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的大名,在中國有幾人不知,幾人不曉?可它從屬的曾如明月光般的古徽州又有幾人記在心上?《牡丹亭》的作者,戲聖湯顯祖說:“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這千古名句中的“黃”即指黃山,而“白”則指徽州的母親山齊雲山。作為古徽州眾山之一的黃山,或許並不比其它的山美多少,本來美在人心,心中有情,眼中才能有景。可黃山的“命”就是比古徽州其它的山“命”好,因總設計師的一句“要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而得到政策和資金的傾斜。從這之後,黃山,一騎絕塵,馳名神州。
黃山
黃山
黃山
真是“隻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當運氣超好的黃山“笑臉盈盈”之時,古徽州卻在“黯然神傷”,不僅失去了曾有的繁華富庶和書聲朗朗,而且連名字都在地圖上找不到。它的部分地區被改名黃山市,隻留下一個驢頭不對馬嘴的徽州區,古徽州曾有的“如花美顏”在黃山的盛名下“煙消玉殞”。不過,山青青水碧碧的古徽州孕育出的徽州文化,卻助了“蒼翠滿青鬆”的黃山一臂之力,使其走進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花園。
我曾去過世界上其它的自然與文化遺產,比如峨眉山-樂山大佛和希臘的邁泰奧拉修道院。雖然它們都是世界雙遺產花園中的美麗花朵,卻美得各具千秋。
黃山
黃山
黃山
峨眉山,是中國所有山中我最喜歡的。並不是因為它有多嬌媚,而是因為第一次。大學時第一次遠行就去成都的我不僅把素有“峨眉天下秀”的峨眉山鐫刻心間,也把中國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樂山大佛留在記憶裏。對山不陌生的我,既喜歡峨眉山神秀的自然景觀,險峻的地質景觀,絢麗的動植物景觀、玲瓏的水體景觀,也喜歡它舉世聞名的人文景觀。作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山所有的建築禮儀、音樂繪畫等都散發著濃鬱的佛教氣息。而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坐著滑杆上上下下,感覺自己像個剝削勞動人民的地主婆。
如果說我對峨眉山有似曾相識之感,那對樂山大佛則完全陌生。見到它的那一瞬,我即被驚詫到。高71米,曆經90年完工,臨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的的大佛,有一種指點江山的氣魄。沒想到,這個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麵,還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係統,這不禁讓我對唐代的建造工藝和設計豎起了大拇指。峨眉山和樂山大佛,今天都聲名顯赫,是誰成就誰呢?在我的心中,是不分伯仲,互相成就。
比樂山大佛晚建600多年的邁泰奧拉修道院,因修士們在差不多光禿禿的懸崖峭壁上和岩縫裏建起24座修道院而聲名遠揚。那些奇特的砂岩和礫岩石柱經過千萬年的風化和地震,像形狀各異的錐子倒插在平原上,雖然隻有400多米高,但鬼斧神工的形態仍然對我的視覺造成了巨大的衝擊。而為了躲避宗教迫害,僅靠繩梯與外界聯係的的修道院,似“懸在半空”,充滿著宮崎峻中漫畫的夢幻色彩。在離上帝一步之遙的“天空之城”內,有色彩鮮豔的聖經壁畫、木製雕花的東正教聖像,還有精雕細琢的門楣、曆史悠久的繡像和印刷作坊及聖經手寫抄本,這讓邁泰奧拉修道院這個雙遺產中的文化韻味遠勝於山的自然雄姿。
峨眉山
樂山大佛
邁泰奧拉修道院
那麽,位於神秘的北緯30度線上的黃山雙遺產,是徽文化成就了黃山,還是黃山成就了徽文化,還是互相成就呢?我在秋高氣爽的晴空下和鳥語花香的霧氣裏,兩次去“黃山深處覓仙蹤” 。
N多年前的黃山,還不像今天的人這麽多。去過中國無數大山的我,雖然覺得秋天的黃山很美,但並沒被震撼。之所以對黃山印象深刻,是因為在黃山照的照片被照相館的人放大並陳列在照相館的櫥窗達半年之久。而那個照相館,是在鬧市區,以至於我和朋友們一出去逛街,就會看到黃山的風貌和自己的身影。
也許想追憶逝去的青春年華,也許想重溫黃山的山嶽風光,我在油菜花鋪滿田野的春日對能再次拜訪黃山感到慶幸。可是,纜車終點的公共廁所,卻讓我的慶幸變成了不幸。那是我去過的最最惡心的廁所,我都不好意思用語言來描述它有多惡心。導遊說,因為人多。人多是借口嗎?連最基本的軟服務都做不到,黃山有什麽資格稱“天下第一奇山”呢?有的時候覺得真可笑,什麽“桂林山水甲天下”,“蘇州園林甲天下”,“天下第一奇山”、“蛾眉天下秀”,“天下”在中國人的腦海裏是多大呢?這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讚美是在告訴世人自己視野的狹窄和見識的淺薄嗎?
