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奇石

職業: 外科醫生 業餘愛好: 旅遊, 文學, 京劇, 工作之餘喜歡寫些懷舊散文, 隨筆
正文

英倫歸來——(1) 浮光掠影看倫敦

(2024-05-10 15:32:42) 下一個

英國這個國家,我倒是自小就知道,那是從我小學同學借給我看的《魯賓孫漂流記》、《格列佛遊記》、《福爾摩斯探案》等書中知道這些書的作者都是英國人。上初中讀了曆史後,知道了鴉片戰爭把我們大清帝國打得一敗塗地並且與法國人一起燒了我們圓明園的日不落帝國,就是我小時候就知道的英國。那時候對這老牌帝國主義可真沒以什麽好感。再長大後,看了更多英國作家的作品,對這個國家的社會曆史文化就有了些兒了解,司各特筆下的《羅布-羅依》把蘇格蘭高地的俠盜羅賓漢這一民間傳奇人物的機智勇敢樂天詼諧刻劃得活靈活現。司各特的曆史小說把虛構的人物與曆史上的真實人物因緣際會地讓個人命運與曆史事件交織在一起,跌宕起伏的悲歡離合、令人唏噓的愛恨情仇一起湮沒在不可逆轉的曆史長河中,粼粼的碧水、綻放在荒野的紅花綠草,那獨特粗獷、原始蒼涼而透著空靈神秘的水土養育著淳樸、熱情、勇敢、慓悍的高地人,他們對家園、種族、蓋爾語、祖先的曆史和生活方式摯愛傳承,在天地山野間,吟聽著遠處飄來的悠揚風笛聲,多麽的令人心曠神怡。司各特是我最喜愛的英國曆史小說家,說起來,他本來卻是以詩歌成名,1805年他發表了第一部長篇曆史敘事詩《最末一個行吟詩人之歌》,詩中蘇格蘭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色與古老的民俗風情大受讀者歡迎,此後他連續出版了九部長篇敘事詩,這些詩作使其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詩人。然而在1814年他43歲時卻放棄了他一向擅長的詩歌而轉向長篇曆史小說的創作,從他1814年第一部作品《威弗萊》到1832年他去世為止的18年間他一共出版了27部長篇曆史小說。據說他所以放棄了詩歌創作,一方麵是他覺得小說比詩歌更容易展現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另一個也許是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拜倫那時巳有《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等名篇巨作問世,與聲名如日中天的拜倫相比,司各特自歎不如,他說:“我感到在拜倫更加強有力的天才麵前,我最好還是謹慎地偃旗息鼓------因為他勝過了我”。當他意識到與天才詩人拜倫無法在詩壇一爭高下時,就決然另辟蹊徑,在曆史小說領域開創出了一片新天地,由此也奠定了他在歐洲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由於他的第一部匿名發表的《威弗萊》引起的轟動,剛完成了《傲慢與偏見》的奧斯汀一眼就看出了作者一定是司各特,她在與友人的信中調侃說司各特搶了她的飯碗。她在信中抱怨說:“司各特沒有理由寫小說,這不公平,他作為詩人巳名利雙收,不該來搶別人的飯碗,我不喜歡他,也不喜歡《威弗萊》------假如我能控製自己的話——但恐怕真的控製不住”。同樣出生於蘇格蘭的小說家史蒂文森也擅長曆史小說,我看過他寫的很多作品,特別是《黑箭》。那個時期,我一發不可收拾的讀了手頭能弄到的英國文學作品,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奧斯汀的《愛瑪》、倫勃朗三姐妹的小說------不過我還是最喜歡狄更斯的作品,凡是我國巳出版的他的作品我基本都看了個遍。他筆下的倫敦,充斥著混亂的集市,肮髒而狹窄的小街小巷,濃重的霧霾,生活在底層的人們走投無路,還有那龐大的陰暗的地下犯罪網絡,《霧都孤兒》將我帶到了舊時的倫敦。諸如這些文學作品所描寫的當年的英國,這老大的帝國,當前世界上不多的還保有君主的國家,不知如今變得怎麽樣了?我自童年時代就一直夢想去探索的這古老而神秘的地方,總算於上月的一次英倫之旅遂了我年輕時的願望,我的這次旅途從倫敦開始。

