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Thomas Piketty 21世紀資本論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24-07-28 08:56:30) 下一個

《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是2014年 The Belknap Press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法國經濟學家 托馬斯·皮凱蒂 Thomas Piketty。

托馬斯·皮凱蒂,1971 年 5 月 7 日出生, 是法國經濟學家,現任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巴黎經濟學院副院長[1] 和倫敦經濟學院國際不平等研究所百年經濟學教授。

皮凱蒂的工作重點是公共經濟學,特別是收入和財富不平等。他是暢銷書《21 世紀資本論》(2013 年)[2] 的作者,該書強調了他過去 250 年來關於財富集中和分配的研究主題。該書認為,發達國家的資本回報率持續高於經濟增長率,這將導致未來財富不平等加劇。皮凱蒂建議改善教育體係,並認為知識的傳播、技能的傳播、生產力理念的傳播是降低不平等的主要機製。[3] 2019 年,他的書《資本與意識形態》出版,重點關注曆史上各個社會的收入不平等。[4] 他於 2022 年出版的《平等簡史》是一本關於財富再分配的短篇書籍,其目標讀者是公民,而不是經濟學家。

21世紀資本論》(法語: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是法國經濟學家湯瑪斯·皮克提著書,它討論了自18世紀以來財富和收入不均的問題。該書最先於2013年出版法文版,隨後在2014年4月出版了英譯版[1]。其主要觀點認為如果資本收益率r)大於經濟增長率(g),財富就會集中。皮克提提出,長期來看,這將導致財富集中和經濟不穩定。皮克提建議,設立一個全球累進財產稅係統可以促進平等,避免大多數財富集中到極少數人手裏。本書的法文版銷量超過50,000冊,而英譯版已經售出大約80,000冊印刷版和超過13,000冊的電子版;哈佛大學出版社預計將會再售出200,000冊[2]。這本書於2014年5月18日榮登《紐約時報》精裝非小說類暢銷書榜第一名。

內容

[編輯]

這本書的主要觀點認為貧富不均不是意外,而是資本主義的一個特點,並且隻能通過國家幹預來扭轉。[3]因此這本書認為除非資本主義進行改革,否則真正的民主秩序將受到威脅。[3]

皮克提的論點基於資本收益率r)與經濟增長率(g)的關係公式,“r”包括利潤股息利息租金和其他來自於資本的收入,而g以收入或產出來測量。他提出,當增長率低時,那麽財富傾向於通過“r”而不是勞動來積累,並且會更多向最富的10%或1%的人群集中,加劇貧富不均。因此,兩極分化和貧富差距的原理可以用不等式r > g來概括。

書中提出目前貧富兩極分化加劇的趨勢在1930年到1975年有所扭轉,是因為兩次世界大戰大蕭條債務所帶來的經濟衰退摧毀了大部分財富,特別是精英的財富。[4]這些事件促使政府采取措施進行收入再分配,並且快速的經濟增長意味著繼承財產的重要性下降了。[4]

這本書提出世界趨勢逐漸回歸到“世襲資本主義”,此時經濟很大程度上由繼承財產所主導,並且繼承財產的力量在增加,形成寡頭[5]皮克提用奧諾雷·德·巴爾紮克簡·奧斯丁亨利·詹姆斯等小說中的例子來展現通過資本累積而逐漸固化階級的社會。

皮克提認為未來世界經濟的增長不會因為技術快速進步而回到20世紀的水平,而會是會維持較低的增速。他認為我們不應該把未來寄托在“技術的瞬息萬變”。[4]

皮克提建議征收每年不超過2%的全球性財產稅,並結合最高到80%的累進所得稅,以縮小貧富差距。[4]

《21世紀資本論》是21世紀《資本論》嗎?

