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板,來源於意大利語,意為“行路”。在音樂中,它用稍緩的速度來表達優雅的情緒,而如歌的行板是說感覺就像美妙的歌聲一樣緩緩流淌。不過,我並未在台灣詩人席慕容的同名詩作中體會到這種感覺,我體會到的是成長中的無奈。“一定有些什麽,是我所無能為力的。不然,日與夜怎麽交替得那樣快;一定有些什麽,在葉落之後是我所必須放棄的。是十六歲時的那本日記還是我藏了一生的,那些美麗的如山百合般的秘密。”
雖然我在席慕容的詩中隻讀到了淡淡的憂傷,但我卻在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作的《如歌的行板》中聽到了婉轉悠揚的曲調,並在梅豔芳《女人花》的歌聲中找到了跟此曲一模一樣的一小節。柴可夫斯基的這首民謠曲調讓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寫信給他說,“我的文學著作還從沒有得到過象那樣奇妙的音樂一樣巨大的報酬。” 也因為這部作品,“如歌的行板”成了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詞。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代爾夫特
代爾夫特
代爾夫特
在荷蘭,離烏德勒支不遠的阿默斯福特(Amersfort)與在海牙和鹿特丹之間的代爾夫特(Delft)就給了我《如歌的行板》的感覺。它們在歲月的長河中輕緩地流動,“心”中裝著日月,“眼”中裝著星河。
為了盡量多看一些荷蘭的世界文化遺產,我離開烏德勒支後先去了它市郊的世界文化遺產裏特費爾德之家(Rietveld Schroder House)。沒文化的我看到這個坐落於路旁,建在一排連棟房屋末端,外部以紅黃藍為主色調的雙層住宅時,都快失去了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認知。它太“掉鏈子”了,根本沒法跟埃及、土耳其和歐洲那些既有曆史感,又有恢弘感的世界文化遺產相提並論。可是,這座建築物卻被稱作荷蘭風格派運動的傑作,目前沒有其它作品可以出其右。據說設計師設計這棟住宅時,在內部和外部都對之前的建築學做了根本性顛覆,他在三維空間裏用非對稱的組合闡述了自己的家具設計和風格派思想。屋中沒有牆壁,全部是動態的可變開放區,立麵是平麵和線條的拚貼。用表麵是白色,陰影是灰色,窗戶和門框是黑色,還有一些原色等不同顏色來加強立麵的可塑性。聽起來挺神奇的,可是今天這個被改作博物館的建築因為荷蘭lockdown關閉,我裏麵的結構和布置連個“渣兒”也沒看見。
裏特費爾德之家
裏特費爾德之家
去阿默斯福特沿途
去阿默斯福特沿途
去阿默斯福特沿途
沒看見我也不覺得遺憾,隻要有唯美的鄉村景色跟隨我就已足矣。從裏特費爾德之家到阿默斯福特,我一路都在宜人的鄉村和森林景色中穿行,一直到阿默斯福特護城河的水門。我知道在荷蘭的老城停車是一大難題,因此當我看到路旁有自動付款停車位時,立刻停了進去。可是付款機上都是荷蘭文,我根本不知道怎麽操作。望望周圍,一個人影也沒有。好不容易等來了一位女士,她最終幫我解決了難題。相比於阿姆斯特丹和烏德勒支貴得不得了的停車費,名不見經傳的阿默斯福特停車費像不要錢似的,一小時才1.25歐元,但是完整保存了中世紀風貌的它卻是我最喜歡的荷蘭小鎮。
我在荷蘭冬日裏稀缺資源的陽光下,沿著護城河走進寂靜的小城,隨即,小城的古風便撲麵而來,這是我在荷蘭看到的第一個中世紀小城。考古學家們說,這裏在公元前1000年就有人居住,這些人在這裏狩獵,並隨季節移動,去采集當地農產品,卻不知道這裏是不是跟巨石文化有關。不過,阿默斯福特的別名是巨石城,在這裏發現了一個重達9噸的巨石,如此重的巨石在荷蘭實屬罕見。
阿默斯福特水門
阿默斯福特護城河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之後阿默斯福特就沉靜在了曆史的濤濤大海中,等它再浮到曆史的海麵上時,時光已流轉到了11世紀,這時正好是基督教大分裂時期。這個時期,一批人在此建立了小村莊。這些人之所以選擇這裏作居住地,是因為它位於18公裏長的埃姆河(Eem River)旁,有3條重要的小溪匯入河中,然後穿過山穀,匯入埃姆湖(Eemmeer)。如果有人想過埃姆河,阿默斯福特是必經之路。這樣的地理位置,讓它有機會成為貿易中轉站。此時,它的鄰居-烏德勒支已經發展為荷蘭北部的貿易中心和荷蘭的宗教中心。不是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嗎?阿默斯福特就是抱著烏德勒支的“大腿”,迅速發展和繁榮起來。當基督教傳入這裏時,主教們在中心區域建造了教堂和地方法院等,後來這裏變成了主廣場(Hof),也建造了第一道用磚砌成的防禦牆。在13世紀獲得城市資格後不久,阿默斯福特便開始建造新城牆,連通埃姆河的運河也於14世紀初完工,而鹿特丹在一個多世紀後才獲得城市資格。