       倫敦是一座古老而充滿著現代活力的城市,在它身上蘊藏著無窮的曆史記憶與人文遣產,其獨特的風景中融合了當代與傳統,閃爍著色彩斑爛的霓虹燈與數百年來經過人們的踐踏變得光滑無比的石板路、穿行在大街上的紅色雙層巴士、中古時期建築的尖頂與當今高聳入雲的摩天高樓交織成這既古老又現代的一幅城市畫卷。路邊行道樹鬱鬱蔥蔥在輕輕的春風中搖曳,為城市增添了一抹綠意,熙熙攘攘的人群、大街上車水馬龍,街頭巷尾各色商店與小吃攤點前人們或是在品著咖啡,或是享受著特色的英式下午茶。

      英國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城市,倫敦無疑是最大的,這座位於大不列顛島南端、英格蘭平原上橫垮在泰晤士河畔的世界大都會、一座受人囑目的融合了世界文化的既現代又古老的城市,與紐約相比,多了些皇室的奢華,與巴黎相比,似乎又少了些浪漫情調。其人文曆史的多元化是世界大城市中少見的。

      來到倫敦,映入眼簾的無疑是那高聳入雲的大本鍾,大本鍾可以說是倫敦的象征,這座哥特式的建築建成於1858年,鍾樓高95米,塔樓裏有一巨大的銅鍾,重達13-5噸,鍾擺重610斤,鍾麵直徑7米,時針長2-75米,分針長4-27米,自1858年建成以來,一直是英國最大的鍾樓。大本鍾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鍾之一,且至今還一直沿用傳統的人工發條啟動,鍾聲每15分鍾敲響一次,那充滿了厚重、悠長肅穆似乎來自蒼穹的鍾聲經久不息回蕩在倫敦的上空。仰望著這巍峨高聳的鍾樓,它那雄偉壯觀的英國古老而莊嚴的建築風格,不由人心生欽佩與敬畏!

       初來倫敦的人容易把倫敦塔橋與倫敦橋搞混了,倫敦市內的泰晤士河上共有十五條橋,最有名的就數這塔橋了。19世紀下半葉的時候,由於倫敦經濟的高速發展,倫敦東部的泰晤士河上急須有一座橋,以滿足商業與居住在東部市民出行到對岸的需求,於是在1870年特別成立了一個委員會,並開展新橋的設計競賽活動,設計要求橋身必須有一定的高度,能讓河上航行的船隻順利通過橋洞。當時共有50多個設計方案提出,最後采用了霍拉斯瓊斯的方案,他設計的橋身長約244公尺,橋身上建有兩座高約65公尺的高塔,兩塔間距離為61公尺,其特別之處就是橋身為可以上下開合的,當大而高的船隻經過時,橋身就向上打開。說起來還有椿無巧不成書的事,那年美國總統克林頓訪問倫敦,當車隊經過塔橋時,橋下剛巧有大船通過,橋身向上開合,生生把總統車隊一分為二,讓負責安全的人員大為緊張,所以有大船通過須橋身向上開合時必須事先申請。站立在橋上的人行道上,俯瞰橋下寬闊的泰晤士河,河水緩緩地流動,不知流了多少個百年,河上的大小般舶川流不息於河麵,泰晤士河也見證了倫敦這座城市的興盛哀榮。

      來到倫敦,教堂是不得不看的一道獨特靚麗的人文景觀。倫敦有眾多著名教堂,位於泰晤士河北岸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也稱西敏寺,它是英國地位最高的教堂之一。始建於960年,1065年建成,其間曾幾經改建擴建。它是哥特式的建築,其外觀恢宏壯麗,正個建築古典莊嚴,拱門上縷刻著十分精美的雕塑,挺拔的立柱,嵯峨的雙塔直指蒼穹,其內部裝璜更是金碧輝煌,精美細致,令人眼花繚亂。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國王室專屬教堂,王室的加冕典禮在此舉行,英國曆朝曆代君主除愛德華五世與那位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愛德華八世外都在這裏加冕登基坐上王位,而且百年後大多也長眠於此。教堂內有大量館藏,國王的加冕用物、勳章等慶典用 品,都收藏於此,還有宮庭收集的曆史、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各方麵的資料,說它是一座文物陳列館也絕非過譽。教堂內另一特色是墓室累累,紀念碑林立,除了王室成員去世後長眠於此外(2022年去世的伊莉莎白二世與他的丈夫菲利普親王一起安葬在溫莎城堡的喬治大教堂,女王的父母和妹妹瑪格麗特公主也長眠於此),英國的不少名人身後也有幸進入這裏,他們或是被埋於此,或在此樹立紀念碑,其中有英國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丘吉爾、牛頓、達爾文、布朗寧、霍金、狄更斯-------還有著名的一戰無名戰士之墓碑,還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敏寺西門上雕有王誌明的塑像,他是1998年7月9日英女王宣布20世紀世界十位基督教殉道者中惟一的中國人。

