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專訪錢穎一院長 從經濟學家到領導者

(2025-05-11 12:40:29) 下一個

《管理學家》專訪錢穎一院長:從經濟學家到領導者

2008-12-10

http://www.jrj.com 2008年12月09日11:34 《管理學家》馬海寬慕雲五

1908年,哈佛商學院最早推出了一個叫做MBA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碩士)的新的學位項目,開創了全球MBA教育的先河。100年來,MBA教育蓬勃發展,業界和社會的不斷反思功不可沒。作為中國MBA教育風向標的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企業和媒體公認的盛名之下,認真總結和思考國內外MBA教育成敗得失,與時俱進,主動尋求變革,於2008年9月正式推出“新版清華MBA”,嚐試把MBA教育在新的百年中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新版清華MBA”的背後,究竟有著什麽樣的不同認知和先進理念?中國的MBA教育將走向何方?……作為“新版清華MBA”的主要推動者之一,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身兼“哈佛商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國際商學院聯合會(AACSB)理事會理事”、“亞太商學院聯合會(AAPBS)主席”,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前方的遙遠處……

MBA,未來領導者

說起MBA的培養定位,與人們首先聯想到的“職業經理人”不同,也與商學院和管理學院慣常的“商業領袖”等高蹈定位不同,錢穎一院長給出了“未來領導者”的新答案。“國外頂尖的商學院比如哈佛商學院,在自己的使命中不僅僅強調培養‘商業領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細節。”錢教授進一步解釋說,如今的MBA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已經遠遠超越了被人們定義為“追逐利潤的企業”這一商業領域。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生活與社會的大多數組織緊密相連、息息相關,除了企業之外,很多非贏利組織,包括政府機構和NGO,都需要MBA來領導和管理。更重要的是,包括企業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組織之間,彼此是互聯互通的。

“比爾·蓋茨創建微軟公司,‘退休’後管理慈善基金會;保爾森(Hank Paulson)以前供職於投資銀行高盛,現在是美國財政部長。”錢穎一說,“現在大家都已經意識到了企業和非贏利組織或政府機構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的趨勢,所以有人預測,繼‘商學院(Business School)’和‘管理學院(Management School)’之後,‘領導力學院(Leadership School)的時代即將到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之所以把自己的MBA教育定位於培養未來領導者,沒有用‘領袖’一詞,是因為在中文中,‘領袖’通常隻用於個別偉大的人物。”錢穎一補充道,言語間流露出清華人慣有的嚴謹務實和不事張揚。

管理者(職業經理人)和領導者之間,到底有什麽差別?在錢穎一看來,“職位的高低、是不是CEO,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關鍵在於影響力、領導力、創新力。領導者的領導力、創新力、敏銳的洞察力、先進的理念,在企業內能夠影響他的跟隨者,在企業外能夠影響整個行業,甚至更廣闊的範圍。”錢穎一認為,管理者和領導者之間,並不是一定要有截然不同的區別,而是存在著很多內在聯係。“新版清華MBA”的定位是培養具有綜合管理能力的領導者,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不管是商業企業還是非贏利組織,都需要這樣的領導者。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管理谘詢是各大商學院的優質MBA生源;相當一部分MBA畢業後又進入了管理谘詢行業,而沒有去做企業的領導者和管理者。為什麽?錢穎一告訴記者,這在美國也是普遍現象。他認為,一個庸俗的解釋是,大學畢業生最聰明的人去谘詢、投行兩個行業最多,而商學院要招最優秀的人。他進一步分析說,投行和谘詢工作看起來像紙上談兵,但卻能鍛煉和培養人。投行和谘詢工作的特點決定了其所做的項目往往是高層次的和戰略性的,比如上市谘詢、戰略重組等高端整合性工作,其所打交道的對象通常都是公司的董事會成員、CEO、高管等企業的最高端人士。這有利於谘詢和投行業的人士具備一定的戰略眼光,具備領導者的素質。“這和中國的‘從基層做起’,把人送到基層去的培養模式不同。”錢穎一說,“中國的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更注重內部的人才培養,而美國的公司則偏重通過市場來招聘人才。更深層次的奧秘在於,中國的文化和製度環境更需要與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別是‘擺平’各方利益的能力,所以從基層‘拚殺’上來的內部人具有這方麵的優勢。而西方企業的領導者則更注重做事的能力,雖然與人打交道的能力也很重要。”

如果說培養“未來領導者”的戰略定位,是MBA教育的美好願景、是理想彼岸的話,那麽,現有的MBA教育問題在哪裏?如何變革才能找到那艘接引之舟?

