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常聽大人說,這個世界有2/3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其中就包括亞非拉的人民。出國後聽別人說,那個時候的非洲媽媽常對孩子說:“你不好好吃飯就送你去中國”。到底誰是那個年代的2/3現在已不重要,畢竟中國已今非昔比。雖然我不太肯定那個年代的非洲是不是真的一窮二白,但當我看到了埃及,這個排在非洲最富國家第二位的百態後,我相信,今天的非洲應該在那個2/3內。
要用怎樣精準的語言來描述今天的埃及呢?現代與落後交織在一起,而貧窮落後是主旋律。在新開羅的購物中心City Stars,我完全看不出這裏有一絲落後的痕跡。這個現代化的購物中心可以跟世界上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的購物中心相媲美,而亞曆山大圖書館的外觀和內部更是讓世界上所有圖書館都難以望其項背。
亞曆山大圖書館
亞曆山大圖書館
City Stars
可是,這“養眼”之地在埃及卻是鳳毛麟角,更多的是無序和破敗。在開羅和亞曆山大城開車,我經常被嚇得魂飛魄散。有的時候,在這兩個城市的穆斯林居住區穿街過巷,那極度的髒亂差讓我都不想睜開雙眼。每每回想這些,我的心裏總像壓了一塊大石頭。而我在埃及從北向南的旅途中所受的驚嚇也讓我想在時光的阡陌上,揪住年華的衣袖,頻頻皓首,欲訴還休。
開出亞曆山大城到開羅的收費公路,我又開始與噩夢相隨。因為要去薩卡拉(Saqqara),所以我沒有駛進開羅的市區,而是繞著開羅外城行駛。可在外城開車,一樣讓我心驚膽寒。英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戈爾丁曾在1984年這樣描述過開羅,“街頭的交通比以前更為密集繁忙,甚至也更歇斯底裏。即使隔著酒店客房的雙層玻璃,我們仍然再次領教到了窗外那一片尖銳刺耳的交響大合奏:司機的怨罵怒斥、汽車喇叭的長鳴、發動機的嘯叫與咆哮。這就是開羅沸騰生活的背景音律。”
開羅城外
開出開羅後
開出開羅後
這是80年代的開羅,今天的開羅,也許比那個年代的有過之而不及吧。城邊的車也很多,司機跟開羅的開車手法一樣,都不遵守交通規則,行人到處都是,路邊還有小商小販,我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路邊的樓房,雖然很漂亮,但樓下就是泥土路,而且全是坑。我就這樣在顛簸和驚嚇中開出了會令我發瘋的開羅。
開出開羅,我的心髒恢複了正常跳動,因為路上幾乎沒什麽機動車,這讓我的心情大好,開始唱著歌開往薩卡拉的階梯金字塔。可這好心情還沒持續多少分鍾,我的眼皮就開始狂跳。機動車是沒了,可路上都是驢車、馬車、三輪車,還有瘦骨嶙峋的牛。女兒說,埃及的牛怎麽那麽瘦呢?我才不關心為什麽牛那麽瘦呢,我關心的是為什麽它們會時不時突然冒出來嚇我。這還不夠。整個旅途,我都不時被柏油路上突然冒出的bump嚇到。這些bump多得數不勝數,而且路旁一點兒提示也沒有,等差不多到了近前才看到。這一路,我問女兒最多的問題是:“前麵有bump嗎?” 雖然我已經很小心,但那些突如其來的bump還是經常讓我措手不及,車內又常常充斥著我的慘叫聲。可憐了我租的那台破車的底盤,時常被刮得絲絲亂響。想想可笑,在歐洲,我們到處尋找路旁測速的camera,而在埃及,我們到處尋找的是bump。
去薩卡拉沿途
去薩卡拉沿途
去薩卡拉沿途
如果被bump驚嚇,但能有如畫的美景相隨,這“一愛一恨”也可以相互抵消。可從開羅到法尤姆(Faiyum)這一路,沿途根本沒什麽風景,不是沙漠,就是垃圾,要不就是破舊的城鎮,連美美的尼羅河也沒看上一眼。不過,在去階梯金字塔的路途中,我們看到了一道奇妙的風景線。在公路一側,是寸草不生的撒哈拉沙漠,而另一側則是長滿了茂密熱帶植物的綠洲。一條公路,隔開了兩個世界,可這綠洲,也不愉悅雙眸,邊緣還是垃圾。到了階梯金字塔,我們被荷槍實彈的警察攔下,被要求出示護照,也被要求開箱檢查。當看到口罩,警察開口就要,我說NO。我自己還不知道整個旅途我和女兒需要多少口罩呢,怎麽可能給他?他以為他拿著槍我就會被他嚇住嗎?是的,我沒被他嚇住,但說不怕是假的。從這時起,荷槍實彈的警察就成了我們旅途不可或缺的風景。
