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一等於五

從九裏到南太平洋,終於停止流浪,棲息於白雲的故鄉Auckland, 小孩的故鄉由此確定。邊走邊唱,不想遺忘,或被遺忘。
正文

食堂回憶

(2017-11-03 03:50:11) 下一個

少小離家,十歲就開始獨自在縣城求學。於是乎常常遊走於各個食堂之間。每當饑腸軲轆的時候,便拿個飯盒邁入食堂的大廳。人群鼎沸中霧氣彌漫並混雜著各種飯菜的香味。於是走近售菜窗口,挑一二適口的飯菜後再選一空位開始大快朵頤起來。食堂的大鍋飯菜遠比小鍋小灶的香。尤其是一群人集體進食,個個狼吞虎咽,胃口一個比一個好。若有厭食症的朋友,我建議找個食堂,堅持數日,必有奇效。

那時中國食堂很流行,學校有,醫院有,工廠也有甚至政府機關都有。不過它們叫招待所並兼提供住宿,還負責接待來自各地各行各業的參觀交流人員。之所以提起它們,是因為當時父親常上城參加一些醫療會議。平時見麵不多,故父親總是想盡辦法能讓我混入他們吃飯的隊伍。人小不惹眼,故也從未遭遇疑問。盡管也算搭白食,想必父親人緣還行。

倒是有一天下課遲了點,未能趕上趟。當我匆匆趕到縣政府招待所的時候,眾人早已散去,尤其不見了父親。正在我感到遲疑慌張的時候,一位高高胖胖的師傅問我是不是某某某(當時我一下就知道他是廚師,不是食堂其他工作人員,因多數廚師都胖。這在當時中國是個異象,尤其是他們的小孩更喜慶)。緊張之餘見有人搭話,我立即告知他我的處境。胖師傅不緊不慢地說:你爸爸趕去開會了,走時有交代,我等你已好久了。後來我怎麽也想不通,我父親就一普通農村醫生,關係竟然搞得如此順風順水。真是應了他常掛在嘴邊的那句人生忠告:吃飯不惱火頭軍。

轉眼間胖師傅有條不紊地搬出來兩菜一湯。具體什麽菜不記得了,反正油麵足,尤其肉多。稀裏嘩啦連湯帶水我很快吃了個精光。吃完才發現胖師傅一直笑咪咪地在一旁靜靜地看我。事後我父親還高興地說那胖師傅逢人就誇我懂事,說他很喜歡我吃飯風卷殘雲的樣子。當時我猛一抬頭發現胖師傅一直在看著我吃完,很有些不好意思。可現在想來我的吃個碗光盤清應該算是對胖師傅廚藝最好的承認,也是對他本職工作的最大支持。爸爸曾悄悄告訴我那些菜是胖師傅額外特地為我開的小灶, 還開玩笑說我當時享受的可是國家局級幹部的待遇,盡管有假公濟私之嫌。爸爸後來沒有再回到那個招待所開什麽會了,我也就再沒有見過那胖師傅。但整件事我美好地記憶了那麽久。。。。。。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胖師傅那張開花笑臉上一雙細咪咪的眼睛和一團和氣說起話來不急不慢的樣子。走南闖北近半個世紀,從北半球來到南半球,無論各色人種,從此我對胖師傅那類長相的都另眼相看,無親也是三分熟。莫名其妙地跟所有廚師關係都很好,我也不知為什麽,緣分吧。

在家鄉所有大大小小食堂中,各個食堂的飯菜有各自的特色和口味。如水泵廠的韭菜炒肉白,汪豆腐;造紙廠的黃芽白,炒豆芽和溜大腸都很特別。但數肉聯廠的飯菜最香,因為它所有的菜都用葷油弄,就連簡單的小青菜加幾粒豬油渣都可以輕鬆配送半斤白米飯。尤其它的紅燒獅子頭更是一絕。可惜當時一個月才能吃上一次。而且吃完就得喝幾天二分錢一勺的菜湯。