隨著歐洲黑死病的爆發,隨著新移民的湧入,隨著紡織業的北擴,阿默斯福特也變得越來越富裕,成為啤酒和羊毛紡織品的重要貿易中心。當煙草被引進時,它又變成了煙草中心。為了給城市擴容,第一道城牆被拆除,第二道城牆被擴建,護城河也同時被開挖。我就是從護城河開始,去傾聽這個中世紀小鎮“演奏”出的如歌的行板。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小鎮上都鋪著古老的地磚,踩在上麵,就像踩到了曆史的回音壁上。在護城河和內城運河之間,幾乎沒什麽人,這可以讓我靜靜欣賞它幾百年的街道格局。一道護城河,分開了階級,分開了貧富。達官貴人都住在護城河內,教堂、塔樓、別墅等都沿護城河的內城排列,那些無錢無勢的人隻能住在護城河外。如今,小鎮裏早已沒有了高低貴賤之分,無數小橋架在運河上,讓小鎮看起來更賞心悅目,而最悅目的是建在護城河和運河之間的哥特式聖母塔(Onze-Lieve-Vrouwetoren),它以近100米的高度牢牢占據著阿默斯福特的製高點和地標,此地也曾被用作荷蘭地理測量的原點。
雖然這座荷蘭第三高的塔樓建造時間尚不清楚,但它旁邊的天主教小教堂卻被清晰地記錄為建於14世紀,那時正是阿默斯福特大發展時期,但當16世紀新教傳入時,小教堂即被摧毀,但塔樓還幸存。在原址上新建的教堂在18世紀末的一次爆炸中被炸毀,可塔樓依然“健在”,它真是“福大命大”呢。不管它福大還是命大,我都隻能遠觀近看它,無法走入其內部,因為它跟其它的塔樓一樣,因為lockdown而關閉。
聖母塔
聖母塔
聖母塔
聖母塔
我在這個定格在中世紀的小鎮的街巷裏遊走,穿過運河和主廣場,來到聖喬治教堂(Sint-Joriskerk)。獻給聖喬治的教堂在全世界遍地都是,土耳其的王子島上就有一個。我在那裏因穿短裙進入而惹怒了大神,之後還遭到了懲罰。阿默斯福特的聖喬治教堂不但比土耳其的大,而且比土耳其的漂亮,最初建於13世紀中葉,今天的形狀是16世紀初建成的。當它在16世紀末落入新教教徒手中後,它變成了外科醫生的檢查室,在外科醫生協會被廢除之前,外科考試都在這裏舉行。
跟聖母塔一樣,聖喬治教堂也關閉。我繼續在時光仿佛停滯在中世紀的小城中徜徉,走進無名的教堂,走入窄窄的小巷,走過擁有可愛山牆和紅白相間百葉窗的弗萊特博物館(Museum Flehite),一直走到外城門,外城門上刻著跟德哈爾古堡裏一樣的Van Zuylen家族的標誌。這道外城門,讓城門外的喧囂與現代和城門內的靜謐與古樸涇渭分明,我不禁感謝上蒼沒有讓一戰期間是比利時難民庇護地,二戰爆發前是荷蘭最大駐軍地的阿默斯福特因為戰爭而毀於一旦,讓今天的我們能夠看到古城內多達650餘座的曆史遺跡,能夠欣賞到荷蘭一座僅存的水陸兩棲城門,能夠緬懷這個古城湧現的風雲人物。在這些風雲人物中,最出名的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創始人約翰·範·奧爾登巴內費爾特(Johan van Oldenbarnevelt)。
聖喬治教堂
聖喬治教堂
聖喬治教堂
阿默斯福特內城門
阿默斯福特內城門
出生於阿默斯福特的他曾是荷蘭共和國開國元勳之一,也曾是把共和國軍隊打造成歐洲一流軍隊,並把共和國帶入鼎盛時期的共和國掌門人莫裏斯的強有力支持者,還曾是共和國三人執政團之一。可是,當西班牙帝國封鎖了共和國兩個重要出海口,今天法國的敦刻爾克和比利時的紐波特(Nieuwpoort)後,三人執政團便發生了衝突。莫裏斯不願意出征敦刻爾克,但約翰堅持,最後莫裏斯雖在戰爭中勝出,但損失慘重。這是荷蘭共和國和西班牙帝國80年戰爭中的一場著名戰役,戰爭導致了共和國在尼德蘭南部的進攻戛然而止,莫裏斯就此與約翰分道揚鑣,最後約翰被莫裏斯以政變罪處死,可他創建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卻在他死後又存活了一個多世紀。
