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比利時的存在是專門用來惡心法國的。我不予置評,畢竟今天的法國跟法蘭克帝國、法蘭西王國和法蘭西第一帝國都相差甚遠。不過,不可否認的是,與法國比鄰而居的比利時,曆史上的確跟法國有著“欲訴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錯綜複雜關係。在羅馬帝國崩潰後,第一個占領比利時的就是法蘭克王國。在接下來的一千多年裏,不管比利時願意不願意,很多時候它實際上或名義上的宗主國都是法國。雖然它在法國虛弱之時幾經被轉手,也曾被英國和德國遙控或霸占,但隻要法國緩過氣兒來,就會再把它搶回來,最後完成這一使命的是拿破侖。當拿破侖兵敗比利時的滑鐵盧後,比利時才在1931年贏得了獨立。
布容
布容
迪南
迪南
可這個獨立有什麽意義呢?如果從單一民族來看,比利時都沒有比利時人。它沒有自己的語言,整個國土還差不多被分成了勢不兩立的兩半,北部的人說荷蘭語,南部的說法語。這樣的不和諧曾讓比利時連續543天不能組閣,打破了世界紀錄,最終不得不修正憲法,賦予南北兩個地區正式的自治權才算了事。如此看來,比利時是分裂的,如果有人想煽風點火,比利時會一“點”就著,2016年布魯塞爾不是就發生了連環爆炸案嗎?
幸虧現在的歐洲處於英法德三國鼎力之勢,幸虧今天的世界老大是美國,幸虧比利時很“識時務”,常常跟美國站在一條戰線上,這樣比利時這片寶地才安然無恙。沒錯,比利時是一塊寶地。與英國隔英吉利海峽相望,與法德接壤的它不僅有可做天然屏障的阿登高原,也有富饒肥沃的低地平原,還有西歐低地國家生命線的三條河流中的兩條:默茲河和斯海爾德河,而發源於法國的斯海爾德河在比利時最先流經的城市是離法國邊界線隻有10公裏的圖爾奈(Tournai)。
圖爾奈
圖爾奈
斯海爾德河跟阿登高原一樣,都是因為二戰而被很多人所熟知。在阿登戰役發生的前半年,盟軍已在諾曼底登陸,並占領了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市,可是德軍卻控製著歐洲第一大深水港安特衛普港,斯海爾德河正是要從這裏入海。不過,從安特衛普港到入海口,還有幾十公裏長的距離,而德軍控製了這幾十公裏的距離,讓盟軍無法把補給運送進來,於是盟軍發動了斯海爾德河戰役。戰鬥的結果不言而喻,盟軍打通了補給線,離進逼柏林又近了一步。也是因為斯海爾德河戰役的失敗,德軍半年後才不得不破釜沉舟,發動了阿登戰役。
雖然被拍成《被遺忘的戰役》的斯海爾德河戰役沒有阿登戰役出名,但它卻吹響了盟軍贏得二戰勝利的號角,這場戰役是不應該被遺忘的,斯海爾德河也是應該被銘記的。斯海爾德河應該被銘記,還因為它導致了安特衛普的衰落。當荷蘭共和國崛起,挑戰西班牙帝國後,西班牙占領了當時的工商業和金融中心安特衛普。荷蘭共和國封鎖了斯海爾德河,隨之,安特衛普這顆閃閃發光的明星淪為了素人,阿姆斯特丹才有機會開啟一個繁花似錦的春天。
圖爾奈
圖爾奈
如此重要的斯海爾德河對西歐的低地國家來說,是神一樣的存在,那在比利時占據斯海爾德河源頭的圖爾奈,是不是也在比利時如神一般的存在呢?差不多吧。圖爾奈跟通厄倫和阿爾隆一起,被稱為比利時最古老的三座城市。雖然從反抗羅馬的凱爾特部落大小來看,通厄倫位列第一,但若從“生成”的年代來排序,圖爾奈是第一名。這個地區的岩石可以追溯到3.45億年前,考古學家用圖爾奈這個名字來定義圖爾奈紀,它是石炭紀的一個分支。在羅馬時代,這裏的深色石灰石被用於雕刻物品,還有圖爾奈字體。雖然這種石灰石不是大理石,但因為它的堅硬度和獨特性,羅馬人稱其為圖爾奈大理石。可見,圖爾奈是多麽地“生”而不凡。
