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

聽一段文字,
聽一首歌...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抬頭見喜〕老舍/江濤

(2022-08-04 19:41:02) 下一個



《抬頭見喜》 文:老舍  誦:江濤

對於時節,我向來不特別的注意。拿清明說吧,上墳燒紙不必非我去不可,又搭著不常住在家鄉,所以每逢看見柳枝發青便曉得快到了清明,或者是已經過去。對重陽也是這樣,生平沒在九月九登過高,於是重陽和清明一樣的沒有多大作用。

端陽,中秋,新年,三個大節可不能這麽馬虎過去。即使我故意躲著它們,賬條是不會忘記了我的。也奇怪,一個無名之輩,到了三節會有許多人惦記著,不但來信,送賬條,而且要找上門來!

設若故意躲著借款,著急,設計自殺等等,而專講三節的熱鬧有趣那一麵兒,我似乎是最喜愛中秋。“似乎”,因為我實在不敢說準了。幼年時,中秋是個很可喜的節,要不然我怎麽還記得清清楚楚那些“兔兒爺”的樣子呢?有“兔兒爺”玩,這個節必是過得十二分有勁。可是從另一方麵說,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酒入愁腸呀!所以說“似乎”最喜愛中秋。

事真湊巧,這三次“非楊貴妃式”的醉酒我還都記得很清楚。那麽,就說上一說呀。第一次是在北平,我正住在翊教寺一家公寓裏。好友盧嵩庵從柳泉居運來一壇子“竹葉青”,又約來兩位朋友——內中有一位是不會喝的——大家就抄起茶碗來。壇子雖大,架不住茶碗一個勁進攻;月亮還沒上來,壇子已空。幹什麽去呢?打牌玩吧。各拿出銅元百枚,約合大洋七角多,因這是古時候的事了。第一把牌將立起來,不曉得——至今還不曉得——我怎麽上了床。牌必是沒打成,因為我一睜眼已經紅日東升了。

第二次是在天津,和朱蔭棠在同福樓吃飯,各飲綠茵陳二兩。吃完飯,到一家茶肆去品茗。我朝窗坐著,看見了一輪明月,我就吐了。這回決不是酒的作用,毛病是在月亮。

第三次是在倫敦。那裏的秋月是什麽樣子,我說不上來——也許根本沒有月亮其物。中國工人俱樂部裏有多人湊熱鬧,我和沈剛伯也去喝酒。我們倆喝了兩瓶葡萄酒。酒是用葡萄還是葡萄葉兒釀的,不可得而知,反正價錢很便宜;我們倆自古至今總沒作過財主。喝完,各自回寓所。一上公眾汽車,我的腳忽然長了眼睛,專找別人的腳尖去踩。這回可不是月亮的毛病。

對於中秋,大致如此——無論如何也不能說它壞。就此打住。

至若端陽,似乎可有可無。粽子,不愛吃。城隍爺現在也不出巡;即使再出巡,大概也沒有跟隨著走幾裏路的興趣。櫻桃真是好東西,可惜被黑白桑葚給帶累壞了。

新年最熱鬧,也最沒勁,我對它老是冷淡的。自從一記事兒起,家中就似乎很窮。爆竹總是聽別人放,我們自己是靜寂無嘩。記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張《王羲之換鵝》圖。每逢除夕,母親必把它從個神秘的地方找出來,掛在堂屋裏。姑母就給說那個故事;到如今還不十分明白這故事到底有什麽意思,隻覺得“王羲之”三個字倒很響亮好聽。後來入學,讀了《蘭亭序》,我告訴先生,王羲之是在我的家裏。

長大了些,記得有一年的除夕,大概是光緒三十年前的一、二年,母親在院中接神,雪已下了一尺多厚。高香燒起,雪片由漆黑的空中落下,落到火光的圈裏,非常的白,緊接著飛到火苗的附近,舞出些金光,即行消滅;先下來的滅了,上麵又緊跟著下來許多,像一把“太平花”倒放。我還記著這個。我也的確感覺到,那年的神仙一定是真由天上回到世間。

