級文化保護”的意思。中:莫裏吉宮主人的半身大理石雕像。 右:博物館臨近的大街。

      米蘭的近代曆史博物館的門牌號碼為:22 Via Borgonuovo,毗鄰意大利著名藝術學府 ---- 布雷拉藝術學院和布雷拉藝術博物館 (Pinacoteca di Brera),大約三分鍾的步行路程。在米蘭大教堂正北方大約1000米,步行大約12分鍾。

      該博物館以曆史人物為脈絡,輔以曆史的畫麵串聯起200年意大利的發展演進。第一個展館為《意大利國王 -- 拿破侖 -- 1805》,小吃一驚之餘深感孤陋寡聞,居然拿破侖和意大利有那麽深的瓜葛。從網上連抄帶編,加上曆史博物館中的展品組織成下麵的文字。

      意大利是拿破侖的龍興之地,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侖被任命為法蘭西共和國意大利方麵軍總司令,拿破侖統率的法軍多次擊敗了奧地利帝國的維爾姆澤、阿爾文齊、博利厄等將領,最後迫使對方簽訂了有利於法蘭西共和國的停戰條約。在意大利北方奪取了巨大勝利後,拿破侖的威信越來越高,他成為了法蘭西共和國的人民英雄。

      1798年拿破侖被任命為法蘭西共和國東方軍(阿拉伯—印度方麵軍)的司令,被派往中東,以抑製英國在該地區勢力的擴張並試圖控製蘇伊士運河與前往亞洲的海路。同年拿破侖率法國軍隊遠征埃及並占領亞曆山大城。

      1799年10月,拿破侖回到法國,被陷於十年動亂中的法蘭西民眾當成“救星”來歡迎。11月9日,拿破侖在民眾的擁戴和支持下發動霧月政變,獲得成功,結束了法國大革命(1789年5月5日-1799年11月9日)以來各種恐怖局麵輪番交替的形勢,成為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官。

      拿破侖執政後進行了多項軍政、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等方麵的重大改革。其中《拿破侖法典》最著為名,直到兩個世紀後依然還有深遠影響。這部法典最重要的原則是人人平等、私人權利神聖不可侵犯,以及“王在法下”。

圖二,左:拿破侖館的意大利文解說。中:拿破侖半身大理石雕像。右:解說的中譯。

      1800年6月,第一執政拿破侖親自領軍,越過阿爾卑斯山,戰勝在北意大利的奧地利帝國的軍隊,獲得了著名的馬倫哥戰役 (Marengo)大捷。奧地利帝國被迫將其控製的意大利易手給法國。1802年建立意大利共和國,成立傀儡政府,領土包括現今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首都米蘭。1802年被認為是意大利的第一次獨立,意大利的近代史就此開始。

      1804年11月6日,法國公民投票通過了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侖加冕稱帝,從教皇庇護七世手上拿過皇冠親自戴在了自己與妻子約瑟芬的頭上,寓意“自己奮鬥出的皇位”,從此成為“法國人的皇帝”。1805年,意大利共和國改為王國,拿破侖在意大利的倫巴第由教皇加冕為意大利國王並兼並熱那亞

圖三,拿破侖的皇冠、權杖和正義之手

      1805年12月2日,拿破侖以7萬人的弱勢兵力擊敗了俄奧聯軍9萬人的優勢兵力,奪取了奧斯特裏茨戰役的重大勝利。由於此戰中,法蘭西帝國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俄羅斯帝國皇帝均親自參戰,因此戰又稱“三皇會戰”。這一戰成就了拿破侖的人生巔峰,並使第三次反法聯盟再度瓦解。

圖四,左:大理石紀念碑,雕塑,紀念拿破侖四場戰役的勝利,Marengo,1800年6月14日;Austerliz,1805年12月2日; Jena, 1806年10月14日; Friedland, 1807年6月14日。右:意大利國王拿破侖(1805-1814年)的行頭。

圖五,1796年時意大利的政治版圖,意大利北部四分五裂,封建割據勢力林立,互不隸屬的王國、公國、共和國政權大約20個。法蘭西和奧地利帝國在這裏進行軍事較量。

圖六,拿破侖帝國的版圖。紫色:法蘭西第一帝國。綠色:拿破侖控製下的附庸國。

      1812年,拿破侖兵敗莫斯科,率領殘兵逃回法蘭西。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瑞典組織了第六次反法同盟,法國軍隊失敗。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領,4月11日,拿破侖宣布無條件投降,本人退位並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4月20日米蘭騷亂,意大利王國崩潰,奧地利帝國重新控製意大利。但波拿巴-拿破侖點燃了意大利人民的民族覺醒、追求獨立的火焰。