       牛頓是曆史上第一個享受國葬的自然科學家,目睹了牛頓葬禮的伏爾泰為之深為震動,他感慨道:“走進威斯敏斯特人們所瞻仰的不是君王們的陵寢,而是國家為感謝那些為國增光的最偉大人物的紀念碑,這便是英國人民對於才能的尊敬!”看到那些長眠於此的那些為人類作出過貢獻的偉人物的墳墓與紀念碑,我不禁想起在嶽南所著《南渡北歸》中那些我國曾經的精英們所蒙受的不白之冤或是遭到慘死,這是民族的悲哀,不由令人唏噓!

       仰望著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除了它巍峨壯麗的建築,還引發來這兒的人們對千古風流人物的無限崇敬及思古之幽情。

         白金漢宮,也是去倫敦旅遊的人必到之處,白金漢宮為世界五大名宮之一(其他四宮分別為我國的故宮、法 國的凡爾賽宮、俄國的克裏姆林宮、美國的白宮),它是一座四層正方建築,正門有王室徽章,宮前廣場有許多雕像,勝利女神像站立在高高的大理石台上,金光閃閃。宮殿建築麵積為77000平方米,內有775個房間,其內部裝飾豪華,還有一個占地39英畝、花團錦簇的大花園。此外,還有英國最古老的直升機機坪。白金漢宮最早稱白金漢屋,它是喬治-維利爾斯於1703年所蓋,這位喬治可是個名人,在大仲馬所著的《三劍客》中是個重要的角色,他是英國首相,又是當時法國王後奧地利安娜公主的情夫,《三劍客》又譯作《三個火槍手》,我童年時看過,不過當時書名叫《俠隠記》,這書不知怎麽竟躲過了文革的浩刼,而今還好好地躺在故鄉書房的書櫥內。就在蓋房子那年,他被授與白金漢公爵,所以就將此屋起名為白金漢屋。這屋一建就是三年,到1761年,當時的國王喬治三世來白金漢屋作客,一眼就相中了這套宅子,就從公爵兒子愛德華手中化9萬英鎊買下,也不知這敗家子怎麽想的,如今這可值10億英鎊,也是世界上最貴的私宅了,若是白金漢公爵地下有知,準得把他那不肖兒罵個狗血噴頭。白金漢宮開始是喬治國王買給他妻子夏洛特王後作為寢宮,喬治三世一生節儉,18世紀有位英國作家評價他“一條羊腿與妻子就是他生活主要樂趣”,他去除了原來豪華的大門與屋頂裝飾,而在室內牆上掛上王家收藏的各種畫作。到了他兒子喬治四世,這位新國王崇尚奢華,他聘請著名建築師約翰-納西重行設計並改造,使白金漢宮麵貌一新,而且他酷愛東方文化,如今宮中仍可見富有中國特色的裝飾與陳設。此前英國王室的辦公及居所都在詹姆斯宮,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即位後才遷往白金漢宮,至此,白金漢宮才成為英王室的正式宮殿。維多利亞時代,正是英國工業革命和大英帝國達到顛峰時期,女王功不可沒,如今的白金漢宮中央廣場上依然屹立著她的雕象,雕象上的天使寄托著王室希望能繼續創造維多利亞時代光輝的願望。