薩卡拉
薩卡拉
在階梯金字塔所在地的薩卡拉,我們預定了當地最好的民宿,因為這裏根本沒有酒店。為了找到這個不知是坐落在村裏還是鄉裏的民宿,我們又被穀歌地圖帶進了穆斯林居住的窄巷裏。開了一小會,我不敢開了,怕在開羅愛資哈爾清真寺小巷裏的驚魂重現。剛找個地方停下來,一群孩子就圍了上來,我的腦袋“嗡”了一聲。這些孩子都10幾歲,而且大部分是男孩兒,我第一個反應就是,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在資源稀缺的埃及,要怎樣養家糊口?誰能給他們一個富裕安康的生活?他們以後是不是隻能內卷?在他們像看新奇動物一樣看我們時,我在腦中飛快地設想他們的未來。這時,有個會說點兒英文的男人上來搭訕,主動幫我們打電話聯係民宿的主人。也許是民宿主人讓一個小男孩給我們帶路,有個小男孩一拉後車門坐了進來,嚇得我大呼小叫把他轟了下去,因為這裏沒一個人帶口罩。就在我們等酒店主人來接我們的時候,一個小孩伸手要錢,我翻包拿好錢,一抬眼,不得了,所有孩子都伸出了手,還敲打車窗,嚇得我趕緊把手縮了回去,衝他們瞪眼睛。
薩卡拉
薩卡拉
薩卡拉
終於主人派了一個人,引領我們走稍微寬一點,但全是坑坑包包的土路。最先伸手要錢的男孩子一直陪我們走著,在一個路口,我給了他美元後,他走了。可是,一個孩子離去了,我卻在沿途的街頭巷尾見到了越來越多的孩子,穆斯林的生育率怎麽這麽高呢?走出迷宮般的穆斯林居住區,也就到了民宿。我給帶路人小費,他居然不要,這是我們在埃及遇到的唯一不收小費的人。
這個民宿在村頭,是一個四層樓的別墅。單看別墅,它不遜於任何一個國家的,外表幹淨、漂亮,可別墅的前麵是土路不說,在土路的旁邊,就是一大片垃圾場,我從來沒見過這麽大的垃圾場。有多大呢,至少有幾個足球場那麽大。看到這片垃圾場,看到清晨男主人光著腳,穿著拖鞋,逆光麵對他的別墅而站時,我驚了。心想,即使住在別墅裏,即使再有錢,但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他的生活會有質量嗎,會覺得幸福嗎?
民宿前
站在別墅前的主人
誰知道呢?畢竟每個人對幸福和快樂的理解是不同的,就像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過的:“快樂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心若沒有寄托,到哪都是流浪。” 也許“井底之蛙”並不會比雄鷹不幸福,但這個別墅的主人可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井底之蛙”。他畢業於埃及最好的大學,擁有會計和商業管理雙學位,是這個村裏最有錢的,有好幾塊地,其中一塊地40萬埃及磅,合2萬6千美元多一點,還有幾個瑜伽訓練場和冥思(meditate)地 ,外加這個內有近10個房間的四層小樓。這是我和女兒第一次在埃及住民宿,也是唯一一次跟埃及人長時間聊天。我問他這裏一般人家有幾個孩子,他說6個,而他自己隻有兩個。我說埃及的資源這麽少,為什麽這些人家生這麽多的孩子,是因為你們的宗教嗎?他說不是,是這些人的“mind”。我說為什麽你自己不生那麽多,他說他知道孩子少可以讓父母有充足的精力和金錢培養他們。看來,受過教育的人才知道什麽是“適可而止”,而其他人則是越窮越生,越生越窮。
民宿內
民宿主人告訴我薩卡拉在90年代很富有,因為很多人來此學瑜伽和冥思,之後就變成了今天的樣子。他說他的生意因為疫情的原因一落千丈,我們是他那天唯一的客人。然後他問我埃及有沒有疫情,我說不知道,隻看見沒什麽人戴口罩,他說這個疫情是一個big game。他還告訴我,老師在埃及是個很好的職業,月收入大概800美元。在這個物價極其低廉,12個中等大小的西紅柿才1.3美元的國家,月收入800美元的確是高工資。