MBA教育,從1.0到2.0

“名不正則言不順”,錢穎一院長非常重視對字詞本義的正確翻譯和理解。在回答為什麽要對如今的MBA教育進行變革的問題時,錢穎一首先指出了如今MBA教育的認知誤區。他不厭其詳地向記者解釋說:“在中國,因為曆史的原因,MBA學生和學術碩士生一起,都被人們統稱為‘研究生’,這是不準確的,造成了誤導。英文Graduate Student的原意是大學本科畢業以後的學生,並沒有‘研究’的含義在裏麵。”錢穎一說:“MBA本質上是一種職業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MBA學位是職業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而不是做研究的學術性學位,我們不能沿用過去培養學術型碩士的方法來培養MBA。”他認為,學知識做研究是培養學術型研究生的思維,而MBA教育作為高端的職業教育,隻學知識還不夠。MBA教育要從僅僅傳授知識變成全麵培養領導潛質,還必須具備必要的技能和品格,其中包括溝通技能、談判技能、社會責任、倫理、領導力開發等。

針對明茨伯格“管理者而非MBA”的尖銳批評,錢教授帶領記者從頭回顧了一遍MBA教育的曆史:“今年是MBA教育100周年,但不要以為管理教育100年前才開始。事實上,在哈佛開創MBA學位以前就有很多管理教育,但大都是在企業內部或在大學之外作為職業培訓進行的。那時的大學是象牙塔,不辦管理教育。”錢教授繼續解釋說,在哈佛之前,沃頓(Wharton)1881年開辦了本科的商業教育,而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在1900年開辦管理碩士學位,叫“商業科學碩士”,Master of Commercial Science(MCS)。而“工商管理碩士”即MBA這個學位是1908年從哈佛開始的,MBA作為一個職業教育學位脫離了研究型的碩士教育。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福特基金會支持的一份研究報告對MBA教育產生了很大影響。這份報告批評當時的MBA培養太像培訓,不是教育,教的全是技巧,沒有一般性理論,不夠學術。這以後MBA教育就開始強調學術了。到了20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又出現了另一輪的對MBA的批評,這一次是從相反的方向,認為MBA教育太學術化了。比如明茨伯格批評MBA教育是“把錯誤的知識在錯誤的時間教授給了錯誤的對象”。這隻是近年來一係列的反思批評之一。這些批評的相同因素是,現在的MBA教育是供給決定需求,而不是根據市場需求決定教學的內容。教師根據自己的專業學科和學術興趣來決定教授的內容,這不一定是雇主和學生最需要的,尤其是對未來的管理者、領導者而言。

錢穎一認為,教育內容與市場需求的脫節,也是目前中國企業對MBA的期望與現實之間落差比較大的原因之一。“中國提供MBA教育的大學,一類是以原來工科為基礎辦的管理學院,一類是以原來文科為基礎辦的管理學院。”他說,“管理教育在原來的工科院校中往往是從管理科學與工程發展起來的,而在原來的文科院校中往往是從政治經濟學發展起來的。從這兩個基礎為出發點與市場經濟中的企業實踐銜接,都需要做很大的調整。”

錢院長介紹說,如果說中國目前的MBA教育是1.0版本的話,新版清華MBA就升級到了2.0版本。目前的MBA教育,在課程設置上,首先存在偏重知識傳授的缺陷,忽視能力的開發和品格的培養。其次,它是按照教師的專業學科進行課程設置,多是職能性課程,而且知識的傳授以專業學科分界,形成一個個“隔間(Silo)”,缺乏多學科整合性課程,與企業現實中更多綜合性、整合性問題的客觀實際不符。第三,無論是基於理論的學習還是案例教學,都是基於書本的學習,不是基於實踐的學習。最後,要求MBA學生寫基於某個狹小領域、需深入研究得出一般性結論的學術性畢業論文,與企業管理工作中講求“綜合、全麵、具體”的實際南轅北轍。新版清華MBA針對以上偏頗,對現有的課程設置進行變革,設置了“能力與品格(Being)”、“必備知識(Knowing)”和“整合與實踐(Doing)”三方麵培養內容,強調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麵培養。

