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123)
2020 (75)
2021 (101)
2022 (144)
2023 (104)
2024 (67)
2025 (6)
| ||
《沉默》 文:梁實秋 誦:陶然
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有一回他來看我,嘴邊綻出微笑,我知道那就是相見禮,我肅客入座,他欣然就席。我有意要考驗他的定力,看他能沉默多久,於是我也打破我的習慣,我也守口如瓶。二人默對,不交一語,壁上的時鍾的答的答的聲音特別響。我忍耐不住,打開一聽香煙遞過去,他便一枝接一枝的抽了起來,巴答巴答之聲可聞。我獻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的翕呷,左右顧盼,意態蕭然。等到茶盡三碗,煙罄半聽,主人並未欠伸,客人興起告辭,自始至終沒有一句話。這位朋友,現在已歸道山,這一回無言造訪,我至今不忘。想不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的那種六朝人的風度,於今之世,尚得見之。 明張鼎思《瑯琊代醉編》有一段記載:“劍器之待製對客多默坐,往往不交一談,至於終日。客意甚倦,或謂去,輒不聽,至留之再三。有問之者,曰:‘人能終日危坐,而不欠伸欹側,蓋百無一二,其能之者必貴人也。’以其言試之,人皆驗。”可見對客默坐之事,過去亦不乏其例。不過所謂“主貴”之說,倒頗耐人尋味,所謂貴,一定要有一副高不可攀的神情,縱然不拒人千裏之外,至少也要令人生莫測高深之感,所以處大居貴之士多半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兩眼望天,麵部無表情,縱然你問他一句話,他也能聽若無聞,不置可否。這樣的人,如何能不貴?因為深沉的外貌,正好掩飾內部的空虛,這樣的人最宜於擺在朝堂之上。孔子家語明明的寫著,孔子“入太祖後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這廟堂右階的金人,不是為市井細民作榜樣的。 謇諤之臣,骨梗在喉,一吐為快,其實他是根本負有諍諫之責,並不是圖一時之快。雞鳴犬吠,各有所司,若有言官而鉗口結舌,寧不有愧於雞犬?至於一般的仁人君子,沒有不憤世憂時的,其中大部分憫默無言,但間或也有“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人,這樣的人可使當世的人為之感喟,為之擊節,他不能全名養壽,他隻能在將來曆史上享受他應得的清譽罷了。在有“不發言的自由”的時候而甘願放棄這一項自由,這也是個人的自由。在如今這個時代,沉默是最後的一項自由。 有道之士,對於塵勞煩惱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賞沉默的境界。這種沉默,不是話到嘴邊再咽下去,是根本沒話可說,所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華示眾,眾皆寂然,惟迦禾破顏微笑,這會心微笑勝似千言萬語。蓮池大師說得好;“世間釅醯醇醴,藏而彌久而彌美者,皆繇封固牢密不泄氣故。古人雲,‘二十年不開口說話,向後佛也奈何你不得。’旨哉言乎!”二十年不開口說話,也許要把口悶臭,但是語言道斷之後,性水澄清,心珠自現,沒有饒舌的必要。基督教Carthnsian教派也是以沉默靜居為修行法門,經常彼此不許說話。“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莊子說:“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現在想找真正懂得沉默的朋友,也不容易了。 |
謝謝你的精彩分享!嗬嗬,知識真是如同海洋啊,沒有最寬廣,隻有更寬廣。
二人默對,不交一語,甚至連眼神的交會也無,你抽你的煙,我喝我的茶,窗外風雨也罷,陽光也罷,那是外麵的事,斯是陋室,與我等何幹。如這等六朝高風清士,試問我等做得到嗎?當然不能,“其能之者必貴人也”,吾輩既不貴,也無此等忍功,若是偶入此境,那還不把人憋死?
不想與人對談卻不得不敬陪末座的事是時有發生的,善呱之人自會化解此種尷尬,從空氣中拉來幾片輕鬆的雲彩,使得客人不致感覺如去到南極冷窟,也不致受那赤道焦陽的炙烤,哈哈複哈哈,幾番哈哈之後,起身告辭,主人得清淨,客人也得清淨。
其實,人在這世上,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做著無聊的事,說著無聊的廢話,打著無聊的主意,做著無聊的夢。主人想靜默不發一語,客人又何嚐不是呢。都熬著、撐著,直到屋外敲鑼報時的“噹”的一聲,這場“心談”才終於落幕了。~)
要真的講究生同衾 死同穴的感天動地的愛情,這叁人誰都沒撈著,都孤零零躺著,白白地瞎操心了。我每念及此,總是笑得沒心沒肺的,我這人特別不上路子,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