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選調生通道在多地收窄,但事業單位、央國企等仍為留學生提供廣闊空間。
根據2025年9月9日上海市委組織部正式發布的《上海市2026年度選調應屆優秀大學畢業生公告》,2026年上海選調生招錄政策發生重大調整,留學生已被明確排除在所有招錄類別之外,成為國內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專場”。
2026年上海選調生計劃提供約400個名額,僅麵向以下四類國內高校應屆畢業生:
第一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複旦大學等44所頂尖985高校畢業生;
第三類:華東政法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22所上海本地高校“特別優秀”畢業生(較2025年減少7所);
與2025年政策相比,2026年公告中完全刪除了關於國(境)外高水平大學畢業生的表述,且未在任何類別中提及留學生。例如,2025年明確將“國(境)外高水平大學應屆優秀畢業生”列為招錄對象(高校範圍參照上海留學生落戶名單),而2026年公告中連“留學生”一詞都未出現,說明留學生通道徹底關閉。
除此以外,調整還有從六大類(綜合管理、政法、信息技術、財經、城市建設、衛生健康)調整為五大類,取消“衛生健康類”;並且選拔標準也提高了,從“四選一滿足”改為“二選二滿足”(必須同時具備黨員身份或主要學生幹部經曆,且獲得校級榮譽或獎學金);招錄節奏也加快了,筆試時間提前至11月1日,整體流程較往年壓縮約半個月。
上海此前被視為對留學生考公“最友好”的城市之一,2025年仍為留學生提供明確的報考通道。此次調整標誌著一線城市政策風向的轉變,是全國範圍內選調生招錄“本土化”趨勢的體現,留學生需及時調整職業規劃,從單一依賴選調轉向多元路徑。
如留學生確實想進入上海市的體製內工作,選調這條路雖然關閉了,但留學生可通過市考、國考報考涉外崗位(如外事辦、自貿區管委會),且部分涉外崗位明確優先錄用有留學背景者。留學生們可以好好把握機會。
1. 北京
2026年起,留學生不得報考北京定向選調,但可參與“優培計劃”(事業編製),如:北京市屬科研院所(如中關村實驗室)、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崗位(如服貿會組委會)等等。留學生需滿足QS前100碩士且本科為國內“雙一流”高校。
2. 山東
2025年起,山東四大選調(專額、定向、常規、拔尖)均僅限國內高校畢業生。2026年政策並未放寬。但留學生可報考山東省級機關的“青選計劃”(需QS前100碩士),或參與青島、濟南等地的“國際客廳”項目。
3. 廣東
2025年起,選調生公告明確刪除“國(境)外知名高校”報考範圍,包括哈佛、劍橋等60所全球名校。此前廣東是留學生選調的熱門省份,2024年仍有54名留學生通過選調入職,其中香港院校占比近60%。現在2026年選調生公告也明確僅限國內高校應屆生。但留學生可報考深圳、廣州等地的“急需緊缺專業目錄”崗位(如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部分崗位對留學生開放單獨招錄通道。
4. 重慶
2025年起,重慶定向選調與普通選調公告中均刪除留學生相關條款,2026年延續這一政策。但留學生仍可通過公務員考試(如重慶市級機關涉外崗位),或參與“重慶英才計劃”等人才引進項目。
5. 四川
2025年定向選調公告不再提及留學生,2026年繼續關閉通道。但成都、綿陽等地的“蓉漂計劃”“綿州育才計劃”仍對留學生開放,尤其青睞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人才。
6. 湖北
2026年選調生公告明確“海外留學回國人員未列入招錄範圍”,定向與集中選調均禁止留學生報考。但留學生可報考省商務廳、外辦等涉外部門。此外,湖北鼓勵留學生創業——武漢“黃鶴英才計劃”對留學生提供最高50萬元創業資助。
7. 湖南
2026年選調條件中明確“港澳台籍學生及留學生不得報考”,所有崗位僅限國內高校畢業生。但留學生可報考長株潭城市群的“三高四新”專項崗位(如軌道交通、工程機械),部分央企駐湘機構(如中國鐵建重工)對留學生開放技術崗。
8. 雲南
2025年定向選調已刪除留學生條款,2026年公告未提及留學生,默認禁止。
9. 河南
普通選調仍允許留學生報考(需碩士學曆且本科為國內高校),但定向選調已禁止。2025年河南普通選調留學生錄取率降至5%。
10. 河北
2024年起選調範圍調整為國內重點院校與省屬骨幹本科院校,排除留學生。
11. 山西
2024年定向選調不再招錄海外院校學生,結束了自2022年起的留學生招錄試點。
12. 江蘇
2026年緊缺專業選調雖未明確禁止留學生,但要求“專業名稱與國內目錄完全一致”,例如“Data Science”需嚴格對應“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否則需提供課程設置證明。
13. 浙江
2026年定向選調未禁止留學生,但新增“政治理論測試”,留學生需額外準備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關內容,考試占比達筆試總分的30%。
留學生考公的替代路徑與建議
選調雖然在收緊,但留學生進體製內還是有其他路徑的。
外交部、商務部、財政部等中央部委近年都錄取過不少留學生。2025年外交部留學生錄取率達18%。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辦公室2025年招錄的5個崗位中,3個明確要求“熟練使用英語或法語”。
還有今年上半年財政部公布2025年度擬錄取的80人名單中,一共有10名留學生。財政部部屬單位也發布了第一批擬錄取名單,也包含了3名留學生。
由此來看,國家級別的考公考編對留學生反而廣開大門。
02 央國企與事業單位
國家電網、中國商飛等企業近年大幅增加留學生招聘比例,例如國家電網2026年“國際業務部”崗位對QS前100碩士免筆試,起薪較國內應屆生高20%;各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如江蘇“雙創計劃”、浙江“萬人計劃”)也對留學生提供編製內崗位,部分崗位免筆試直接進入麵試。
上海、北京等地的“海外人才工作站”為留學生提供專項事業編崗位,例如上海科技館2025年招聘的3個科普策劃崗中,2個明確要求“有海外博物館實習經曆”。
當然,留學生若是準備回國考體製內工作,那麽提升自我的政治素養也必不可少。部分公務員崗位要求黨員身份,留學生可通過參與社區誌願服務(如上海“兩新”組織黨建項目)積累相關經曆。
結語
盡管選調生通道在多地收窄,但事業單位、央國企等仍為留學生提供廣闊空間。
建議留學生們結合自身背景、語言能力,以及專業匹配度,優先選擇對留學背景有明確需求的崗位(如外事、金融、科技),並提前做好政治素養、學曆認證、基層經曆等方麵的準備。隨著政策動態調整,保持對官方信息的敏感度都是成功上岸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