軟課程沒有捷徑

為了讓學生更加重視“軟技能”的培養以增強“軟實力”,清華新版MBA的特點之一,就是在開學後的前八周,讓學生全身心地隻學習“軟課程”。有人認為,軟課程所包含的“領導與團隊”、“倫理”、“品格”等,恰恰是不能通過短時間內的集中學習而形成。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對悖論。對此,錢院長解釋說,軟課程集中授課主要有兩個考慮。一是戰略考慮,給出一個特別強烈的信號,告訴學生在清華這樣一個過去被認為很重視硬課程的學校,現在非常重視軟課程。二是基於現實情況的考慮。教學實踐中發現,當硬課程和軟課程在同一時段學習的時候,所有的學生幾乎都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硬課程的學習中,因為硬課程的作業、考核很“硬”。比如,當領導力和決策模型一起開課的時候,決策模型每一周都有很多要計算的作業,往往占用了學生的所有學習時間。現在,軟課程集中授課,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具體到學習的效果上,有些軟課程溝通技能、談判技能以及寫作等,通過集中學習,在短期內可以見效很快。“斯坦福在去年開設一門軟課程,側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兩三個月時間的學習,對比學生的最初和最後的寫作作業,發現確實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提高。”錢院長介紹說。“當然,對於倫理等課程,就不能要求立竿見影,需要貫穿到整個教學計劃中。領導力的提高需要很長時間,不可能通過一門課完成,但是在MBA教育的一開始就上領導力方麵的課程,顯然更有益於發掘學生的領導潛力。”

錢穎一進一步指出,軟課程中的職業規劃課,有自我測評這一環節,這是中國學生過去比較欠缺的。新中國建立後,模仿前蘇聯,砍掉了心理學這門學科,認為那是唯心主義,隻剩下師範院校的教育心理學。在現代管理中,社會心理學的應用非常廣泛,它往往是不少軟課程的學科基礎。“對於領導者,不但要對自我有清楚的認知,還要知道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以及對別人有清楚的認知,因為你要影響和領導你的跟隨者。”

案例教學的利與弊

以哈佛商學院為代表的案例教學,影響MBA教育多年。對此,有識之士質疑“案例教學”在中國是否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因為國人可能習慣了自古以來的通過聽講獲得知識和從實踐中獲得經驗的方式。新版清華MBA要求學生更多地直接在企業中進行操練,是不是對哈佛模式的一種修正?

錢院長說:“案例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比講授式教學要高。哈佛MBA案例的撰寫者必須同時寫教學筆記,從各個可能的角度來對案例進行分析。而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以理論為主線,配之以應用例子,給定某些條件後,就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而很多案例是開放式的,結論經常模棱兩可,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可能會有些不太適應。”

“哈佛的MBA教育,最開始也是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受到法學院案例教學方法的啟發,開始實施案例教學,並在哈佛商學院成為一種‘教義’,以至於極端到連會計、金融等用講授式教學更有效的學科,也非要用案例式教學。”

錢穎一認為,講授式教學與案例教學,二者互有利弊。案例教學比講授式教學離現實更近。雖然MBA用的案例不像法學案例那樣完全真實,但至少來源於真實的情況,寫成案例後雖然總是側重於某些方麵,但綜合性確實比較強。然而,人們仍然可以從兩方麵批評案例教學。一方麵說它不具有一般性,缺乏理論條理,看待問題的高度不夠。案例永遠是案例,隻是一個具體問題,不能抽象到一般性。解剖一百隻麻雀,永遠還隻是局限於麻雀,不能抽象到飛禽的一般規律。另一方麵可以說案例仍然是人為的,而非真實的,因為所有的案例都已經把問題清理得很清楚、數據也很集中,而現實中的問題邊界是很難界定的,信息和數據是散在各處的。

錢院長說:“彌補案例教學缺陷的方法,一種是借助傳統講授教學的條理性,因為有了理論的高度後,很可能就會觸類旁通,關照到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不同現象。現在大家更加關注的是另一種學習方法,就是真正進行從實踐中的學習,叫做‘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這種學習方法是通過現實中的真實項目,而不是清理幹淨的案例,進行教學。比如,以前的案例可能是把企業的財務報表中的相關內容給你清楚地挑出來,而現在是真項目、真企業,財務信息或者需要到網上去搜尋,或者需要到政府有關部門去查找原始的報備材料。”“如果你能從一百多頁的年度財務報告中找出你需要的那一頁,這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除哈佛外的其他商學院,大都采用既有案例教學又有講授式教學的混合授課方式。現在的一種發展趨勢是再加上‘體驗式學習’,即通過實踐的學習。”錢院長說。新版清華MBA中有一個新增的部分叫做“整合性實踐課程”,就是為了這個目的。這門課程要求學生具體操作一個項目,可以從三個方向中任選一個:或者寫創業企業的商業計劃書來吸引風險投資,或者針對一個成熟公司的上市或戰略重組問題進行管理谘詢,或者選擇在清華強大的信息管理平台上來實現自己的管理架構設計。“我們與《管理學家》雜誌合辦的案例大賽,就是整合實踐課程的雛形,現在要把它變成一個必要環節,要求每一個MBA學生都做一個。”

