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古今中外,橋似乎總與男女的愛情結下了不解之緣。自天上的鵲橋,遠古的藍橋,西湖的斷橋,梁祝的草橋,還有因了那首沈園而賺得年輕人眼淚的那座春波橋(此橋除與陸遊有關外,也有說因賀知章“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而名之,但我還是寧願它與陸遊唐琬有關),甚至豐都的奈何橋(據說亦有奈何橋上等三年約定的愛情傳說)。各地關於橋的愛情故事則比比皆是,前幾年去浙江慶原看廊橋,其中亦有不少與橋有關的愛情故事流傳至今。國外關於橋的愛情故事很多,我去過國外的橋並不多,留下印象的也就那麽幾座,佛羅倫薩的舊橋,據說與但丁和一個名叫門特麗思的姑娘有關,雖說以悲劇告終。英國泰睛晤士河上那座滑鐵盧大橋,它建於1817年,通車時正值英國在滑鐵盧戰役中大勝拿破侖兩周年,遂得此名。此橋因電影 “魂斷藍橋”讓它名聞暇邇;威尼斯那座歎息橋令人真的歎息不置。還有“廊橋遺夢”中那座麥迪遜橋演繹了羅伯特與弗朗西斯卡的纏綿緋惻的愛情故事。有關橋的愛情詩詞則俯拾皆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夜夜愁君遼海外,年年棄妾渭橋西”,“那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橋頭”------現代詩人徐誌摩那首“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為世人所喜愛經久不衰。“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我很懷疑是卞之琳為懷念九如巷裏張家那位多才多藝的張四小姐所寫,雖然相隔了那麽多年。這些橋及與橋有關的故事傳說、詩詞,雖然曆史久遠卻仍流傳甚廣,當然其中不少隻是寄托了人們對愛情的美好願望與憧憬,不過人們寧願相信他們確實存在過。下麵我想講一個也是有關橋的愛情故事,不過這橋並不出名,男女主角更是名不見經傳的人物,然而這並非僅僅是故事,因為它確實存在過。
我的故鄉是江南水鄉那種常見的普通小鎮,水鄉當然離不開水,於是也有了架在橋上大大小小的橋,我說的這橋在故鄉的橋中實在也排不上號,它不過是架在小河上的一座小石橋而巳。童年時我還多次從橋上走過,那是一座有一個圓拱的小石橋,橋的兩端是青石鋪的石級,橋的兩邊河岸上種滿了柳樹和桃樹,每到春暖花開之際,桃紅柳綠很是好看,春天出外踏青的人們喜歡站在這小小的橋上眺望河兩岸美麗的景色,還有小河盡頭的那個小山頭,這其中就有他倆的身影。牽絲攀籐的算起來,他們兩家應該都是我家的親戚,所以他們兩家自然也算是老親了。這男孩子自小聰明伶俐,長大後更是玉樹臨風,一表人才;女的也是玉容嫵媚,花貌幽妍。兩家因是親戚,所以從小就相與過往,兩人從上小學開始,就同來同去,因兩人上學都要走過那座小石橋,所以每天都是一起走過橋,每逢下雨下雪或刮風天氣,男孩子更是似大哥哥一般攙扶著女孩子過橋,年複一年。小學畢業後,兩人又同時去城裏中學繼續學業。初中畢業後,由於當年我故鄉尚未開設高中,女孩子就沒有再繼續讀書;男孩子因從小得其父作畫的家傳,也喜歡畫畫,初中畢業後就去上海讀了美術專科學校。每到放假回來 ,兩人總是耳鬢廝磨待在一起,女孩子還跟著男孩子學畫。他倆對時常相攜走過的那座小石橋情有獨鍾,常在橋畔留連往返,並且畫了不少橋邊的風景,還有橋上兩人的倩影。兩人陶醉在大自然的旑旎風光中,若是一直能這樣下去,一對青年人肯定會在這寧靜的故鄉結婚生子,過著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可惜兩人的美好願望不久就被蘆溝橋上的炮聲打破了,男的與當年那一代的熱血青年一樣,不久就中斷了他的學業,投筆從戎參加到抗日隊伍中,臨出發前,他穿了一身筆挺的軍裝來與心愛的人告 別,兩人相約等到抗戰勝利就結婚成家。送別那天,兩人站在橋上,望著橋下灩灩碧波中的倒影,雖然有些傷感,但好男兒誌在四方,隻能暫時把兒女情長暫時擱在一邊。他叫她站在橋上,為她畫了一幅畫,畫上的她,還有遠遠的小山,岸邊的柳樹,桃樹,橋下的涓涓流水,畫好後,還題上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當時誰也沒料到這幅畫竟是他留給她的最後的紀念了,因為此後他再也不能為她作畫了,當然此時兩人無論如何不會想到這就是他倆的永別。