圖七,1814年,法國軍隊被第六次反法同盟擊敗,4月11日拿破侖投降。1814年4月20日米蘭騷亂,憤怒的人群攻擊財政部長 Giuseppe Prina 的官邸,並屠殺了他。絲綢蛋彩畫,《聖費德勒廣場騷亂》,(San Fedele), 作者:Giovanni Miglira (Alessandria ,1785 – Milano,1837)。

圖八,1814年4月,拿破侖倒台,米蘭騷亂,拿破侖帝國的附庸意大利王國滅亡。畫麵左側為米蘭大教堂。絲綢蛋彩畫,《公民衛隊驅散大教堂廣場的騷亂者》,作者:Giovanni Miglira (Alessandria ,1785 – Milano, 1837)。

圖九,奧地利帝國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皇帝斐迪南一世 (Ferdinand I of Hapsburg-Lorraine), (維也納,1793 – 布拉格,1875)。1835年-1848年在位,由於健康不佳,政府部門被委托給總理。1848年讓位給侄子弗朗茨-約瑟夫(Franz Joseph)。

圖十,著名畫家弗朗西斯科-哈耶茲(Francesco Hayes, Venezia,1791-Milano,1882)的布麵油畫,《奧地利斐迪南一世、倫巴第-威尼托國王》。布雷拉美術學院出借。

圖十一, 著名畫家弗朗西斯科-哈耶茲(Francesco Hayes, Venezia,1791-Milano,1882)的布麵油畫,《奧地利皇帝弗朗茲-約瑟夫一世》。弗朗茲-約瑟夫(Francesco Giuseppe,1830-1916,生於美泉宮/維也納),1848-1916年為奧地利帝國皇帝,1867-1916年兼任匈牙利王國的國王。是哈布斯-奧地利王朝任期最長的皇帝。1876年將奧地利帝國改組為奧匈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皇帝。多次鎮壓起義,但無法阻止帝國的崩潰。

      約瑟夫一世的皇後是聞名遐邇的茜茜公主,這對夫妻還是姨表兄妹。哈布斯堡王朝600多年來長期近親通婚,因此造成皇族基因缺陷,很難有健康的子嗣。


圖十二, 油畫,《科斯坦薩-特洛蒂》(Costanza Trott, Vienna,1800-1871)革命家,和丈夫一起被先後流放到巴黎和布魯塞爾。

圖十三,左:菲利克斯-斯通(Flix Stone, 1833-1917)的布麵油畫《朱塞佩-馬誌尼 (Giuseppe Mazzini, 1805-1872)》。右:馬誌尼的大理石雕像。

      馬誌尼,意大利獨立運動的三傑之首,革命家、理論家,流亡到法國馬賽。1831年建立意大利青年黨 (Giovine Italy),其綱領為“使命和義務重於權力”。此公在伏尼契的小說《牛氓》中反複出現。

圖十四,維克多-埃曼努埃爾二世(Victor Emmanuel II, 都靈,1820 - 羅馬,1878)。1849年3月23日繼承撒丁王國的王位。其父 Carlo Alberto 因為在 Novara 的戰爭中失敗而退位。埃曼努埃爾二世是意大利獨立戰爭的最高統帥,完成意大利統一(1861年),贏得“國父”稱號。

圖十五,《渴望獨立的威尼斯》,安德裏亞-阿皮亞尼-儒皮奧爾(Andrea Appinia Junior, Milan, 1817-1865)。 獅子是威尼斯城市的象征。

圖十六,《馬真塔(Magenta)之戰》,1859年法國軍隊在馬真塔擊敗奧地利軍隊,被認為是意大利統一的第一步。畫麵中央身著白衣者為奧地利士兵,左邊為法國麥克馬洪將軍指揮的輕騎兵,右邊為法國的擲彈兵。少量撒丁王國的士兵在斷壁殘垣之間。

圖十七,《聖馬力諾戰役》,解放戰爭中最為血腥的戰鬥。法國方麵出動了兩個旅,意大利出動了國王埃曼努埃爾二世。騎在馬上、持劍衝鋒,和畫麵前方受傷士兵的恐懼眼神形成對照。

圖十九,《誌願軍登船》,小船上手持禮帽者為加裏波第將軍。1860年組織紅衫軍 “千人遠征”,支援西西裏島起義。

      朱塞佩·加裏波第(Giuseppe Garibaldi,1807年7月4日-1882年6月2日 ),意大利國家獨立和統一運動的傑出領袖,軍事家,民族英雄。他被譽為意大利建國三傑中的獨立之劍,相當於林彪的角色。另外二傑分別為馬誌尼(理論家、精神領袖)和加富爾(操作者、首相)。