來源:光明網-學術頻道2020-11-18 18:22

   ——托馬斯·皮凱蒂與馬克思主義的關聯性

  作者: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宋珊珊

  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在其著作《21世紀資本論》中,第一次用大數據來測算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平等問題。他用翔實的數據證明,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不平等程度已經達到或超過了曆史最高水平,認為不加製約的資本主義加劇了財富不平等現象,而且將繼續惡化下去。習近平總書記對托馬斯·皮凱蒂和《21世紀資本論》也給予高度評價,“他的分析主要是從分配領域進行的,沒有過多涉及更根本的所有製問題,但得出的結論值得我們深思”。

  從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的題目中,我們能直觀感受到其主題。而該書題目讓人好奇,此書與馬克思《資本論》之間是否具有某種淵源?在本文中,筆者帶著這樣的疑問,將從思想背景、方法論等諸多方麵,重點討論皮凱蒂相關研究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聯性。

  第一,思想背景上,兩人都聚焦共同的社會現實——分配問題。社會分配不平等問題在皮凱蒂的數據中得到了證實。皮凱蒂所處的21世紀,人們在經曆了二戰後相對平等的分配之後,似乎看到了社會全麵平等之實現的可能性。但皮凱蒂的分析卻告訴我們,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分配不平等的趨勢愈演愈烈。所以,分配不平等的現實是激發兩者思想產生的共同基礎。

  第二,他們都關注“資本積累”理論。馬克思在李嘉圖的資本價格模型和稀缺性原則的基礎上,摒棄李嘉圖所指向的土地資產,將資本轉向工業時代的不動產,強化了對資本主義的動態分析,並推斷出資本積累數額沒有上限的結論,也就是所謂的“無限積累原則”。可以說,這是馬克思對李嘉圖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兩者對資本主義體係內在邏輯的矛盾展開分析,並具有一致性。同樣,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中也非常讚成馬克思的資本積累理論,並指出“無限積累原則”實質上更加符合當今時代,這也映射出馬克思主義的前瞻性。

  第三,在分配領域,他們都突破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的分配框架。如前所言,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將分配與生產進行了嚴格區分,這導致他們在重視生產的同時,忽視了分配本身的曆史性特征。皮凱蒂重視曆史數據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延續了馬克思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的批判,不再重視狹隘意義上的生產,而是對分配問題進行重點考察。皮凱蒂認為收入與財富分配衝突的核心問題在於如何分配生產所得。他認為,在傳統社會中,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在於土地所有者與出賣勞動力的農民之間或者商業、手工業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的矛盾,這符合馬克思所描述的資本主義發展前期社會的主要矛盾。然而,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是勞資衝突的進一步加大,原因在於生產方式的轉變。隨著機器大生產和自然資源的開發程度的加深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資本主義發展前期,勞資矛盾主要在於土地或不動產資本一方。但是,隨著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出現與壯大,由於資本本身的性質發生了改變,特別是到21世紀,勞資衝突愈發嚴重。這主要是因為資本所有權的高度集中,比如高級管理者具有製定薪酬的權力,故導致高級管理者與普通勞動者之間薪酬存在巨大差異,由此造成資本收入的不平等和財富不平等。資本主義分配不平等的過程同馬克思的推演邏輯是一致的。

  第四,在方法論層麵,兩者具有契合之處。相比於同時代的其他主流經濟學家,皮凱蒂十分反對在經濟研究中過度使用數理化分析,而是更加注重對經濟問題進行曆史性的動態分析。眾多周知,自從瓦爾拉等人試圖以數理模型的方式研究經濟問題以來,數理分析與均衡分析逐漸契合。這在經濟學方法之上造成了這樣一種方法論範式:必須給出經濟發展的模型,特別是數理模型;這個模型最終的目的就是解釋經濟問題的本質,經濟發展最終趨向於均衡,均衡的狀態可以以數學公式表示。這種經濟學方法上的範式運用在經濟學的凱恩斯革命之後變得愈加普遍,但皮凱蒂本人對此並不認同:雖然他精於數學並且以數學為最開始的專業,但通過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術任教與研究,他發現,經濟學方法上的這種範式已經變得讓他困惑,他十分強調經濟學要作為政治經濟學而不是作為計量經濟學或者數理經濟學。這無疑是想回到經濟學最初的傳統中,即作為政治與政策的一部分而存在,而不是脫離現實,僅僅通過數據並建立模型,以此來進行與現實經濟問題看似有關而實際處於另一個世界中的研究。

  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當中極少使用數學公式。顯然,他的這種方法論態度同馬克思的方法論是一致的。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數學分析還未成為經濟學的核心方法,他本人雖然重視數學,但是,在其所有經濟學著作特別是《資本論》當中,我們看到的公式並不比皮凱蒂給我們的公式難太多。從整體上看,馬克思的經濟學研究方法是基於更為複雜的曆史唯物主義,但是在這一點上,皮凱蒂無疑繼承了馬克思,兩者的這種方法論具有曆史性特征。