跟大名鼎鼎的荷蘭畫家梵高和倫勃朗相比,土生土長在阿默斯福特的畫家蒙德裏安(Piet Mondriaan)有些黯然失色。不過,他卻是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主張以幾何體構成形式的美,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等各種格子作畫,對後代的建築和設計影響很大。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
阿默斯福特外城門
阿默斯福特外城門
阿默斯福特外城門
如果說阿默斯福特在荷蘭隻是默默吐香的水仙花,那代爾夫特則是荷蘭盛開的牡丹花,原因之一是這裏誕生了荷蘭另一位偉大的風俗畫畫家維米爾(Vermeer)。他在他的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給自己14歲的女兒戴上了一條土耳其藍色和檸檬黃的頭巾,使她看上去更異域風情,同時跟她的黃色衣服相映襯,而點睛之筆的少女珍珠耳環則讓整個畫作有了韻律。這幅對色彩和光影的完美詮釋,對色彩明度和純度的高超運用,不僅讓這幅畫名垂青史,也讓美國作家產生了靈感,用此畫的名字寫成了同名暢銷小說,之後被拍成了電影。
在畫作中描繪了荷蘭黃金時代風土人情的維米爾現在是代爾夫特的一張名片,但曆史上的代爾夫特並不需要借維米爾之名就可以獨自綻放。那它是從什麽時候開始逐步綻放的呢?
代爾夫特
代爾夫特
代爾夫特
從11世紀中期風車的技術革新和11世紀末的風車普及開始。地處低地地區,直譯為“古代排水閘”的代爾夫特在用風車把沼澤中的水排幹後,用人工水道擋住了北海的海水,然後跟阿默斯福特一樣,在11世紀末建立了小村莊。當蓬勃發展的毛紡織業的觸角延伸到這裏時,代爾夫特形成了一個重要的市集中心。也跟阿默斯福特一樣,它在13世紀獲得了城市資格,於是開始建城牆,挖運河,一個古色古香的中世紀小城隨即來到人間,之後成了毛紡織業和啤酒業中心。當它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荷蘭的6個據點之一後,中國瓷器被引入到荷蘭,代爾夫特成了製陶業中心,製作出了荷蘭,乃至世界聞名的藍陶,而製作藍陶的最大功臣,還是風車。出生於代爾夫特的畫家丹尼爾·沃斯瑪爾(Daniel Vosmaer)在他的《代爾夫特港口》中描繪了黃金時代代爾夫特的風景,城市內的石磨坊和磨坊塔都在這幅畫的中央,而畫家維米爾在他的《代爾夫特風景》中則描繪了代爾夫特的風景。我就是在這兩幅畫作的指引下,開進了有著小阿姆斯特丹之稱的代爾夫特,去一聽它如歌的行板。
剛開進老城,我就被清幽的它吸引,可我根本沒看到付費的停車位。在運河邊我問這裏的一位女士,她說我可以在老城的停車空位上隨便停,不要錢。還有這種好事,在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停車位都是給付了年費的當地人準備的。我停好車,沿著運河,去尋找荷蘭共和國國父威廉一世的足跡。
代爾夫特
代爾夫特
代爾夫特
代爾夫特
出生於德意誌的奧蘭治(Orange-Nassau)親王威廉一世在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執政期間得到重用,並迎娶了尼德蘭大貴族的女繼承人,這讓他把尼德蘭視為自己的祖國。當查理五世去世後,他繼續從查理五世繼任者那裏得到恩寵。可是,隨著尼德蘭在經濟上被盤剝,在宗教上被壓製,威廉一世開始帶領尼德蘭人鬧革命。在屢戰屢敗後,他逃到了自認為安全的代爾夫特,最後在這裏被刺殺。因為他第一個帶頭反抗西班牙帝國,因此荷蘭人稱他為國父威廉。為了表達對他的愛意,荷蘭人不僅把國歌定為了《威廉頌》,還培育出了橙色胡蘿卜,以紀念他的姓氏。如今,橙色成了荷蘭舉國喜歡的顏色,荷蘭王室也被稱為House of Orange,而威廉一世的安息地,就在市中心廣場的新教堂(De Nieuwe Church),這裏也是荷蘭王室成員的安葬地。
新教堂建於14世紀末,由建造了烏得勒支大教堂的建築師建造,以其精美的哥特式塔樓和不同的鍾而著稱,塔下是一座古老的監獄,謀殺威廉一世的犯人在宣判前被關押在這裏。據說,在天氣晴朗的日子,登上379級台階,站在109米高的尖聳塔樓上,不僅可以將代爾夫特全城攬入眼下,還可以遠望海牙和鹿特丹。可是,雖然代爾夫特陽光明媚,但我還是沒有機會登頂。到這裏為止,我已經把荷蘭排在前三位的塔樓都看了遍,烏德勒支的居第一,代爾夫特的排第二,阿默斯福特的列第三,但沒有一個塔樓我能登頂的,原因是荷蘭lockdown,它們全部關閉。荷蘭,我得罪你了嗎?