黃山
黃山
黃山
帶著抱怨,我們一行人開始攀爬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得名的黃山。不知幸還是不幸,在山腳下還是朗朗晴空,可是到了半山腰,就看見薄霧漸漸升起,慢慢掩住聳立的萬峰和奇狀的鬆樹。清風吹過,霧靄隨風飄動,把我們籠罩在雲霧裏,我們像是走入了仙境。青山綠樹和奇鬆怪石在如輕紗般的薄霧後若隱若現,那朦朦朧朧、羞羞答答的“麵容”似徐徐展開的水墨畫卷,讓我們把惡心的廁所拋到腦後,專心致誌地欣賞起李白筆下“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笝金芙蓉”的勝景。
我不知道袁枚所說的"天下名景集黃山"對不對,我也不知道徐霞客所言的“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中不中肯,我隻知道,披著薄紗的黃山就像天堂中的聖山,有著少女半推半就的嬌羞。漫天的潔白雲紗,像少女的透明裙裝,輕飄飄地隨風擺動,時而上升,時而下墜,時而回旋,時而舒展,撲朔迷離,我的心思隨著雲紗飄動,不知不覺已沉迷。
黃山
黃山
黃山
在雲遮霧障中,黃山既壯美又秀美的山峰也帶著仙氣兒,似充滿柔情的鐵漢。這些“鐵漢”在地球造山運動、地殼抬升及冰川侵蝕和自然風化下,經過歲月的洗禮,形成了氣勢磅礴、高峰絕壑的峰林。72峰有的如筆,有的如筍,有的如刀,有的如戟。三大主峰中的第一高峰蓮花峰瑰麗峻峭,宛如初綻的蓮花;第二高峰光明頂雄渾開闊,可觀雲海和日出;第三高峰天都峰最為險峻,被讚“任它五嶽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
而其它薈萃的群峰,要麽形如屏障,隔開南北,要麽雄踞險壑,豎立如削,要麽三麵臨穀,懸崖千丈,真是“雄甲宇內,幽秀靈齊”。在千峰競秀、萬壑生煙的黃山,還有著“無峰不石,無石不鬆,無鬆不奇”的說法,這些奇鬆和怪石跟險峰一起,讓黃山在徽州的眾山之中獨樹一幟。
黃山有多少奇鬆,沒人數過,不過,“有名有姓”的卻屈指可數。黃山鬆,既能生長在懸崖峭壁,也能挺立在危岩絕壑,千姿百態,傲然挺拔,無畏風霜;黑虎鬆,高大蒼勁,枝葉稠密,威風凜凜;連理鬆,並蒂而生,似一對親密依偎的情侶;送客鬆,蒼翠遒勁,枝葉向側麵伸展,好像在與客人作揖道別;迎客鬆,黃山的奇鬆之首,冠平如蓋,側枝如兩隻長長的手臂,歡迎天南地北的客人。還有展翅飛翔的鳳凰鬆,歡舞騰躍的麒麟鬆,婉歌輕揚的豎琴鬆,它們與漫山遍野的無名鬆一起,如神來之筆,讓黃山生機勃勃。
黃山
黃山
黃山
就在這些有著好聽名字的山峰和奇鬆之間,羅列著奇巧別致的怪石,有的酷似珍禽,什麽“孔雀戲蓮花”、“金雞叫天門”;有的形如野獸:什麽“猴子觀海”、“鼇魚馱金龜”;有的神似人物,什麽“天女繡花”、“仙人下棋”;有的宛如物件,什麽“夢筆生花”、“仙人曬靴”。這些怪石,或大或小,妙趣橫生。
其實,我對這些名字並不著迷。想起在台灣時一個導遊說,這些有著美好寓意的風景是“三分像,七分靠想象,越想越像”。讓我著迷的是,這些“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山峰,還有奇鬆和怪石在時濃時薄的霧靄中與淙淙的溪水,“飛簾如玉簾”的瀑布和或若藍玉,或如翡翠的湖泊組成的絕美天然畫卷。山水相依的黃山在夢幻般的雲霧裏的確美得像仙子,清雅而飄逸。
黃山
黃山
黃山
這清雅而飄逸的意境讓黃山在明末清初時成為中國山水畫的搖籃。黃山還盛產在南唐時被用來製作徽墨的鬆煙和在清代光緒年間被創製的毛峰茶。這些源於黃山的文化在包羅萬象的徽州文化麵前隻不過是滄海一粟。是涵蓋了哲經史醫、科學藝術等諸多領域的徽州文化讓世界遺產中心主任認為“黃山是最特別的世界遺產”。但今天的人們,都知道黃山的美名,可有多少人曉得整合了中原文化全部精髓的徽州文化呢?在世界雙遺產的名頭下,黃山的耀眼光芒早已掩蓋了曾經光芒四射的徽州文化。秀麗的黃山風景可以愉悅我們的雙眸,但其身後的徽州文化卻可以震動我們的靈魂。對很多人來說是烏托邦一樣存在的徽州文化,什麽時候可以與黃山的美名比翼雙飛呢?
有時間去黃山穀底走一程會有仙境一遊的感覺。真不愧稱為夢幻大峽穀。
有生之年希望能再去黃山。聽旅行社的導遊表姐講,它在不同季節,甚至一天之內都可能會有很大的變化。每次去感受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