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禹發家終南山

(2023-01-30 17:56:12) 下一個

    黃河滾滾東流,遇荊山受阻,往北繞道後南行,衝出大片肥沃的平原。華夏族人在此地耕種,收獲頗豐,被尊稱為“神農”。然而,天下事從來都是禍福相依,河水夾帶大量泥沙,河床不斷抬高。帝堯命大禹的父親鯀,帶領族人,修築長堤高壩。不過,河床抬高太快,結果修壩“九年而不成”,大水衝垮堤壩,造成巨大災難。

    禹從小跟著大夥們一起幹活,聽著大家對水情的議論。有人提到,要是發大水的時候,能把多數水從南邊引走就好了。舜取代堯為帝的時候(是禪讓還是奪權?曆史仍有爭議),將鯀放逐,理由是治水失敗。這時禹決定沿河到處勘探,研究治水之道。禹一直走到海邊,然後攜帶了一些貝殼,裝著鹽巴,再往回走。

注:鹽為人類生活必須品。古時候不斷有“敲梆人”將海鹽裝在大貝殼裏,或背或馱,運往內陸販賣,遇村鎮便敲梆賣鹽,同時也順便賣一些帶來的漂亮小貝殼,交換皮毛糧食等。由此,貝殼漸漸成了古人的貨幣,貨=化+貝。這些人從海邊開始出發時,經常成群結隊,也稱作“幫”。以上僅是本人的推測。

    禹沿河的上遊走了多日,沿路遇到居民宿,經常受到熱情招待。因為大禹身強體壯,一表人才,許多人家都請大禹與其妻女睡覺,以求留下好種。顯然,大禹是個大塊頭,因為人們並不稱堯或舜為大堯或大舜。

注:人類的早期都很注重優生,都有求好種的習俗。例如,直到上世紀,中國的西北部、加拿大北部原住民等,都有招待優良客人與妻女睡覺的風俗。也有不少女子,主動尋求帥哥。大禹的時代屬部落和家族混合的時代,多數人可能認母不認父。一直到兩千年後的漢代,不少人的父子之間沒什麽關係。期間如大思想家老子李耳,知母不知父;孔子之父72歲娶的18歲(虛歲)小老婆,很快生了孔子,史記司馬遷說的是“野合”的種子,有可能是身懷六甲,為求一個家而嫁孔父;劉邦之父甚至遠遠看到其妻子在村外與他人野合,生下劉邦;漢代名將衛青和霍去病,大概都是野合的種子。

    大禹最終到達一座大山,把它叫“終山”,隻覺得腰膝酸軟,難以繼續前行了。同時,也覺得可以在其南部山腳鑿開引流。回部落後,禹向帝舜提出建議,經長老們討論同意,並任命禹全權負責。

    禹率領青壯,紮營在終山的南邊,稱之為“終南山”。在山腳開出一個缺口,一旦黃河水位升高,部分水便可以從此處流出。

    不久汛期到,河水大漲,部分大水果然從終南山邊溢出,而中原未受災。夏族的農作物豐收在望,大禹被族人歌功。

    然而,南邊的山穀實際上零星分布著一些其他族裔的村落,黃河之水使得數個村落受災。災民這才意識到大禹那幫人幹的好事,在水位下降時,前去堵住缺口,並派人把守。

    消息傳到夏族,大禹受命率人去解決爭端。西南方幾個部落聯合起來,向夏族發難,人稱三苗之亂。大禹帥兵征戰,占據上風,占領了一些地盤。農業的豐收,加上勢力擴大,中原部落擴張。

    大禹不光是治黃河之水,包括了整個中原的許多其它河流湖泊,還包括征戰。傳說是新婚不久即出門,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期間,大禹走遍了中原大地,大約進了很多別人家門,播撒了許多種子。(當然,幾千年前的事細節無從知曉,僅在此瞎推。)

    大禹手握兵權,逼舜讓位。(另一說,高齡的舜南巡時病逝,諸侯擁立禹即天子位。)為了統籌抗災和戰爭的需要,大禹增強了國王的權力,建立了集權政府。禹最終又將王位傳給兒子,夏朝被認為從禹開始。中國特色的封建社會從此開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