新教堂
新教堂
市正廳
市正廳
格勞秀斯雕像
受荷蘭國父青睞的地方一定是大師薈萃之地。除了維米爾以外,代爾夫特還是發明了顯微鏡的列文虎克的出生地,也是國際法和海洋法鼻祖格勞秀斯(Hugo Grotius)的故鄉,格勞秀斯的雕像就在新教堂外。與新教堂麵對麵,隔著廣場相望的是市正廳(City Hall),維米爾與妻子就是在這裏登記結婚的。這座建於荷蘭共和國黃金時代的市政廳外部非常漂亮,是呈現了完美平衡對稱的文藝複興風格。深色的牆麵,紅色的窗戶,精致的浮雕以及金燦燦的城市徽記等,都在彰顯著荷蘭黃金時代的繁榮與富庶,同時與周圍的哥特建築融合一體,讓廣場成為令人眼花繚亂的建築盛宴,這是我眼中荷蘭最美的廣場。
市政廳的後麵,是中世紀時的貿易中心,代爾夫特主要出口產品之一的黃油就在那裏出售。此市政廳在18世紀成為金銀匠行會和藥劑師行會所在地,內部除了有荷蘭國父的肖像外,還有荷蘭最早的肖像畫家之一米歇爾·範·米勒維爾特(Michiel van Mierevelt)和其子的幾幅肖像畫。 據說,現在一樓是曆史陳列,二樓是現代化會場。不管裏麵有什麽,我都沒機會看,原因是一樣的,閉門謝客。
老教堂
老教堂
老教堂
15世紀代爾夫特供水局總部
閉門謝客的不僅有新教堂和市政廳,還有運河邊的老教堂(Oude Kerk),我的車就停在它附近。這座建於13世紀,比新教堂和市政廳曆史都悠久的哥特式新教教堂像比薩斜塔一樣,傾斜是它的特色。因地基不足以支撐建築物,所以現在塔身比垂直麵傾斜了2米,但教堂頂端的4個尖頂卻是垂直的。別看教堂是傾斜的,但這裏麵埋葬著大神級的人物,他就是著名畫家維米爾。
我沿著靜靜流淌的運河,在被稱為“王子之城”的代爾夫特老城裏穿過一個個石拱橋,走向它的東城門,一路上都是古城散發出的古老氣息。東大門修建於15世紀元年,是代爾夫特老城的東入口,被譽為是北部歐洲哥特式建築的範例。在城門口,我遇到了一群中國人,一問,他們都是南京河海大學水利係的博士生,剛從中國來,現在在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學習。這個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可是代爾夫特除了維米爾以外的第二張名片。它是荷蘭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理工大學,前身是荷蘭王國皇家學院,常被人們譽為美國的麻省理工,代爾夫特也因為它而享有“知識之城”的美名。
代爾夫特
代爾夫特
代爾夫特外城門
代爾夫特外城門
代爾夫特藍陶博物館
代爾夫特還有第三張名片,那就是國寶級的藍陶,它也被叫做“代爾夫特藍”。代爾夫特之所以會有機會得此美譽,還要感謝安特衛普。在16世紀以前,石製陶器都在安特衛普燒製,但當安特衛普被西班牙帝國攻占,並對新教教徒迫害後,城裏的製陶手工藝人就開始逃亡到代爾夫特。隨後,當荷蘭東印度公司把中國瓷器帶到這裏後,它成了全歐洲最重要的陶器生產地。我如果想欣賞這種精美的藍陶工藝,一定得去珍藏著倫勃朗藍瓷版《夜巡》的皇家博物館(Royal Delft Museum)。我知道博物館應該是關閉的,可還懷有一絲僥幸心裏,期待它能例外。哪能有例外呢?一樣的關門大吉。
雖然我在阿默斯福特和代爾夫特,什麽博物館和教堂及塔樓的內部景致都沒看到,但漫步於古老的運河兩岸,感知著中世紀老城的凝固時光,眺望著夕陽邊的七彩雲霞,我依然很享受這兩個中世紀古城帶給我的美好。這美好,讓我不知不覺想起了那首好聽的《遊牧時光》。“我用我自己的流浪,換一個在心裏放馬的地方。像那遊牧的人們一樣,把寂寞憂傷都趕到天上。今夜對酒月亮,思戀風吹草浪。有你相守在身旁,我醉了又何妨。”
代爾夫特日落
路線
阿默斯福特古城路線
代爾夫特古城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