因為這裏獨特的石灰石,羅馬從萊茵河上的科隆到法國北部海岸布洛涅(Boulogne)的公路穿過這裏,但它並沒有像通厄倫和阿爾隆一樣成為城市,因此也沒能像它們一樣在羅馬時代就熠熠生輝,讓它光芒閃耀的是法蘭克王國。作為西羅馬帝國的盟友,法蘭克人的一個部落首領在公元5世紀升職為比利時高盧行省總督。總督在圖爾奈於羅馬人並肩作戰,共同對付被但丁稱為“世界之鞭”的匈人阿提拉和西哥特人,這位總督的墓葬在此被發現。他就是第一個皈依了基督教的法蘭克人,並開創了法蘭克王國的克洛維一世的親爹,克洛維一世的出生地即是圖爾奈。所以,圖爾奈是法蘭克王國的第一個首都和王陵所在地。
圖爾奈
圖爾奈
圖爾奈
當克洛維一世將權力中心遷至巴黎後,圖爾奈成了王國的皇城,一個圖爾奈主教區被建立,該主教區覆蓋了斯海爾德河以西的大部分地區,包括今天比利時和法國的領土。當查理曼大帝去世,法蘭克帝國被一分為三後,圖爾奈留在了西法蘭克王國。之後,圖爾奈被定為了日後富得流油的佛蘭德的首府,圖爾奈主教區也在一千年多年裏都是佛蘭德的宗教首都。這時,佛蘭德伯爵還沒有強娶法蘭克國王君主的女兒,也沒有被封為伯爵,布魯日也沒有花開朵朵。
隨著千禧年的來臨,神國在地上有形體現的新天新地也隨著來臨,毛紡織業率先在低地國家的三條大河旁發力,在斯海爾德河邊的圖爾奈也是其中之一,紡織品貿易蓬勃發展,成了重要的掛毯和帷幔出產地。皇城的地位,外加城市的富庶,讓它直接隸屬於法國王室。可是16世紀時,它卻被推行英格蘭宗教改革,使英國王室權力達到頂峰的亨利八世短暫占領,成為有史以來唯一被英格蘭統治過的比利時城市。不過,僅僅6年,它又回到法國的懷抱。
圖爾奈
圖爾奈
圖爾奈
如此重要的城市在歐洲超級君主查理五世上台後被他納入了撐起西班牙帝國財政半邊天的尼德蘭。當新教運動蓬勃發展時,這裏成了新教加爾文教派的堡壘,宗教改革的《比利時信條》初版即在這裏完成。查理五世和他的繼承者作為羅馬天主教會忠心的兒子,怎會容許這座宗教之城變天?西班牙軍隊在對其長期圍攻後,它又變作了天主教城市,但跟安特衛普一樣,之前的繁華也隨之消散而去。
當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把法國帶入新篇章時,圖爾奈返回了法國,之後並入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然後又被拿破侖拿回,再成為荷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最後歸到了比利時。二戰期間它遭到了德軍猛烈的轟炸,城市遭到了巨大破壞。圖爾奈,這個法國的近鄰,在一千多年的光陰裏,都因為跟法國“血脈相連”而不得安生。
圖爾奈聖母大教堂
圖爾奈聖母大教堂
圖爾奈聖母大教堂
圖爾奈鍾樓