       2022年9月8日去世的伊莉莎白二世於25歲時登上王位,此前她與丈夫菲利普親王於1947年結婚,婚前親王隻是希臘格呂克斯堡王室中的一位無臣民有名無實的王子,幾經輾轉,靠了他舅舅蒙巴頓元帥的提攜,才成為一名海軍軍官,憑著年輕英俊瀟灑,才被伊莉莎白一眼相中,於是成了親王。在不明正相的人們眼中,他們是神仙眷侶,再加上王室的頭銜,更是對他們的婚姻充滿了溢美之詞。可實際上,親王卻是個花花公子,在伊莉莎白懷上查爾斯後他就出軌了,而且他連兔子不吃窩邊草也不顧,他的出軌對象居然是女王的堂妹亞曆山德拉公主,令人大跌眼鏡的她還是他的外甥女。當年維多利亞女王將她的9個兒女分別與歐洲各大王室聯姻,這才導致了說不清道不明的親戚關係,兩人保持了20年的情人關係。菲利普親王有名有姓的情人就有30多個,至於露水姻縁更是數不勝數。在他眾多的情人中,他最鍾情的是一位名叫彭妮的金發美女,她比他小了23歲,兩人的忘年情人關係持續了五十年,甚至在彭妮婚後也還一直保持著,後彭妮與丈夫離婚。為了王室的體麵,伊莉莎白女王一直容忍了丈夫的不忠。2021年4月9日,親王去世,在其生命的最後幾年,他與女王是在溫莎城堡一起度過的,兩人74年的婚姻最終隨著親王的離世終於劃上了句號。

       白金漢宮每年7~9月向遊人開放,但王宮衛隊的換崗儀式卻是一道靚麗的風景,每天換崗前,宮前的廣場上就擠滿了來一睹換崗風采的世界各地遊人。我去的那天,是11點開始,其時白金漢宮的上空一架飛機低低的在空中盤旋。一隊頭戴黑皮帽、身穿紅絨布上裝和黑色長褲的王家衛隊士兵在騎兵與一隊鼓樂隊的引領下步伐嚴整進入廣場,等到換崗衛隊做完各式操練後交接雙方軍官相互敬禮,士兵舉槍示禮,然後下班的衛隊離開。王家衛隊最令人注目的是那頂高高的黑皮帽,高約40公分,重約2-5公斤,皮帽起源於滑鐵盧戰役,當時法軍士兵就是戴著這樣的皮帽,目的是讓士兵顯得更高更有威懾力。英軍打敗法軍後,也開始戴這樣的帽子以彰顯比拿破侖的軍隊更具有作戰實力。開始帽子用野生黑熊皮製成,後遭動物保護組織的不斷抗議,遂於2011年開始改用人造皮革代替。幾年前我去雅典旅遊,在憲法廣場無名戰士紀念碑前看到穿著民族服裝、走著略帶誇張而有些滑稽步伐的衛士換崗儀式,比起白金漢宮前壯嚴的換崗儀式來就遜色多了。

      當代的英國王室雖為虛設,但卻是國民團結的重要紐帶,所有英國國民都接受效忠國王的教育,王權成為他們民族情感的寄托,正因如此,白金漢宮在英國民眾心目中仍有重要的地位。愛好傳統的王室還遵遁著古老的習俗,當王室成員中有新的生命誕生,就會在宮門外麵出一正式公示,說明是男孩還是女孩,以及新生命的體重;伊莉莎白二世女王去世,白金漢宮大門上也發布了告示,民眾聚集在大門外吊唁。另外,國王如果在宮內,就有王家的旗幟飄颺在上空,若是國王外出,白金漢宮的上空就飄颺英國國旗。

      倫敦這座舉世聞名的大都會,是個充滿了曆史和文化藝術的多元化城市,眾多的曆史遣蹤,高聳入雲的尖尖塔頂,與現代的摩天大樓交相輝映在藍天下,還有那隨處可見雖然年代不太久遠的紅色電話亭、紅色郵筒無不顯現出曆史的厚重與現代的時尚。無論是通衢大道上的雕像,還是入口處並不起眼的隱蔽小巷,都曾經記載著轟轟烈烈的曆史事件或是名人的故事。這不,一不小心就來到了市中心深處多蒂街49號,這裏曾住過維多利亞時代最著名的作家狄更斯,他於1837年與妻子凱瑟琳結婚後的第二年就搬來這裏,如今這裏巳是紀念他的博物館。這是一棟典型的喬治亞式聯排別墅,博物館內展出了當年他們一家的生活場景,廚房是凱瑟琳的地盤,她是一個出色的廚師和管家,曾於1851年出版一本食譜集《晚餐吃什麽》。館內收藏了他們大量個人物品,肖像、原始手稿,一個由倫敦鍾表匠約翰-貝內特製作的鍾仍然在運轉,今人感到似乎時光又穿越回到了當年。樓上臥室內有這對夫妻年輕時的肖象,客廳書房內有一張當年狄更斯閱讀用的閱覽桌,這桌子還是狄更斯親自設計並且還於1867年隨他去過美國。一張著名而古老的寫字台上 ,狄更斯曾伏案在此桌上寫了他後來的許多作品《大期望》、《兩個城市的故事》和未完成的作品《埃德溫-德羅德的奧秘》。