錢穎一認為,“如今的變革,並不是要把MBA教育倒退到職業培訓。在教學方法,需要達到講授式教學、案例教學、體驗式學習三者之間的平衡。”在實踐性學習中,學生作為參與者,麵臨的壓力和環境,對學生未來成為領導者很有幫助。但也要看到,實踐學習並不是MBA教育的全部,而隻是其中的一個環節,MBA教育也不能無限製地強調實踐,應有自己的邊界。

“教育中有培訓的內容,但教育不是培訓。MBA項目是職業教育,而不是職業培訓。”錢穎一說,“培訓隻是針對某一方麵的技能強化,教育是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塑造,從而達到素質的提升。”對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認為,商學院中甚至應該容納看起來與實踐毫不相關的學科,比如心理學,來為學生今後的管理實踐帶來貢獻。

從著名經濟學家到成功領導者

根據錢穎一院長的統計,在國內排名前20的大學中,大約有一半的大學,管理學院和經濟學院是合並在一起的,而另一半的大學,管理學院和經濟學院是分開設立的。清華大學的經濟管理學院既包括經濟學科又包括管理學科,是經濟與管理合一的學院。

具體到自己的工作上,錢穎一認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管理難度要比兄弟院校中單一的管理學院的管理難度大很多,因為經管學院橫跨經濟與管理兩大學科,兩邊都需要發展。作為一名經濟學家,錢穎一當院長後的第一個大動作是MBA項目,而不是自己非常熟悉的經濟學科。這是因為MBA項目是清華經管學院最大的教學項目,而管理方麵的師資也占到清華經管學院教師總數的大多數,所以他希望清華經管學院通過“新版清華MBA”在全國的管理學院中繼續發揮領軍作用。

在談到自己經濟學家的背景對管理工作的具體幫助時,錢穎一覺得經濟學家做管理者有一些優勢,因為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看問題的方式對管理工作很有幫助。“經濟學家懂得得失互換(Tradeoff),清楚做什麽事情都有成本和收益兩個方麵,管理上就不會衝動、極端。另外,經濟學對管理學的影響也很直接,比如公司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創新與創業等領域,都用到很多經濟學的分析,博弈論等經濟理論對管理也很有幫助。”

錢穎一還告訴記者,自己做清華經管學院的院長兩年來,在管理學院的同時,也在學習管理。他說,有趣的是,在一所大學的各個學院中,商學院或管理學院是和市場距離最近的學院,對國際化、全球化等外界變化的感知也最敏感。這在全世界都一樣。而在中國,商學院(管理學院)與學界以外的政界、商界、媒體界之間的關係的緊密程度又遠遠高於其他國家。商學院(管理學院)院長和教授的言論,都很可能會在社會上造成很大的影響。一方麵這是商學院有影響力的標誌,另一方麵也可能給管理工作帶來困難。

謀定而後動。為了順利推出新版清華MBA,錢穎一作了周全的考慮,而且采取了很多過渡性措施。清華經管學院為了新版MBA成立了多個研究小組,改革方案是在教師的充分參與下討論了一年之久,並匯集了所有教師的智慧,反複征求了每一個人的意見之後才最終確定下來。軟課程加上來,而硬課程的門數不減少,在實在需要減少學分的情況下,又盡量相對平均地減少。同時,實施新版MBA采用了漸進的方式,在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部分試行,然後再逐步展開。

在采訪的最後,當記者探聽清華經管學院的下一步構想和重大舉措時,錢院長在以簡單的“不可說”婉拒之後,又進一步以“好多事情如果未做先說,往往就做不成了”來做解釋,展示了自己作為一個成功領導者的溝通藝術。

新聞鏈接:http://finance.jrj.com.cn/people/2008/12/0911342999218.shtml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