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857)
2023 (2384)
2024 (1325)
搶工作推高房價!加拿大網絡掀反印度仇恨言論
去年,當國際學生Miran Kadri從印度西部的Gujarat搬到安大略省的溫莎,他有很多事情要考慮。其中一項擔憂是,在加拿大留學這段時間,周圍人會如何看待他。
隨著針對南亞社區的仇恨犯罪穩步增加,種族主義這個在南亞文化中通常被回避的話題,目前成為了該社區必須麵對的問題。
Kadri說:“我過去經常瀏覽這些網頁,看到有關印度人如何搶走工作的評論,以及人們如何因為印度人來到加拿大,而對加拿大的未來感到不安全的評論。”
24歲的Kadri在網上很活躍,經常看到這樣的評論,即使在溫莎已經待了一年多,目前正在攻讀電子和計算機工程碩士學位。他說,類似這樣的評論到處都可以看到。
“這肯定會有影響,因為我們已經有很多壓力了,比如考試,畢業後找工作。最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這些評論,這些評論一直在我們的腦海裏。”
Kadri概述說,即使是在當地宣傳印度節日的帖子上,評論也充斥著髒話和歧視性言論。
25歲的犯罪學碩士生Gaganeet Kaur從印度Chandigarh來到安大略省,她也看到了這一點。她說,即使在加拿大生活了七年之後,網絡環境改變了她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方式。
Kaur說:“我發現自己加倍小心。我不想成為那個有問題的人,不想讓他們在社交媒體上攻擊我們。”
Kaur還目睹了專門針對加拿大印度人歧視的社交媒體頁麵。
網上反印度仇恨的趨勢日益增長
有幾個沒有署名的TikTok賬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他們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印度國旗和人物圖像,並配以“2050年的加拿大”的標題。
例如,一段視頻獲得了超過20萬個讚,有數千條反移民評論,但它並沒有被刪除。這些言論對Kaur和Kadri這樣的學生產生了現實影響。
“這可能是我找工作最困難的時候,這當然與目前的就業狀況有關,但這也讓我思考,這是否也與人們對南亞社區的一些緊張和看法有關?”
溫莎南亞中心開展了一個名為“溫莎埃塞克斯反仇恨青年集體”的項目,為來自種族化社區的學生提供了分享經驗和相互支持的空間。
Nandini Tirumala是該中心的項目主管。
她說:“看到社區突然在社交媒體上掀起反移民和反國際學生的浪潮,我們感到很驚訝。”
“我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加拿大已經開始發生的經濟狀況推動的。當人們看到沒有工作,有通貨膨脹,找不到負擔得起的住房時,他們想找個人來責怪。通常,移民是罪魁禍首。”
Tirumala說,由於缺乏資源,特別是南亞社區,情況變得越來越困難。
很少人願意報告
Kaur和Kadri都沒有報告他們在網上看到的任何種族歧視內容。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的最新報告,從2019年到2022年,針對南亞社區的仇恨犯罪增加了143%,從2021年到2022年增加了18%。
在溫莎市,警方表示,2018年至2024年期間,針對南亞人的仇恨事件為零。
Shalini Konanur是一名律師,也是位於多倫多的安大略省南亞法律診所的執行主任。她說,人們不願報告種族主義或仇恨事件有幾個原因。
“有時人們來自警察不被信任的國家。在這些社區中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當你報告這類事情時,其實沒什麽用,所以這實際上並不是一個有效的機製。”
Konanur還提到了語言障礙,以及擔心如果有人處於不穩定或沒有移民身份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身份或被拘留。
作為一名國際學生,Kadri有他自己的理由。
他說:“我們不希望因為在某處報道而損害我們的形象。”
“我們總是擔心‘如果我們被遣返回印度怎麽辦?’我們懷揣夢想而來現在卻要一無所有地回印度了。我們借了一大筆貸款來支付大學學費,如果我們再次搬回印度,對我們的家庭不會有好處。”
服務南亞人機構理事會(CASSA)在安大略省各地開展工作,為南亞後裔的新移民和企業主提供資源。該組織開發了一個名為“消除仇恨”的在線工具包,他們希望該工具包能提供一些建議,告訴人們在評論鋪天蓋地或對心理健康有影響的情況下,如何參與網絡活動。
希望未來 暢所欲言
Konanur說,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政府可以做得更多,盡管《網絡危害法案》可能會發揮作用。
“我認為他們正在努力,但我認為他們可以在教育活動和公共信息方麵變得更強大。”
Nandini表示同意。“我想說,我們需要反擊。”
“我們真的希望政治領導人和其他有影響力的人站出來。我們需要能夠為國際學生說話的鬥士。”
Kaur說,她希望更多的對話能帶來潛在的改變。
他說:“我們必須控製自己的聲音。我們必須把我們的故事原原本本地講出來,這將鼓勵其他人分享他們的故事,並團結起來尋找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