  這裏曆史性特征是指,在方法論上,馬克思和皮凱蒂都具有曆史視野,進行經濟問題的動態分析與過程性分析。這種方法首先表現為對經濟問題的曆史進行梳理,其次表現為曆史的現實性,然後表現為對經濟均衡的懷疑,最後表現為對形式主義、靜態主義與科學主義的批判。對經濟問題進行曆史梳理十分重要,因為經濟問題本身具有曆史性,每一個問題都有其自身變化或者發展的過程,甚至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皮凱蒂就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平等的研究橫跨幾百年,對每一個階段的研究都是連續性的。馬克思的研究視野則更廣泛,他研究的對象涉及整個人類社會,在《資本論》等著作中,馬克思為我們展現了資本主義產生與發展的整個曆史。曆史性本身也意味著現實性,也就是麵向現實問題。無論是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整體性問題,還是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平等問題,這都是現實問題。隻有將現實問題訴諸曆史之中,現實才是真正的現實。如果說曆史的現實性可以體現經濟問題的個性,那麽均衡化追求則凸顯了普遍性。馬克思與皮凱蒂對經濟問題的動態分析並不是拒斥普遍化,但是卻懷疑這種方法會將經濟問題的個性丟失,離開了具體性的普遍性則是沒有意義的,最終將導致完全的靜態主義,企圖通過靜態公式來囊括整個曆史現實。而事實卻證明,這是不可能的,經濟學本身的研究對象是社會曆史經濟行為、過程等,靜態主義這種研究方法不僅不能概括所有必要因素,反而會舍棄諸多重要因素。馬克思與皮凱蒂在方法論上的一致性,一方麵體現了古典政治經濟學方法的一般特征——即使馬克思將自己的經濟理論表述為“政治經濟學批判”,但這並不妨礙他汲取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當中的有益因素;另一方麵,這也表明,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十分重要。

  第五,在最基本的價值訴求上,皮凱蒂繼承了馬克思的思想。皮凱蒂本人雖然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但在價值訴求上卻繼承了馬克思。在此,並非著重論述馬克思的各類道德概念,而是旨在:正如皮凱蒂所論證的那樣,首先,馬克思所處的時代,資本收益率遠高於勞動收入的增長,也就是資本收入遠高於勞動收入;而皮凱蒂與我們所處的時代也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變得類似,即使《21世紀資本論》中所描述的分配不平等問題並非馬克思所處的時代那樣嚴重,但顯然,馬克思與21世紀分別處於不平等U型曲線的兩端。這種類似的時代背景催生出的價值訴求無疑是相似的——人們對於公平正義的追求也是迫切和發自內心的。這樣,馬克思與皮凱蒂之間在價值訴求層麵具有一致性。而考慮到皮凱蒂整個思想的特點及其對於馬克思的諸多認同,我們可以說,皮凱蒂在最基本的價值訴求——對於公平、正義社會價值的追求和實現人的全麵發展,這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目標。

  因此,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皮凱蒂與馬克思主義的關聯性,但不能簡單的認為《21世紀資本論》就是21世紀《資本論》。尤其在分配問題上,皮凱蒂在其研究中汲取了馬克思的相關思想資源,而馬克思的思想相比於皮凱蒂的理論,把握住了社會發展與社會製度的演變,其深刻之處是全麵性的。更重要的是,馬克思的思想具有哲學意義上的超越性與道德形而上學上的邏輯統攝能力,集聚哲學與經濟學雙重視閾。

21世紀資本論》

托馬斯·皮凱蒂著,巴曙鬆等譯 中信出版社

世人皆知《資本論》是卡爾·馬克思用畢生的心血寫成的一部經典巨著,是馬克思“整個一生科學研究的成果”,它凝聚著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學文獻。它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並撼動了資本主義世界。

而現在法國學者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以一本《21世紀資本論》再次對自由資本主義進行了批判。此著作一經上市就引發了銷售熱潮,《21世紀資本論》對自18世紀工業革命至今的財富分配數據進行分析,認為不加製約的資本主義導致了財富不平等的加劇,自由市場經濟並不能完全解決財富分配不平等的問題。皮凱蒂建議通過民主製度製約資本主義,這樣才能有效降低財富不平等現象。