       狄更斯與凱瑟琳生有10個子女,然而他倆卻在1858年離婚。說起來狄更斯確實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在他筆下充滿了對底層人物的同情,不過他在生活中也是一個渣男。他對第二個小姨子、17歲的瑪莉情有獨鍾,瑪莉在一天與狄更斯夫婦看完電影回家後突然因心髒病去世;凱瑟琳的三妹喬吉娜則為他奉獻青春,照顧了他 整整27年,終身未嫁。1857年狄更斯為年輕的女演員愛倫買了一個手鐲作為禮物,但陰差陽錯,鐲子卻被送到了妻子凱瑟琳手中,這就成了兩人離婚的導火索,如今博物館內仍保存當年狄更斯向凱瑟琳求婚時的戒子和1858年兩人決定分居的契約草案。狄更斯一直與愛倫保持著關係,但直到愛倫死後幾十年他倆的關係才被公諸於世。狄更斯在他的遣囑中留給她一筆遣產,可她卻未能被邀請去參加他的葬禮。

       狄更斯生活和創作時間正是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前期,他以寫實手法揭露上層資產階級的虛偽貪婪凶殘,深切同情下層社會特別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的悲慘境遇,他用15部小說道出了人的心聲與夢想,他為弱勢群體代言,追求正義。“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信任的時期,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麵前應有盡有,人們麵前一無所有;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這是他寫在《雙城記》中的一段名言,很難想象這麽一位寫出那麽多同情窮苦人悲慘命運的人居然多次想以精神病為由將與他結婚20年且生育了10個子女的妻子送往瘋人院,幸虧善良的醫生沒有泯滅良知,才沒有讓她關進瘋人院。

      走出博物館,我似乎看到了當年沿著泰唔士河岸那些肮髒陰暗狹窄街道上的貧民窟,那可憐的奧列佛爾,那個賊窩裏的一群小扒手,老賊法金,殘暴的比爾,還有那也是非常讓人同情的女賊南希。

       倫敦貝克街,這條很早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時常會浮現在腦海中似曾相識的神秘街道,它曾是柯南道爾筆下大偵探福爾摩斯的寓所,也曾是發生過許多離奇神秘事件的地方。貝克街位於倫敦市中心,是著名的曆史街道,其名來自一位名叫約翰-貝克的商人,他在17世紀初期購買了這條街道並將其建設成了商業區,貝克街從此得名也成了倫敦繁華的商業街。柯南道爾把他作品中的偵探福爾摩斯與他的好友華生醫士安排住在此街的221號,由於作品影響之大,當時的倫敦人就算明知這是作者虛構的人物,也寧可相信這位長臉鷹勾鼻、身穿燕尾服、叼著曲尺狀煙鬥的紳士真的就在這兒偵破那些離奇又情節曲折的案子,英國王室曾將爵士爵位授於這位小說中的人物夏洛克-福爾摩斯。人們對他的喜愛甚至到了近乎癡迷之程度,當柯南道爾在《最後一案》中按排福爾摩斯與他的對手莫裏亞蒂教授摔下瀑布同歸於盡,憤怒的人們不願接受這樣的安排,成千上萬的倫敦市民抬著棺材浩浩蕩蕩聚集到貝克街221號門前一遍又一遍高呼“福爾摩斯複活,複活!”於是柯南道爾不得不讓福爾摩斯在《空屋案》中起死回生。

      夕陽西下,落 日的餘輝照耀在那些古老宮殿圓頂上,尖尖的塔樓,悠揚渾厚的鍾聲在空中飄蕩。漫步在倫敦的大街小巷,穿過熱鬧的市集,欣賞著街道兩旁哥特式、喬治亞式、拜占庭式-------的各種古老建築,形形色色的紀念碑,雕像,仿佛置身於一場文化的盛筵。到倫敦,看看這邊的天空,那邊的雲朵,那微微拂在臉上輕柔的霧濕,感受這座聞名於世的大都會多元文化的點點滴滴。每一個來倫敦的旅遊者,對這座現代化的古老城市定會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英國作家毛姆曾這樣說起倫敦:“我願將我的心

 遺落在倫敦,就象一隻鴿子,在黃昏時分飛過泰唔士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