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粽子與毒五月

(2019-06-10 08:22:04) 下一個

      五月五為端午節。午,午月;以地支排月時,寅卯辰為春,巳午未為夏,申酉戌為秋,亥子醜為冬,正月為寅,五月即午月。端,始也。自屈原於五月五投江後,端午便成為五月五的別稱,並成為紀念該偉人的節日。

       春秋時期,或更早就有粽子。據記載,早期用的是菰葉(茭白葉)包草木灰水浸泡的黍米煮成,灰水是堿性的,粽子的起源為堿水粽。傳說人們用粽子投江來紀念屈原,粽子逐漸成為端午的特別食品。直到明清之時,人們開始往粽子裏包進各種其它食品,尤其是大肥肉。

       五月有人稱之為“毒五月”。春夏時,人體內陽氣向外走,至五月時(當然是農曆)內部最為空虛,一年之中,此時脾胃最弱,最容易發生與此有關的疾病,如腹瀉。一旦多吃點寒涼、或油膩食品,就有可能像中毒一樣拉稀。因此,五月份的食品,應該是全年當中最清淡的,易消化、少油少葷。

       記得小時候(60年代)在廈門,端午節會有兩個小小的堿粽,每個大約一兩,如果能多沾點白糖吃,便是美味。這其實是符合毒五月的飲食之道的。直到70年代到杭州讀書,才在金華首次吃到大肉粽。今天的社會,到處都是“朱門酒肉臭”,所幸路邊不大有凍死骨,但在端午時,麵對一大堆巨型的肉粽,脾胃較弱者就必須要克製自己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