中學的時期是最憂鬱的,四、五個新年中隻記得一個,最淒涼的一個。那是頭一次改用陽曆,舊曆的除夕必須回學校去,不準請假。姑母剛死兩個多月,她和我們同住了三十年的樣子。她有時候很厲害,但大體上說,她很愛我。

哥哥當差,不能回來。家中隻剩母親一人。我在四點多鍾回到家中,母親並沒有把“王羲之”找出來。吃過晚飯,我不能不告訴母親了——我還得回校。她愣了半天,沒說什麽。我慢慢的走出去,她跟著走到街門。摸著袋中的幾個銅子,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時候,才走到學校。

路上必是很熱鬧,可是我並沒看見,我似乎失了感覺。到了學校,學監先生正在學監室門口站著。他先問我:“回來了?”我行了個禮。他點了點頭,笑著叫了我一聲:“你還回去吧。”這一笑,永遠印在我心中。假如我將來死後能入天堂,我必把這一笑帶給上帝去看。

我好像沒走就又到了家,母親正對著一枝紅燭坐著呢。她的淚不輕易落,她又慈善又剛強。見我回來了,她臉上有了笑容,拿出一個細草紙包兒來:“給你買的雜拌兒,剛才一忙,也忘了給你。”母子好像有千言萬語,隻是沒精神說。早早的就睡了。母親也沒精神。

中學畢業以後,新年,除了為還債著急,似乎已和我不發生關係。我在哪裏,除夕便由我照管著哪裏。別人都回家去過年,我老是早早關上門,在床上聽著爆竹響。平日我也好吃個嘴兒,到了新年反倒想不起弄點什麽吃,連酒不喝。在爆竹稍靜了些的時節,我老看見些過去的苦境。可是我既不落淚,也不狂歌,我隻靜靜的躺著。躺著躺著,多咱燭光在壁上幻出一個“抬頭見喜”,那就快睡去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51t 回複 悄悄話 對於年節的諸多食品,自小到大,都沒有什麽喜好不喜好的,多吃一口,也行,少吃,也無所謂。

月餅大體分兩類,廣東月餅和蘇州月餅;廣東的,印象較深的是五仁,能吃到各種果仁,還有豆沙的,太甜,膩口。蘇州的,吃的時候要用另一隻手接著,咬一口就掉幾片酥皮,吃完最後一口,再把手接的碎酥皮一口塞進,吃月餅的工程就告一段落了。

吃粽子,是“降級”吃法,兩隻粽子剝開粽葉,放入碗裏,拿個勺子搗成小塊,吃成糯米飯了。

還有鹽蛋,用個小網兜吊在頸上,晃來晃去很不方便,早早就把網兜扔掉,敲開蛋殼,蛋白太鹹,偷偷扔了,隻吃蛋黃,若是好鹽蛋,蛋黃有厚厚的油,吃來爽口。

過年的菜,有些是一年一度的,製作費工費時,隻在過年才有口福,來訪的客人都是老友了,上了桌,點著名的要等那碗菜。

過早就簡單了,因為早飯後往往要出門,多是年糕或糍粑,年糕是粘米,糍粑是糯米,有一種蘇州的桂花年糕,看起來烏烏的,用油煎一下,香糯甜爽,但這款年糕價貴,不能每天吃。

糍粑太過緊實,切起來費勁,也就應應景,端上一盤,嚐幾口了事,多是用自家磨製的吊漿代替,捏成湯元狀,裹上蛋液,煎一下,蘸糖吃。吊漿是用石磨磨出的,糍粑是用木棒杵出的,所以,碾壓的好過錘打的。太過緊密,就失了彈性。做人也是這個道理。

還有一種甜點,也是蘇州特色,酥糖。撕開紙包,上十米長的糖片條卷在一起,裹上糖粉,拉開來吃,一拉好長,須得咬斷。好吃,但不環保,吃完一包,總要滿嘴滿臉滿手都是黃白糖粉,趕快去清洗。

吃這包酥糖,還有一種儀式感,就像當年紅軍,經萬裏艱辛,到達陝北,雖是損兵折將,也算是有了新家,再徐圖發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