還好,它有夥伴。它跟阿爾隆是“一夥”的,都屬於南部的瓦隆大區。不過,今天的圖爾奈比阿爾隆幸運得多,它的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Tournai)和鍾樓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這座始建於5世紀的教堂先後被燒毀兩次,最後一次建於12世紀,後不斷增建,形成了羅馬式和哥特式的混合風格,它以羅馬式的中廳、柱頭上的大量雕塑和擁有五座塔樓的耳堂而與眾不同。這座比利時最古老的教堂裏麵藏有精美華麗的聖物箱及用銀和銅鑄的聖母雕像,還有魯本斯(Rubens)的作品。可是,在新教運動中,教堂卻被新教教徒洗劫一空,中世紀的大部分裝飾也被毀壞,法國大革命時教堂內的祭壇、家具和鈴鐺等也被損壞。幸好教堂關閉,要不然我走進去又得義憤填膺。
教堂的側麵是高度大致與教堂塔尖高度相等的鍾樓。四個纖細的小塔烘托著中間83米高的尖塔直衝天際。這座裝飾繁雜的鍾樓融合了羅馬式、哥特式、文藝複興式和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裏麵的鍾琴由55個小銅鍾構成,可以演奏各種類型的音樂。它在建立之初象征著自由,也象征著貴族的權力,是歐洲現代建築的典範之作。
布容
布容
布容
布容
如果從一馬平川的圖爾奈沿著法國邊境南上,就會到達因二戰而聞名天下的阿登高原。在這個高原上,有一個離法國一步之遙的小城-布容(Bouillon),此小城因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中一位大名鼎鼎的將領戈弗雷(Godefroid de Bouillon)而進入了許多人的視線。這位法國貴族帶領他的戰士奪回了耶路撒冷,並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可他卻拒絕在“耶穌戴荊棘的地方戴王冠”,隻同意使用“聖墓守護者”的頭銜,最後他在另一場圍城戰中身中毒箭死於以色列。就這樣,他以完美殉道者的形象成為了全歐洲的偶像和騎士精神的典範。
這位“典範”在公元11世紀繼承了一個城堡(Bouillon Castle),此城堡和布容小城都以他的名字命名。當城堡建成後,他為了十字軍東征事業把城堡賣給了列日主教,用來籌集資金,列日當時多富啊。在他去世後,城堡歸了列日主教所有。城堡坐落在塞莫伊斯河(Semois River)急彎內的一塊岩石山脊上,這條河發源於阿登高地的比利時阿爾隆,是默茲河的支流。城堡地勢險要,絕對地易守難攻。我到達的時候,城堡剛好開放,這是我在比利時除了根特伯爵城堡外看到的第二個城堡。
布容城堡
布容城堡
布容城堡
布容城堡
布容城堡停車免費,在比利時停車免費像中彩票一樣。它比根特伯爵城堡更像中世紀城堡,裏麵如地道戰一樣彎彎曲曲,地麵上還不時出現一個個水坑。因為城堡的牢不可破,所以在“典範”死後的幾個世紀裏,它雖遭到數次圍攻,但都未被攻破,直到16世紀中葉才被法國亨利二世的軍隊占領。在法國路易十四執政期間,它被改造成了一流的防禦工事。當拿破侖失勢後,城堡並入了盧森堡大公國,但要塞被摧毀。
與別的城堡不一樣的是,布容城堡有些神秘,其中一些神秘被寫進了《達芬奇密碼》中,而另一個神秘之處是這裏的康乃馨。作為母親節之花的康乃馨,它的種子本來是為“典範”的墳墓準備的,但這位“典範”把這些種子留在了城堡中。他說,粉紅色的康乃馨將成為十字架上壯麗而可怕的傳奇。 即使今天,康乃馨也像施了魔法一樣,每年都在城堡的牆壁上綻放。
布容城堡
布容城堡
布容城堡
布容城堡
站在城堡上,居高臨下俯視著被河水一分為二的布容小鎮,它那清清麗麗的模樣不管是在陽光下,還是在陰天裏,都是那麽俊俏。因為它,我對比利時的好感又增添了幾分。不過,若想看到小城的全貌,得去山上的觀景台(Bouillon Belvedere)。去觀景台的一路,我又被穀歌地圖“坑”。它放著大路不指給我,非給我指到了荒山叢林裏,路上全是坑坑窪窪的黃泥水路,我的車差一點兒陷進去出不來。
