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一等於五

從九裏到南太平洋,終於停止流浪,棲息於白雲的故鄉Auckland, 小孩的故鄉由此確定。邊走邊唱,不想遺忘,或被遺忘。
正文

林太乙

(2019-11-23 16:23:41) 下一個
 
 
說林太乙,估計沒有幾個人知道。她是除汪曾祺外我特別喜歡的作家。她寫了一本很有趣的關於自己童年的書叫林家次女,我和太太百讀不厭,捧腹不止。原來她是林語堂的二女兒,曾任讀者文摘的中文版總主編。她的文字淺白易懂,很有香蕉人的味道,真實感人。我相信周星馳一定看過她的書,喜歡她的文筆。在長江七號裏關於電影小主人翁在校那個大女孩好朋友的橋段就來自林家次女。有童真的文字或電影往往比較吸引我們這樣的人。
 
林語堂也有三個女兒,除林太乙外其他的倆個在文學和事業也都有各種各樣的造詣,但人生也有些不該有的蹉跎。細節就不多說,有觸別人傷痛揭他人之短的嫌疑。關心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索。我想這與林語堂個性有關。
 
總體講,林語堂得益於其父作為早期傳教士的資源受良好的英語教育,再娶廈門鼓浪嶼首富廖氏之女,優越感較強。少年得意而自由放任,好創新不群;中年從政好隨名流,做外交而不持久;晚年執著哪門子的中文打字機發明,四方舉債而不能守信。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三進三出,關起門來女兒的婚姻還搞什麽家長製。我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不折不扣的中西集合體,過去與未來的穿插與疊加。由於他擅長交流,英語流利,積極地在外國媒體寫文章故而輕易贏得西人薄幸名。我年輕時讀過他中文的東西包括他自己得意得不行的蘇東坡傳,根本沒有開門見山愛不釋手的記憶。但不愧是一個中國文化的海外宣傳者,算牆外開花牆內香型,與後來牆內開花牆外香是一個道理,屬於早期中西文化的相互誤讀和妥協。
 
林太乙沒有像她爸爸那麽出名,其實比她爸爸更有成就。感謝林語堂對林太乙的精心培育,盡管完全按他本人的意誌。如後來太乙自己講的她爸爸什麽都帶他去見識:下館子叫條子,看完脫衣舞後回家又欣賞西洋音樂;不斷輟學,不斷留學隨父親的變遷而適應不同的環境;尤其這不平凡的父親鼓勵小孩不要去上大學,認為社會是個大學堂。所以太乙中學一畢業就去美國耶魯大學教中文。好在太乙生性單純固執,排行老二天生一個政治家,故而在美國發展得如魚得水。但林父此套教育理念也該因人而異,所有小孩不可一味放任自由。自己身上未褪盡的封建家長意誌和福建傳統商賈的經濟實用作風未必其他小孩都可以接受和順從。一旦小孩挑戰自己的父母往往代價很大,女孩子的首要表現就是她們逆反的婚姻觀念,男孩子則往往喜歡公開挑戰社會挑戰權威。真正懂得育人的都應該學會挖掘小孩的潛能,鼓勵並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加以鋪助。俗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林語堂老年回歸推崇中庸和享樂實際的傳統文化,應該是基督信仰不堅定。當然每一個曆史人物都有他們的時代性,後人不可以以己推之。林語堂應該說是他自己時代的弄潮兒,還做過我們廈門大學的校長,我隻是為他的其他兩個女兒不該有的蹉跎在惋惜,是不是作為家長的他可不可以再完美點,至少從一個普通父親的角度看。分析他,希望能夠學習他的人生經驗和教訓,自家小孩個個能健康成長,平安幸福地走完各自人生。
 
回到林太乙,她以英文寫作為主,英語才是她第一語言。其中文寫作,大多以短句為多。言簡意賅,看是平常實屬功夫,如西人海明威。因情感真實故而動人,因中西混搭造就了她特有的平和。看似行雲流水,平淡無奇,但暗藏幽默和樂觀的人生態度。她應該是個乖巧的女兒,對爸爸一直很崇拜。她創作了林語堂傳和編輯了林語堂文選,實屬林語堂大幸,因為務實的廈門鼓浪嶼太太本質上應該不喜歡林語堂的風流倜儻。盡管林語堂可能也有在美國混世界各種各樣的不如意,有了林太乙這樣的女兒至少是個安慰。如此,我更喜歡這個小時候被人稱為憨囝仔的林家次女。
 
林太乙回過廈門,演講過憶父親。林家次女文中最後她也說:我隻有在回憶中找到我的童年和少年,所以把它寫出來。回憶比什麽都寶貴。地坼天崩,改變不了我的回憶。光陰荏苒,奪不去在懷的春日。我想在懷的春日裏一定有她父親的身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