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上上下下和所有的親戚都叫她杏妹,家裏的四個小孩叫她奶媽,雖然她從未給他們中間的任何一個喂過奶。杏妹是小二婆婆的陪嫁丫頭,在我的印象中,杏妹長得人高馬大,黑黑的臉,眼睛小小的,一點也不好看,說起話來也是高聲硬氣,我們見了她都有些怕。不過杏妹人雖長得粗氣,卻做得一手好刺繡,她繡的花卉和飛禽走獸栩栩如生,遠近都聞名。與杏妹相反,小二婆婆長得很嬌小,臉很白,兩頰經常帶些紅暈,象擦了胭脂,很是好看,原來她在生過第四個小孩後患了產後癆,經常上火。小二婆婆是填房,與小二公公差了二十多歲年紀,當初她父母貪圖小二公公家有錢,隻想把女兒嫁個好人家,因為家境不好,妝奩不多,陪嫁丫頭也隻有杏妹一人,所以她嫁過來時親戚朋友連家中的傭人都有些瞧不起她。聽說她嫁過來後一直抑鬱不歡,她與杏妹雖是主仆卻情同姐妹,所以一直未把杏妹嫁出去;杏妹也不願和她分開,雖說她隻是個陪嫁丫頭,但家裏的大小事都由她說了算,小二婆婆反而不管事。小二婆婆拖了幾年,在解放前夕去世,她去世時,四個孩子最大的才八歲,杏妹悉心照料這四個孩子和小二婆婆在世時一樣。小二公公那時已五十多歲了,也沒有再續娶,親戚中的女人們對此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小二婆婆臨終時向杏妹托孤;另有一種說法是杏妹想吞沒小二公公的家產,不許小二公公再娶。不管哪種說法,反正小二公公沒有再續弦是事實。
小二公公是我祖父堂弟的堂弟,他是小房,為了有別於另外一個二公公,所以上上下下都叫他小二公公,他也確實長得小頭小腦,人倒很和氣,也很喜歡小孩,四個子女見他一點也不怕。我小時候印象中的他通常戴著一隻西瓜皮帽,穿著長衫馬褂。他年輕時學過中醫,因為鎮上沒有醫生,所以請他看病的人也不少。他也出診,出診時坐一頂兩人抬的轎子,那轎子很小,蒙著黑布轎簾,平時歇在堂屋裏。我和他家的孩子年歲相仿,經常在一起玩捉迷藏的遊戲,有一次我藏在轎子裏,不知怎麽睡著了,家裏人找來找去找不到,後來還是小二公公想起來會不會藏在他轎子裏,倒真給他說準了。小二公公還很詼諧,他會彈古琴,還一定要教我,送了我一張琴,據他說是用雷擊後的梧桐做的,是琴中的上品。可惜我對音樂毫無天賦,對那象天書似的琴譜亦如墜雲裏霧中,學來學去才隻知道古琴有七弦十三徽,不過也總算還學會了一曲“大仙翁操”(初學時的練習曲),那“仙翁得道,得道仙翁,仙翁仙翁得道”的單調節奏勝似催眠曲,我彈著彈著就會打起瞌睡來。小二公公為教我彈琴還給我講了個笑話,說是從前有一個人彈古琴彈得很好,但一直因為未找到知音引為遺憾,有天晚上,他在花園裏彈起了一曲懷念故人的頗為傷感的曲調,此時從圍牆外隱隱傳來哭泣聲,他循聲尋去,看見一個老婆婆在哭,感到大為驚奇,這老太居然是他的知音。他就問她是否因聽了琴聲而哭,老婆婆點點頭,他頗為感動,接著又問:“你聽懂我彈的什麽嗎?”老太止住了哭聲回答道:“聽了先生彈的聲音,讓我想起我死去的丈夫來了,”他趕緊追問為什麽?老太說:“先生你彈出來的聲音和我那丈夫在世時彈棉花的聲音一樣,不由得讓我傷心落淚。”老先生一聽大為掃興,拂袖而去。小二公公一邊說,一邊手舞足蹈,讓我們大笑不止。這古琴最終我沒有學會,文革時為怕招來麻煩,我母親一定要我把琴劈開生煤爐,要是留到現在就值錢了。
解放後鬥爭地主,小二公公因為平日給人看看病,為人又和氣,農會的人倒沒怎麽難為他,象征性的鬥爭了他一次,不過此後看病不許他坐轎子了。小二公公去世時我已經開始學醫了,為了表示對我的期望和關心,他還送我一個銀的癟膨(中醫用來向咽喉噴藥粉的器具),這東西我從未用過,現在把它當作古董收藏著。
解放後小二公公家境大不如前,他於六二年去世後,家中沒有進賬,更是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杏妹起早摸黑給人做些針線貼補家用,與四個孩子勉強度日。杏妹娘家是貧農,他兄弟再三勸說她回家,她都不肯。六四年搞四清運動,工作隊不知聽了什麽人反映,一定說她是漏劃地主,這可把她氣壞了,老太趕到工作隊隊部,與四清幹部大吵大鬧,圍了好多人觀看。據說後來驚動到縣裏社教工作團,才沒有把她劃為地主。小二公公去世時,四個孩子都還在求學,杏妹省吃儉用,讓他們一個個成家立業;這時小二公公親戚中以前講杏妹看想小二公公家產的人反過來翹起大拇指又誇獎起杏妹來。杏妹活到八十多歲,她撫養大的幾個孩子對她很孝順,四個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大家都勸她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可杏妹哪兒也不去,仍住在土改時留下的兩間廂房內,房間內引人注目的就是牆上掛的兩張發黃的照片,一張是小二公公年輕時的,還是瓜皮小帽;另一張是小二婆婆的,小二婆婆那張照片看上去很年輕,也不知杏妹怎麽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中保存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