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的“美國蘭州”之旅(六)小婉登場
(2008-07-29 18:36:50)
下一個
這個周末老胡和小婉去參加了內科歡迎新實習醫的聚會,回來後老胡感慨挺多。聚會在一個內科二年級住院醫的家裏舉行,主要是歡迎新來的實習醫,其他的住院醫願意參加也歡迎,可以帶家屬。老胡不是內科的人,以小婉家屬的身份參加。但小婉是新來的,老胡卻在內科輪轉過好幾個月,所以反倒是老胡帶著小婉到處和人打招呼,不停地跟老朋友問好聊天。
房子的主人格林醫生跟老胡一個年級,老胡輪轉內科時他是夜班月(night float),就是每周值五天夜班,周末和白天休息。老胡還記得他當時挺負責的,經常在早晨向內科三個組報告夜裏發生了一些什麽事情。在這座城市裏作住院醫,住到這個地區屬於遠的,上班需要將近半小時。但這一帶環境不錯,是一片新蓋的住宅區,房子也很大,比起接近城裏的房子,又大又新還不貴。他有兩個小孩,不知他們家是怎麽帶孩子的。因為如果夫人不上班,憑一個住院醫的收入買不了這麽大的房子,如果夫人上班,顯然沒辦法帶兩個孩子。
傑西卡現在升為三年級了,她帶老胡的時候剛生完第二個孩子回來,天曉得她在工作時怎麽能那麽精神十足,要知道他的老公也有工作的。當時是老胡的第二輪內科輪轉,一去的時候正趕上老胡感冒,但又不願意請假。但是他們所在的內科C組病人最多,每個實習醫要管九個病人,老胡每天早晨不到五點半進病房,如果不值班晚上八九點回家,睡覺時還要在心裏計劃著第二天一早要幹哪些事情,值班時則連著幹三十小時。終於弄成能睡覺時也睡不著,白天工作時腦子運轉特別慢,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傑西卡施展她引以自豪的“MULTI TASKING”功夫,主治醫坐在那裏查房時,她一邊聽一邊在電腦上開醫囑,一邊呼會診醫生,一邊給社會工作者,超聲心動,放射科打電話,加快病人運轉出院,終於讓內科C組病人量減少,使老胡能夠喘一口氣,度過難關。傑西卡為人也很好,在超級繁忙中也不忘鼓勵實習醫。現在,老胡已經完成了艱難的實習醫期,完成了所需的內科輪轉,和傑西卡沒有上下級關係,而是更接近朋友。在內科,住院醫對於實習醫有相當大的權威,不同的住院醫有不同的風格,有的比較放手,有的比較嚴格,有的比較NICE體貼,有的比較TOUGH難處。另外,住院醫水平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實習醫期間能學到什麽,日子過得快樂與否,除了取決於病房主治醫,跟住院醫也有很大關係。
當初和老胡並肩作戰,同受煎熬的實習醫們如今都晉升為二年級了。有些在作實習醫期間就不太謙虛的人現在更是趾高氣揚,神氣得都快找不找北了。他們跟新來的實習醫說話時,一副過來人加上級領導的架勢。倒是三年級的住院醫,象傑西卡,反倒平易近人一些。依木郎是個印度小夥子,老胡輪轉內科第一個月痛苦萬分的時候,他的日子也很不好過,因為他剛從印度過來沒多久,美國日常生活怎麽過還沒整明白呢,就開始的早五晚九(其它職業正常上班都是早九晚五啊!),還要隔幾天就值一個不能睡覺的夜班。不過,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實習醫一年就熬成住院醫(小媳婦變大媳婦),有一次在醫院走道裏見到依木郎正跟其他住院醫聊天,已經是一副信心十足的模樣,背也挺直了,頭也抬高了,目光也充滿了自信,跟老胡記憶中的小媳婦受氣包模樣大不相同。
老胡緊著給小婉介紹這些二,三年級的住院醫,將來保不齊要給其中哪一位作實習醫呢。醫生這行當,是個跟人打交道的行當。病人是人,家屬是人,護士是人,住院醫是人,實習醫是人,主治醫是人,輔助科室的技術員還是人。所以,認識人,叫得出人名,知道不同人是什麽習慣和脾氣,對工作幫助很大。實習醫們可憐巴巴聚在一起,互相談著自己在病房裏這個不會,那個弄錯,鬧出的各種笑話和尷尬事。小婉按說應該跟這些實習醫紮堆待在一起,但老被老胡揪去跟這個那個住院醫見麵聊天,顯得很特殊,弄得小婉很不自在。當然,不自在歸不自在,這樣做的效果還是比老坐在實習醫一堆好,至少可以多認識一些人,多了解一些信息。
以內科為例,美國住院醫培訓製度的這種魔鬼式訓練還挺奏效的,一年過後,能力和自信心都有大幅度提高,夜裏可以獨立地收病人確定診療計劃,可以指揮搶救病人了。這種能力,在國內往往要到總住院級別(第五年)才能具備。當然,國內的住院醫培訓製度不放手讓第二年住院醫獨立工作是個客觀原因。在國內做住院醫也挺苦的,但工作強度還遠比不上美國的住院醫,而且,國內住院醫吃的苦有很多跟醫療無關,而是宿舍太差(住地下室,合住),值班室太差,去食堂吃飯還要擠著排隊半個小時,丟白大褂,需要自己送標本,等等。總體吃的苦也不少,但比起美國來,業務上的進步慢多了――而且掙的工資還特少,進稍微高級一點的商店都有點抬不起頭,囊中羞澀。關於國內住院醫的工作和生活,這些都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不知現在有沒有顯著的變化。
歡迎小婉。一看就很能幹,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