      這三傑的名字經常出現在意大利城市的重要道路上,甚至法國馬賽也有加裏波第大街。另外,兩位國王埃曼努埃爾和翁貝托也經常出現在各城市的地名上,米蘭的埃曼努埃爾長廊幾乎和那不勒斯的翁貝托長廊一模一樣,好像多了一個公牛的蛋蛋。

圖二十,《國王埃曼努埃爾二世進入威尼斯》,1866年11月7日國王埃曼努埃爾二世在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登陸,受到各界歡迎。

圖二十一,《皮亞門突破口》,1870年9月20日,意大利人民解放軍占領羅馬。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在米蘭曆史博物館中空缺。最後一個展館是一個獨立建築,展品直接跳到二戰後被盟軍占領。

圖二十二, 哥三好。巨大的混凝土立方體懸吊在英、美、蘇三軍的頭頂,正義之手將隨時切斷懸掛的繩索。“看誰笑到最後”。詛咒?發泄?

圖二十三, 意大利文寫的是“您什麽時候允許?”

圖二十四

圖二十五, 盡是心酸淚。

圖二十六, 我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英武神勇的意大利人民解放軍。

圖二十七,意大利的統一進程,和曆史上尼斯的歸屬。

      尼斯原是撒丁王國的古城,19世紀60年代被割讓給法國,作為法國幫助意大利獨立的報償。現代意大利的獨立之劍朱塞佩·加裏波第(Giuseppe Garibaldi)於1807年7月4日誕生在尼斯。熱那亞的加裏波第大街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那條街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建築遺產,因為那是世界上第一條整體規劃的街道。拿破侖手下的名將馬塞那是加裏波第的鄰居、前輩、引導者,尼斯城內最為著名的廣場和博物館就是以馬塞那命名。

      尼斯最西邊的一小塊土地拒絕並入法國,結果成立了摩納哥大公國,受法國和意大利的保護。

       拿破侖在意大利受到極高的尊敬,時尚之都米蘭的時尚大街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Via Monte Lapoleone. 如今的意大利共和國的國旗為拿破侖設計。

圖二十八,夜幕下的米蘭和平門(Arco della Pace),曆史性地標。和平門外的Corso Sempione 大街是米蘭夜生活的中心。門內是公園和著名的斯福爾斯科城堡 (Sforzesco Castle)。

      1806年在法國巴黎,拿破侖為了紀念奧斯特裏茲戰役的勝利建立了巴黎凱旋門,聞名遐邇。1807年在意大利米蘭,為了紀念他翻越阿爾卑斯山,出兵意大利,多次戰勝奧地利帝國軍隊的光榮戰績,而建米蘭凱旋門。當年拿破侖的意大利軍團就是從這裏進入米蘭。凱旋門未及完成,拿破侖兵敗,改名成和平門。和平門頂上,青銅雕像為智慧女神密涅瓦駕馭的六馬戰車,象征和平。

      米蘭曆史博物館的最後一個展館對美國、英國、蘇聯三個國家和他們的軍隊竭盡冷嘲熱諷,而對法國沒有一個字的不是,盡管法國割去了他們的尼斯和薩伏伊,那可是意大利王室的老巢。另外一個有意思的是,意大利獨立後使用法國國旗作為自家的國旗(藍、白、紅),之後改來改去,最後決定用拿破侖的設計。綠、白、紅三色國旗,從1948年1月1日開始使用,至今。

      文章的最後貼上一張著名畫家弗朗西斯科-哈耶茲(Francesco Hayes, Venezia, 1791 - Milano, 1882)的著名畫作 《吻》(Kiss,1859)。原作收藏於米蘭的布雷拉藝術博物館,而放大的巨幅畫像常見於米蘭的街頭。這幅作品是慶祝意大利獨立戰爭的勝利和結束,公眾對大膽的《吻》感到熱情和興奮,這種情緒傳遞到國家的獨立。畫麵顏色所表達的愛國信息:紅色的長褲、綠色夾克、藍白相間的連衣裙令人聯想到意大利和法蘭西的國旗。哈耶茲被認為是浪漫主義的先驅。如果說意大利人的國民性熱情洋溢,那麽哈耶茲將這個方麵充分表達了出來。

圖二十九, 《吻》

      藝術是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藝術承載著曆史的記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唐山故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pujing' 的評論 : 哈哈,普京思維。
pujing 回複 悄悄話 這個吻是強迫的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