南京失守後不久,我 的故鄉也淪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在那兵荒馬亂的年月,她的父母怕當兵的他不知何年何月方能回來,何況雙方家長沒有訂下婚約,所以就托她的姑母作媒,她聽說了後,說什麽也不肯,並表示除了他什麽人也不嫁,當即還把頭發剪去,要去當姑子,父母見她這樣,從安全角度考慮也就同意她暫時去當尼姑。好在我有個孀居的堂姑姑,因無兒無女,丈夫過世後看破紅塵,就用夫家留下的財產建了一座家庵,每天在庵內吃齋念佛。一聽說這遠房侄女要出家,就勸她說在她庵裏與她作個伴是可以的,但還是不要落發出家了。經勸說無效,最後還是拗不過她,隻得為她削了頭發,每天與青燈古佛相伴。其間也曾接到過他的來信,隻知他戎馬倥傯,還寄了一張他身穿少校軍服的照片,照片的背景還有鐵絲網,估計拍攝於戰場上,看上去很是威武,英氣逼人,但此後就再沒有接到他的來信了。抗戰接近勝利了,他輾轉托人捎回來一封信,信中充滿了樂觀情緒,說戰爭快結束,勝利在望,兩個有情人終於要成眷屬了。她也聽從了姑姑的勸導,開始把頭發留起來。自從他當兵去後,每當月白風清的晚上,她總會久久佇立於橋頭,就像當年兩人一起依偎在橋上望著橋下水中的月亮,懷念著遠方的他。
日本投降了,故鄉也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她更是一改往常的愁苦,等待著心愛的人早點兒回來。然而人生真的不如意事常八九,能與人說 隻二三。有一天,她與他中學的一位女同學突然來到她家,這位不速之客帶來了一個噩耗,她這麽多年朝思暮想的人兒居然就在勝利即將到來之際不幸陣亡了。這位同學告訴她,戰爭開始後,她也參軍當了一名看護,就在不久以前,她所在的戰地醫院有一天送來了一個年輕的軍官,當時隻見他頭上血沫模糊,巳經陷入深度昏迷,因傷勢沉重,所以醫院安排她當特別看護。幾天下來,病情毫無好轉,但有時在他的囈語中可以聽到他在呼喚著一個人的名字,經過她仔細辨別,原來他呼叫的竟然是她的同學的名字,她又仔仔細細觀察傷者的麵容,確信他就是那位中學裏的同學,她也知道他們倆是青梅竹馬的一對情侶。雖然有她的悉心照料,可惜死神還是奪去了他年輕的生命,而且是在勝利即將到來的前夜。在整理他遺物時,在他軍裝的上衣口袋裏發現一封沒有寄出的信,這信應該是很久以前在一次激烈的鏖戰前寫的,一看就是寫給遠方愛人的,大意是由於戰爭殘酷,不知是否能等到勝利的那天,一旦他在戰鬥中犧牲,請她別難過,要安排好自己的未來,若忘不了他,可以常去兩人曾經並肩走過多年的那條小石橋上,那麽他就會看到她了。不過他還是對能等到勝利的一天充滿了希望與信心。信中還有一紙遺囑,若是他等不到勝利的那天,希望能為他在故鄉的小石橋旁為他建一座墳,那麽他就可以看到橋上的她了。那位女同學又告訴她,因為戰爭中犧牲的人很多,一般都是就地掩埋了,她除了帶來信與遺書外,還帶來了他的那件軍裝,那上麵還有他的血跡。
這晴天霹靂一下把她打悶了,一連三天,她不吃不喝,也不說話。就在三天後的深夜,她從那座小石橋上縱身一跳,因為是深夜,也無人發現,第二天家人發現她留下的遺書,方著急的趕往石橋,卻隻能打撈上了她的遺體。按照她的遺願,家人把她安葬在橋堍,與她愛人的衣冠塚隔河相望,遺書中又交待把他的那張照片以及兩人分別時他畫的那幅題著“兩情若是久長時,豈在朝朝暮暮”的畫讓她一起帶去。
這段淒涼的往事我是聽上輩的人說的,故事發生時我還隻有二、三歲吧,待我長大些後,常走過那座小小的石橋,於是也聽說了這陳年往事。幾十年的歲月沒有磨掉我當年的記憶,如今還記得那條小石橋的模樣,那青石的橋麵與一級級台階由於走的人多了,光滑得如同鏡麵,橋兩岸還有兩個墳堆。待到我長大稍稍懂事的時候,巳經解放了。土改時他家被劃為地主,而他又是國民黨反動軍官,於是理所當然地把他的墳墓刨了;她的墳墓,也在文革中作為封建的殘渣餘孽被夷為平地。至於他倆那段未了的姻緣,因為曆次的政治運動使家族中人也噤若寒蟬了。最後就隻剩下了那座小石橋,似乎在向人們默默地訴說著當年橋上曾經發生的悲歡離合的往事。不過前幾年故鄉為開發旅遊,原來的那條小河連同周圍的一大片土地挖了一個很大的人工湖,湖邊也種上了桃樹與楊柳,每當春天來臨,遊人紛至遝來,看著那桃紅柳綠賞心悅目的一派好景致,有誰會知道七十多年前發生的那個故事呢!
有一年,我與幾位喜歡舞文弄墨的朋友在一起聊天,我說起了這個童年時得知的故事,有位朋友希望我把它寫下來,不過他說故事的結局不好,建議我把它改寫成一個大團圓的結局。我想了想說,古今中外有關橋的愛情故事好多結局都不是美滿的,我還是尊重事實吧,他們是小人物,巳經沒能留下他們的姓名在曆史的長河中。古人曾說,“人世幾回傷往事 ,山形依舊枕寒流”,隻可惜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又道是“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就讓他們留在我們家人永遠的記憶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