全書共分四個部分,十六章,中文譯本62萬多字,內容涉及20多個國家兩個多世紀,通讀下來要花不少時間。但是並不需要技術知識和專業背景,沒有什麽嚇人的模型和公式。作者將本書定位為第一本有關收入和資產的曆史著作。關於收入和資產分配很久以來就讓很多人感興趣,這是19世紀的卡爾•馬克思和大衛•李嘉圖研究的中心問題。目前的問題是:收入和資產的分配在長期增長的經濟下的演變過程是什麽?相對來說,對這個問題的數據收集與分析非常有限,這正是皮凱蒂所做的工作。他試圖從曆史的觀點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可以說是這本書最大的新意。

皮凱蒂將世界經濟分成兩個基本要素:資本和勞動力,兩者都被用於生產並分享產出的收益。資本與勞動力的區別在於,資本可買入、賣出、擁有,而且從理論上講可無限累積,勞動力是個人能力的使用,可獲得酬勞,但不能被別人所擁有。皮凱蒂認為,由於資本回報率總是傾向於高於經濟增長率,所以貧富差距是資本主義固有現象。他由此預測,發達國家貧富差距將會繼續擴大。

在可以觀察到的300來年左右的數據中,投資回報平均維持在每年4%–5%,而GDP平均每年增長1%–2%。5%的投資回報意味著每14年財富就能翻番,而2%的經濟增長意味著財富翻番要35年。在一百年的時間裏,有資本的人的財富翻了7番,是開始的128倍,而整體經濟規模(大致就是靠收入吃飯)隻會比100年前大8倍。雖然有資本和沒有資本的人都變得更加富有,但是貧富差距變得非常大。

第一部分 收入和資本

本部分包含兩個章節,分別是第一章收入和產出;以及第二章增長:幻覺與現實。

作者闡述了基本概念,國民收入。資本指的是是能夠劃分所有權,可在市場中交換的非人力資產的總和,不僅包括所有形式的不動產,還包括公司和政府機構所使用的金融資本和專業資本,作者在本書中使用的資本與財富概念相同。

國民財富=私人財富+公共財富。衡量某個國家資本存量最自然有效的方法是用這些存量除以每年的收入存量,從而得到資本/收入比,用表示。在如今的發達國家,資本/收入比一般在5~6之間波動,而資本存量幾乎完全由私人資本構成。

作者揭示了資本主義第一定律α=γ×β。該定律闡釋了資本存量與資本收入流量之間的關係。γ是資本收益率,舉例來說,若果國民財富等於6年的國民收入(β=600%),資本的年收益率為5%,那麽資本所創造的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就是30%。

自由貿易帶來的好處主要來自知識的擴散,開放國境所帶來的生產率提升,而不是來自和分工有關的靜態收益。曆史經驗表明,無論是全球層麵還是國家層麵的趨同,其主要機製是知識的傳播和擴散,落後國家是通過提高科技水平、專業知識與技能和教育水準來追趕發達國家的,而不是通過成為富國的資產。

本書在第二章中提及累積增長定律。累積增長定律本質上等同於累積收益定律。累積收益定律的含義是幾個百分點的年收益率經過數十年的疊加,會自動引起原始資本數額的巨幅增長。其前提條件是收益不斷地用於再投資,或者資本所有者隻把一小部分收益用於消費。本書的核心觀點是資本收益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明顯而細小的差距,將在長期內對社會不平等的結構和演變產生強大而不穩定的影響。

第二部分 資本/收入比的動態變化

第二部分包含了四個章節,分別是第三章資本的變遷;第四章,從舊歐洲到新大陸;第五章,資本/收入比的長期變化趨勢;第六章21世紀資本-勞動劃分。

作者在第三章分析了英法兩國資本結構的變遷。在18世紀初,農地占國民資本的近2/3,而到今天農地價值已不足國民收入的10%。資本的屬性已有改變,過去大多是土地,今天則以住宅加上工業和金融資產為主,但其重要性卻絲毫未減。英國到20世紀初,英國人在海外的資本每年能產生約5%的股息、利息和租金回報,使該國的國民收入比國內產值高出約10個百分點,如此大的福利可以養活相當數量的人群。法國也大致同樣若此。兩次世界大戰以及以後的民族獨立運動,使得英法的海外資產最終煙消雲散,而且兩次世家大戰帶來的財政和政治衝擊對資本的破壞力要遠遠超過戰爭本身。除了物質上毀滅外,資本/收入比在1913-1950年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麵是在外國的投資組合大幅減少,以及儲蓄率降至極低水平,另一方麵是在戰後實行混合經濟與強化監管的政治背景下,資產價格走低。