這個觀景台,是一個木製的高層陽台。登上最高處,看到塞莫伊斯河從兩側把布容小城包圍其中,使其水秀山青,出落得“亭亭玉立”。當時我就想,現在要是夏天該多好啊,這裏真是度假的好地方,同時也慶幸自己會在這裏住一晚。可是,當我在太陽落山後開到位於小城最高處的青旅後,我傻眼了。包早餐的青旅像一個迷宮,我找了半天才找到房門。進門一看,我腦袋“嗡”了一聲,裏麵擺了10張床,但洗手間和洗澡間都在裏麵。我趕緊下樓問這個房間裏會住幾個人,得到的回答讓我心花怒放,整個房間就住我一個人,我這才知道聖誕節期間到布容旅行的好處。
布容觀景台
布容
布容
布容
我開心地走出青旅,去夜探布容。外麵下起了中雨,這是我在旅途中下過的最大的雨。我在漆黑中走下坡,路上一個人都沒有,可那個時候還不到6點。比利時人在家都做什麽呢?我走到河邊,發現隻有一家餐館在營業,唯一的米其林餐廳在關門謝客。夜晚中的布容百無聊賴,隻有璀璨的燈光映照著小城安靜的“姿容”。清晨,當我走在窗邊,看到一層薄霧籠罩在小城上空,那如夢似幻的立體景色,像是仙境。在那一刻,我覺得布容像仙女一樣美。
布容
布容
布容
在阿登高原上,還有一個離法國近在咫尺的小鎮,它的名字叫迪南(Dinant)。位於默茲河邊的它跟布容有點兒像,都位於河的兩岸,也都有一個城堡,但迪南的城堡建於11世紀,比布容的晚。不像布容城堡,我可以把車開始去,然後走平道就可以,迪南城堡我要爬四百多級台階才能到頂。這個作為軍事堡壘而存在的城堡曾歸一個貴族所有,裏麵有軍械庫、監獄、大炮、斷頭台和地下掩體等,地下掩體中還有一個模仿一戰場景的房間,非常宏偉。
我站在城堡最高處,迎著瑟瑟的冷風,看著迪南如畫的風景,回想它不一般的過往。在凱爾特語中意為“聖穀”的迪南跟列日一樣,都位於默茲河穀。隻不過,迪南在列日上遊。默茲河穀提供的肥沃土地讓迪南自古農業就很發達,而寬闊和可通航的默茲河又讓盛產銅、黑色大理石和青石的迪南自古就很受青睞,在新石器時代、凱爾特時代和古羅馬時代就已經有人在這裏居住。但是,在羅馬帝國崩潰後,它的曆史卻乏善可陳。等到基督教中心從比利時的通厄倫轉移到荷蘭的馬斯特裏赫特後,出生於迪南的主教聖佩爾特(Saint Perpete)在7世紀初把住所從馬斯特裏赫特遷至了迪南,成了迪南的守護神。這個主教的繼任者就是馬斯特裏赫特最後一位主教蘭伯特,他被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先人丕平二世謀殺。
迪南城堡
迪南城堡
迪南城堡
迪南城堡
從這位聖佩爾特移居迪南並建立了教堂後,迪南才正式走入了曆史的史卷。也許迪南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太重要了,所以在加洛林王朝搖搖欲墜時,國王不想讓它被獨吞,而是把它一分為二,分屬那慕爾伯爵和列日主教管理,列日主教分得了包括市場和司法的絕大部分權利,迪南成為了列日主教區的第二大城市。從此,迪南就開始了與這兩個“主子”相愛相殺的曆史。到漢薩同盟“呼風喚雨”時,迪南成為比利時除安特衛普和布魯日之外的第三個漢薩同盟城市。中世紀時的迪南是很風光的。
