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醫生的故事(八)
(2008-02-28 20:31:48)
下一個
小侯的考試經驗有一點借鑒意義。小侯看書必須有壓力才能看得進去,所以她就報名六個月以後考。結果呢,白天要上班,有時還需要加班。因為八字還沒一撇,所以暫時還不能告訴老板要考試,老板覺得你總是要朝著小老板方向努力的,那還不得努力幹。到差兩個星期要考試了,做了個網上NBME的測驗題,知道自己的水平也就能比及格多幾分。小侯看到先走一步的幾個朋友都因為考分低而在MATCH時遇到困難,決心要考高一些,所以決定交一些費用把考試時間往後推三個月。最終小侯的第一步考了個接近九十分。
有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在中國做過醫生的朋友按說第二步應該比第一步考得好,但事實是他們第二步經常考得低一些。什麽道理?可能是因為國內學的跟這裏的有些原則不一樣,但以為是一樣的,按照國內學的常識就答,反而錯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考到第二步時人都考疲塌了。你想想,那些美國醫學生也考這些,但他們整天不幹別的,上課學習的和在病房接觸的全是這些醫學內容。那些印度人,有不少都不工作,全職複習考試,甚至還要去上KAPLAN學習班。象小侯這樣,有家有口有工作,還多少得吃一點語言的虧,卻要跟這些人一起評分,多麽的不公平。小侯覺得第一步考得還不滿意(老兆,老陳,老祝和老胡聽了鼻子都快氣歪了――啊,這還不滿意,那我們考那麽幾分,日子還過不過了?),所以對第二步非常重視,花了八個月時間(中間包括CS)。很多人即使一邊上著班四到六個月也就拿下來了。快考試前一周,小侯還找了點別的理由請了一個星期假。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小侯第二步考了九十多分。
小侯原來是做內科的,所以主要報內科,也報了一些家庭醫學,目的是增加得到麵試的機會。由於有實驗室工作的優勢,還報了幾個病理的PROGRAM。最終小侯得了若幹個內科社區醫院的麵試,沒有家庭醫學給麵試。病理隻有自己工作所在大學照顧,給了個麵試。
說到麵試,其實倒是這個病理PROGRAM的麵試最正規,也談得最融洽。麵試之前先給一個詳細的日程,麵試那天要見六個FACULTY,每個人談半小時。而那些內科的麵試,一般見兩三個人,每個人談十五分鍾左右。為什麽內科麵試時間這麽倉促,原因有二,一是內科醫生忙,找幾個人來麵試住院醫候選人怪不容易的,二是每批來麵試的人多,經常有十多個。有些外行人可能會想,麵試半小時,還得見六個人,那得多累呀。其實,病理的麵試比較舒服,因為麵試你的人會跟你談實驗,你就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有話可說。而內科的麵試一般都會問你有沒有美國的臨床經驗,你隻能答沒有,還會問你畢業了多少年,你一答就是十多年,聽到這些回答,PD(PROGRAM DIRECTOR)對你的興趣就降低了。這些問題都是內科的PD關心的,應該說問得很合理,但對於我們這些從中國醫學院畢業了很多年,又在美國做了好幾年實驗室研究工作的人來說,卻有點哪壺不開提哪壺的感覺。還有一點,我們這些中國人都屬於相對比較內秀而不善表達的,我們其實有很多優勢,比如原來有過臨床經驗,又有美國實驗室的經驗。但我們的英語怎麽也比不上那些在美國上醫學院的人,所以隻有從容地慢慢談,我們才有機會展現自己比較出色的一些背景。
小侯自己覺得那些麵試的人對她印象不錯,PD表示願意接受小侯,但希望小侯能在進PROGRAM前把第三步考了。小侯在這個大學幹了好幾年了,地方和人都熟,在候選人條件差不多時,PD自然喜歡要自己大學原來的員工。如果小侯特別想去病理,自己實驗室的老板跟病理科有些人認識,去說幾句好話,那進去的可能性還是挺大的。不過,小侯還是更想做臨床,所以既沒有讓老板幫著去說話,也沒在RANK LIST上把這個唯一麵試過的病理PROGRAM排在前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