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們北方人來說,餃子是再熟悉不過的了。隻是小時候,由於經濟條件所限,平時吃頓餃子還是挺不容易的。但到過年時,無論如何一家大小也要一起吃餃子。我們家是年三十下午和大年初一一天都是吃餃子。正月初五還是餃子,所謂“破五”。
我結婚以後,生活條件已大大改善,吃餃子已經是平常事了。平時周末我們常帶兒子回我父母那裏,哥哥一家也常從縣城回來,姐姐家離父母最近。周末一家人聚在一起常包餃子。每逢包餃子,雖說是大家動手, 大多還是母親最忙乎, 我們則一邊給母親打下手,一邊聊天、 說笑。 待麵和餡準備就緒,我們便一齊動手包餃子。餃子煮熟了,一家人坐在一起準備吃餃子。孩子們玩得似乎忘了餓,要幾次三番地叫,才進來洗手吃餃子。母親總是最後一個坐到飯桌前。
逢年過節,我和先生總是帶上兒子回他老家。隻要我們回家,一大家人早早地就忙乎上了。父親忙著燒火,嫂子和姐姐們忙著準備飯菜,母親看著孫輩們跟小羊、小鴨的玩兒就笑得合不攏嘴。兒子最喜歡跟著哥哥、姐姐們登梯子上房,或是蹲在爺爺腳前,跟爺爺一起拉風箱,往灶裏添柴,這些樂趣可是城裏小孩體會不到的。餃子熟了,一人一碗。男人們則不著急吃餃子,他們先得圍著一桌子菜喝酒。先生也陪著老父親和哥哥、姐夫們,雖然他喝酒隻是“意思意思”。大年初一一大早,餃子還沒吃完,拜年的就一撥一撥地來了。他們連屋也不進,隻在院子裏喊幾聲,待屋裏老人答應了,他們就在院子裏磕頭拜年,說幾句吉祥話兒,然後就去下一家了。吃完餃子,我跟著幾個妯娌也要出去轉一轉,到嬸子、大娘家拜個年。
我們全家來美國以後,包餃子的機會就更多了。 離我們所在的實驗大樓不遠有一片荒草地,草地裏有一小片韭菜,不知是誰的父母來探親時開的荒,留下這片韭菜。我們來之後時不時有人招呼一起割韭菜,然後每家分一把,回家包餃子。後來每逢周日,不管有沒有韭菜,我們家幾乎都會包餃子。後來,家裏添了小兒子 。小家夥的到來給我們帶來新的歡樂,也帶來許多繁忙。那段時間我們依然見縫插針地包餃子。 我和先生白天上班,晚上把小家夥哄睡之後一起包餃子。多是我備餡,先生和麵。然後我擀皮,先生包。這時我們好像才有時間靜下來,邊包餃子邊聊聊天,有時也會打開筆記本電腦,上網找個電影看一看。等包完了,常常發現我們的餡和麵的量是不多不少。餃子包好之後,碼放到小鍋拍兒上,放入冰箱冷凍室,次日一早收入塑料食品袋中凍起來,就成了速凍餃子。這速凍餃子就留給小兒子,每次煮上六、七個,就是小家夥的一頓飯。那幾年, 我們邊工作邊帶娃,大兒子常常自己照顧自己,一家人忙並快樂著。
大兒子高中畢業後離開家去上大學,每年隻回來有限的幾次。大兒子放假回家來, 全家就象過年一樣, 一定一起包頓餃子吃。 因為媽媽總想給兒子做最好吃的,而老家話兒說:好吃不過餃子。
初一早上的餃子,三十晚上包好,但是初一一天都吃餃子,好像記憶中不是這樣...
謝謝博主帶來這麽多的童年回憶...
新春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