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不願、不敢上醫院,但偶爾頭痛腦熱、腹痛腹瀉也曾發生。這裏記載一例腹痛DIY,因為關係到“胃經”,而有點意思。
一、腹痛的DIY
某日近中午,忽然小腹左邊痛,大約是大小腸的位置。上大號但排不出任何東西,包括大小便和氣。腹部卻是越發疼痛起來。
首先檢查舌象與脈象,和平常沒有什麽異常。於是略放心,人病而脈不病,一般並沒有什麽危險。然後思索:腸梗阻?闌尾炎?立即上網查閱兩者症狀,這兩者似乎都可以排除,例如闌尾炎的痛處是在右邊。
自我感覺是整個腸道、包括大小腸、完全堵塞不通。於是針刺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厥陰肝經,結果都是毫無針感。當刺足陽明胃經穴位時,針感強烈,同時疼痛減輕。(當時腦袋裏馬上冒出《傷寒論》裏一句著名的話“胃中有燥屎數枚”。書上看到過的解釋是,古人這胃是廣義的,包括了腸道。)
繼續思索:“病在內,或吐或下。”趁疼痛減輕之際,立即開車1.5邁,到Drug Store買了一瓶瀉藥和一盒益生菌膠丸。回家後使勁作嘔,勉強吐了兩口。然後喝下大半瓶瀉藥,靜坐一小會後睡下,半夜起來上大號,腸道通了,疼痛基本消失。
早餐喝小米粥,服了一顆益生菌。中午和晚餐喝菜粥以養胃,身體很快康複。過後檢討,很可能是發病的前一天中午,吃了不該混合的東西,造成腸道瘀堵。
圖一、各種藥店都有賣的輕瀉藥。
二、益生菌的思考
至今並沒有嚴格可靠的資料証明益生菌有好處,拿它主要是用來當安慰劑。由於飲食、地域、個人體質不同,每個人腸道裏的細菌很不相同。人與菌相互影響,人是占主導地位的,有人才有腸道菌,人的飲食、體質、健康狀況、決定著細菌的種類和數量。當然,細菌反過來也會影響宿主的健康。
飲食的影響最大。營養豐富,則菌的數量多、種類少;營養簡單,則細菌種類多,有的細菌會製造出飲食中缺乏的營養,如維生素;肉多則腐生菌多,產生毒菌的可能性大。
哺乳動物中的大腸杆菌與鳥類的沙門氏杆菌,從DNA角度看屬於同一種細菌,區別在於大腸杆菌是愛吃乳糖的,而沙門菌不能發酵乳糖,顯然因為鳥類不喝奶。牛肉原本是相當安全的,正常牛身上的細菌基本上是無害的。但前些年,美國有牛肉裏檢驗出毒性的大腸杆菌,很可能是有些飼養者將動物性飼料喂牛的緣故。前些年歐洲發生過的瘋牛病,據分析是因為飼養者將羊腦摻進牛飼料。顯然,以腦補腦還是可能的,隻是小心補歪了。
不同地域的環境、元素、氣候等,即外環境,必然會對菌群有所影響。不同人內部的陰陽五行不可能完全平衡,其對細菌種類數量的影響應該是值得研究的。有人曾研究胖人和瘦人有不同的腸道菌,並宣稱胖人菌喂小鼠則長得較胖,瘦人菌喂的小鼠則較瘦。得出可笑的結論是,細菌主導了人的胖瘦,成就一篇著名的科學論文。此後,沒聽說有人重複此實驗。
曾有個傳說:人身體內的細菌數量,是全體人細胞數量的10倍,人的健康受細菌主導。該數字從何來呢?是因為細菌多數居於腸道,大小腸的總容積0.4升,而直腸的菌數可達每克1011,兩者相乘得到的數字。這就是科學,玩數字遊戲。實際上小腸裏沒有幾個細菌,大腸裏以直腸中細菌的數量最多,但恐怕很多已經是死的。因此,細菌數還是沒有人細胞數多,更別提一個人細胞的體積相當於幾百至幾千個細菌。總之,在健康人中,細菌的數量種類基本上是在人的控製之下,添加的益生菌能有什麽用,還在於主人(不自覺)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