雖然這家民宿的入住環境在我們眼中隻能算ok,但這家女主人做的埃及餐卻好吃得爆棚,而且極其便宜,包括飲料、湯、囊、沙拉、青菜、米飯、肉丸和烤雞,一個人才100埃及磅,不到7美元,擺了滿滿一大桌,我和女兒根本吃不完。那個囊及用埃及特有的白米和紅米做成的米飯,還有由鷹角豆做成的湯特別受我們的垂愛,這是我們在埃及第二次吃到地道的埃及美食,終生難忘。因為這頓美餐,我對薩卡拉,這個讓我的心裏一直堵得慌的村子印象好了那麽一點點。
民宿晚餐
極好喝的湯
民宿早餐
吃飯的時候,我們見到了民宿主人的一雙兒女,五、六歲的模樣。這對夫妻沒看出長得有多出挑,可這兩個孩子長得卻像阿拉伯的王子和公主,又漂亮又有禮貌,我好喜歡。看著他們,特別是那個小公主,我猛然想起了在開羅街頭討飯,跟她年齡相仿的漂亮小姑娘。跟開羅的漂亮小姑娘相比,這兩個孩子如此幸運,托生在了這個富裕的,父親受過高等教育、兄弟姐妹也不多的家庭,關起房門可以過相對高品質的生活。可走出房門,走進城內,卻是跟他們家截然不同的生存環境。若他們長大,內卷到這個社會中,最多也就像他父親一樣做個有錢人或者有權人,那又能怎樣呢?不過,幸與不幸都是相對的。如果有人願意做井底之蛙,固守自己的一方天地而怡然自得,那也是一種幸福,一種幸運。可如果有一天,“井底之蛙”們看到了更廣闊的天空還甘願留在井底,那才是真正看淡了世事,看清了人生。沒有人有權利站在所謂的製高點上對別人的人生指手畫腳,評頭論足,因為“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哉?”
薩卡拉博物館
薩卡拉博物館
薩卡拉博物館
我在對人生的感悟中酣然入睡,完全沒意識到自己已經成了蚊子們的美餐。就在我睡得香甜時,我被村裏清真寺內高音喇叭傳出的祈禱文驚醒,抬表一看,清晨5點05,我知道,這是穆斯林的早禱時間,怪不得開羅人淩晨四點多就開始打掃自家門前,是為了參加早禱吧。雖然我在開羅開車時聽過城市上空響起過祈禱文,但都沒注意聽,而此次因為是淩晨,周遭萬籟俱寂,隻有祈禱文不停傳入我耳中,讓我不聚精會神聆聽都不可能。這個拖著長音的祈禱文長達15分鍾,一點兒也不悅耳,像哭訴。祈禱結束後,民宿的主人們起床了,之後聽見了他們孩子的聲音,那時候,還不到5點半。在這個貧窮的國度裏,人們對宗教的信仰那麽虔誠,這不禁讓我動容。可宗教帶給他們的是什麽呢?如果能帶給他們精神上的平和,安於現狀,那真好,畢竟靈魂的安寧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告別破破爛爛的薩卡拉,我們開向達敘爾的紅色金字塔和彎曲金字塔。這沿途,又是破敗、落後的居住環境,我的心又沉入了穀底。有時我們會沿著尼羅河引出的水渠行駛,水渠的河床上都是垃圾。而那路呢?全是毀車的鄉村野路。我挺佩服穀歌地圖的,這樣的鄉村野路也能幫我們找得到。女兒問我,如果鄉村野路跟開羅的路,讓我二選一,我選哪條路開,我毫不猶豫選擇前者。在開羅開車,會折壽,而在鄉村野路開車,隻會鬧眼睛。數千年曆史的古都孟菲斯,你的“倩影”在哪裏呢?
沿途
沿途
沿途
雖然一路上我們沒看到繁華古都的樣貌,但我們卻看到了尼羅河三角洲的影子。因為現在是埃及的耕種季,所以我們在路旁看到了綠油油的農田。這綠色,減少了我們心中的霧霾。帶著些許的綠色,我們繼續向南,在尋找bump的同時,也去尋找古埃及最具盛名的法尤姆(Faiyum)綠洲。當我們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莫裏斯湖(Lake Moeris)時,當我們看到由細白沙子組成的白色沙漠時,當我們看到白色沙漠中晶瑩湛藍的湖水時,我們終於把在埃及積聚於胸許久的濁氣呼了出來。埃及的美麗在那些時刻就像繽紛的流星雨從天空灑落,讓我們忘記了曾有的驚嚇,讓我們感受到了幸福,也讓我們深刻地領悟到,“一切都是瞬間,一切都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都會成為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