但是,它風光的底氣來自哪裏呢?除了因為扼守默茲河穀門戶的重要戰略地位外,還因為它盛產黃銅。這裏是中世紀銅器的加工中心,教堂的唱詩班講台、燭台、宗教器皿等都在這裏加工而成,各種黃銅藝術品的統稱也用迪南的名字命名(Dinanderie)。而從羅馬時期開始,所有由銅製成的物品就已經用迪南的名字命名了。
迪南聖母教堂
迪南聖母教堂
迪南聖母教堂
迪南聖母教堂
迪南聖母教堂
太有錢的結果就是容易被人惦記,而一旦得不到,就會遭到滅頂之災。英法百年戰爭後不久,崛起的勃艮第公國得之不成,於是把它摧毀,迪南繁榮不再。繁榮不再,但重要的戰略位置還在。一戰中,法軍和德軍在此激戰,以搶占默茲河這個戰略要道。德軍把迪南先洗劫,然後摧毀了包括學院、教堂和市政廳的公共和曆史建築,最後對平民進行大屠殺。這是德軍在入侵比利時後犯下的最大暴行,被稱為“比利時強奸案”。從這兒以後,迪南徹底涼涼了。
今天的迪南城堡(Citadel of Dinant)既不是毀於勃艮第公爵之手,也不是毀於一戰的德軍之火,而是毀於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的鐵拳下,在19世紀荷蘭聯合王國時才被重建,之後修了纜車可以直達城堡頂部。
迪南
迪南
迪南
迪南
迪南
無論站在城堡的任何一處,湧入眼中的都是撐起這個城市天際線的聖母大教堂(Church of Our Lady),那個梨形鍾樓讓它跟很多教堂的鍾樓都不一樣。這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建於13世紀,代替了之前的羅馬式教堂。教堂內保存著迪南守護神聖佩爾特的遺骨和遺物,還有展現當年迪南銅器加工業最高水平的精美黃銅神龕。在一麵牆上的彩色玻璃圖畫中,從下至上,按照時間順序,重現了整個聖經故事。故事中的繪畫之精美,細節之嚴謹,令人歎為觀止。
我太喜歡迪南這個小城了。漫步在默茲河畔,我又開始期許,這要是夏天該多好。走上小城的主橋,發現橋的兩側有12個各種圖案的薩克斯雕塑。原來,迪南是薩克斯的發源地,因而此橋被叫作薩克斯橋。被柔柔默茲河擁抱,舒適躺在濃密森林地毯中的迪南,它的榮光真是讓人得高看一眼呀。
迪爾比依
迪爾比依
迪爾比依
在讓景物呈現出立體感的阿登高原,除了布容城堡和迪南城堡外,還有一個城堡,它在被稱為“世界上最小城市”的迪爾比依(Durbuy)。不過,這個可以追溯到17 世紀的城堡無論從規模還是從氣勢,都無法跟布容和迪南的城堡相媲美。因為是私有財產,所以它不對外開放,我裏麵什麽也沒看到。雖然城堡不如“人”,但“煙火氣”卻不遜色布容和迪南的。在隻需要10分鍾就能走完的小鎮裏,密密麻麻都是遊人。
今天,這個小鎮跟布容和阿爾隆是“一家”的,它們都屬於比利時的盧森堡省,但曆史上卻不是。別看今天小鎮不起眼,可曆史上它因為重要的地理位置還在14世紀被皇帝加冕為城市。它位於盧森堡伯爵、列日主教區和那慕爾伯爵領地的交匯處,默茲河支流的烏爾特河(Ourthe River)從小鎮潺潺流過,為完整保留了14世紀布局和建築的小鎮送去了靈氣和福氣。
迪爾比依
迪爾比依
迪爾比依城堡
我躲開小鎮中熙熙攘攘的人群,漫步在烏爾特河旁,思緒萬千。比利時,這個不到200年曆史的歐洲小國,在數千年裏都行走在愛與痛的邊緣。它與英法德的過往,就像雨點,似斷難斷,可“過去多少次心亂,今天都隨著雲煙漸遠”。它在“聽鳥語靜望雨絲飄斷”,我“借那鳥語,拜托清風,奉上衷心,祝福千串”。
比利時
比利時
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