印象差的就是學校的食堂,無論是從前的中學食堂或偶爾客串的師範食堂再到後來的大學食堂。可能學生最好欺負,老師平時不忙,大都回家吃小灶。學校食堂不僅飯菜差,服務態度也不好。相信每個男大學生記憶中可能都有個食堂西施的影子,她們一不小心偶爾露出的笑容真的可以繞梁三日, 叫你不知肉味。廈門大學八九學潮前的演習就是從食堂鬧事開始的。八八那年全校學生罷課並衝擊學校所有食堂以發泄集鬱多日的不滿。有意思的是,64真正學潮後,動亂也是在食堂夥食大大改善後而漸漸平息的。如果平時大家都吃飽肚子,誰還會那麽群情激奮吵鬧到天安門啊?89年之後中國食堂尤其是高校食堂工作的重要性才被真正地認識清楚。

但什麽事都有例外。在廈門高校食堂中,光集美學村前後就有十幾家。就數水產學院的食堂名聲在外。它的各種海鮮,味美價廉。故而那裏的老鄉同學我們常去走動,借機吃白食,打牙祭。若有遠方客人來,包括自家兄弟從江蘇來福建旅遊,最佳招待都是安排在水院食堂。文蛤湯,炒花螺炒花蛤和油爆海參等都是很受歡迎的。記得大哥是學曆史的在江蘇大學教書。平時內地很少吃海鮮,多以河鮮為主。他對水院的花蛤湯就是讚不絕口。吃完的蛤殼堆滿一盤,對書法山水畫有研究的大哥發現蛤殼也是寶。我仔細瞧瞧,還真是平時未留意,蛤殼上的紋理個個詩情畫意的,就好似一幅幅上等的山水畫。沒擋住,老大硬是悄悄收藏了幾個。

過去中國的食堂流行主要是由於大型企業和各種學校醫院組織多,也跟當時的社會製度有關。公有製包含了各種社會福利,如澡堂,娛樂室等。那時外麵的商業化飯店寥寥無幾,而且大多隻對外賓或外地人開放。隨著改革的深入,國營集體企業越來越不景氣,而私營服務行業卻日新月異。酒店旅館如雨後出春筍層出不窮,食堂就漸漸成為夕陽產業了。後來我也出國了,一思念起家鄉口味,就每每想起以前的食堂來。可每次電話國內親朋好友,嘮叨著要回國吃遍大大小小食堂的願望時,發現並未引起別人的共鳴。他們大都表現一些不理解甚至反應冷淡。好像去食堂太土,不夠接待檔次,怕怠慢了我這遠道的客人。加上每次回國都是來去匆匆,總未能了此心願。 現代人越來越講究麵子和排場,於是乎食堂漸漸成為一種鄉土的記憶。時間長了,我也就不再跟別人提起這樣的願望,但它們從未在我心中湮沒過。

前不久讀到另一位網友關於食堂的文章,再次勾起我對食堂飯菜的憧憬。在海外,雖然到處都有很方便的Food Court,也提供各種異國風味。印度的,日本的,馬來的,歐美的或太平洋島國的。。。。。。但就是沒有當年吃大鍋飯大食堂的感覺。品味更多的卻是一種孤獨和一種無奈。最近與某老同學聊天,驚聞國內正在轟轟烈烈地反腐倡廉。據說一夜間各大飯店門可羅雀,往日車水馬龍的景象早已不再。機關食堂又重返舞台,開始輝煌起來。而且各色菜譜搞得更精更全,東西南北味,滿漢一全席。心中漸漸磨滅的念想又在蠢蠢欲動。若真如此,也不失為一件大幸事。我仍然願意再次提一飯盆,彳亍地排進隊伍的長龍,選一二中意的菜肴,找一席空位,旁若無人,狂咀爛嚼一番。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九鯉蓮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以前的食堂好像是一種福利。現在的或在日本還見到的也叫食堂的都比較商業話。也許我懷念的還是過去的飲食氛圍。
九鯉蓮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清漪園' 的評論 : 食堂這稱呼很親民,日本還保留此叫法。誰先誰後不清楚。。。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現在大城市也有個體經營的類似食堂的飯堂。 特別方便。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現在大城市也有個體經營的類似食堂的飯堂。 特別方便。
清漪園 回複 悄悄話 共同懷念!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