與歐洲相比,美國的低資本/收益比同時反映著社會不平等狀況的根本差異。美國的財富總量僅相當於3年的國民收入,而歐洲國家則超過7年的國民收入,非常直觀地顯示出地主和累積財富的影響力在新大陸較為孱弱。通過幾年的努力,新來的移民就可以縮小同更為富裕的先來者的差距,至少,縮小財富差距的速度可能比歐洲快得多。

作者在第四章中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第二定律β=s/g。從長期來看,資本/收入比與儲蓄率s及增長率g之間存在著上述的公式關係。資本主義第二基本定律的公式反映了一個淺顯但重要的事實:儲蓄較多而增長緩慢的國家將在長期中積累起更大數量的資本,而巨額資本反過來會對社會結構和財富分配產生重大影響。換言之,在增長接近停滯的社會裏,過去積累的財富將不可避免地獲得超出與其實際重要性相匹配的地位。發達國家在1970-2010年私人財富急劇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為定律β=s/g的作用;增長率放緩,加上高儲蓄率的延續。

作者在本部分的最後得出結論,沒有什麽自然力量會必然降低曆史進程中資本和資本所有權所帶來的收入的重要性。“二戰”之後的幾十年間,人們開始認為也許由於技術和純粹的經濟力量,人力資本對傳統資本的勝利是自然而然,不可逆轉的過程。然而實際上,政治力量才是根本原因。經濟和技術的進步不一定意味著民主和精英管理的進步,主要原因非常簡單:像市場一樣,技術既沒有極限也沒有道德,技術的進步當然提高了對人的技能和能力的要求,但是也提高了對公共建築、民宅、寫字樓、各種設備等資本的要求。所以,這些非人力資本的總價值幾乎與勞動收入一樣迅速增加。總之,基於生產率增長和知識擴散的現代增長,有可能避免馬克思預言的世紀末日,並使資本積累保持相對的平等,但他沒有改變資本的深層結構,也沒有真正降低資本在宏觀經濟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不平等的結構

作者使用了7章論述收入不平等的結構,分別是第七章,不平等與集中度,初步關聯;第八章,兩個世界;第九章勞動收入的不平等;第十章資本所有權的不平等;第十一章勞動收入和繼承財富的長期變化;第十二章21世紀的全球貧富差距。

第七章主要是讓讀者了解不平等的數量級,包括勞動收入的不平等,以及資本所有權及其收益的不平等。第八章分析了這些不平等的曆史動態變化。第九章和第十章將分析擴大到了所有擁有曆史數據的國家,分別看看勞動收入不平等和資本收入不平等。第十一章研究了長時間以來繼承財富重要性的變化。第十二章對21世紀前幾十年財富的全球分配進行了展望。

收入可以表示為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的總和。工資是一種勞動收入,從定義上講,在所有社會中,收入不平等都是這兩部分的總和:勞動收入不平等和資本收入不平等。這兩部分中每種收入的分配越不平等,總收入的不平等就越大。

第三個決定因素是這兩方麵不平等之間的關係:擁有高勞動收入的個人在多大程度上也享有高資本收入?從技術上講,這個關係是一種統計相關性,其他因素相等的情況下,相關性越大,總的不平等程度越大。實際上,有的社會裏,資本不平等嚴重,資本所有者根本沒有必要工作,那麽這個相關性經常很低,甚至為負數。作者給出了下列數據,請讀者心目中對兩種不平等先有一個數據概念。

在財富分配最平等的社會(例如20世紀70、80年代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最富裕的10%占有國民財富的50%。當下,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初,在多數歐洲國家,尤其是在法國、德國、英國和意大利,最富裕的10%占有國民財富的約60%。

在勞動收入分配最平等的國家,比如1970~1990年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最上層10%的人拿到總工資的約20%,最底層50%拿到約35%。在工資不平等處於平均水平的國家,包括當今的多數歐洲國家,最上層人群占有總工資的25%~30%,中間階層人群約占30%。

總收入不平等的水平居於勞動收入不平等和資本收入不平等之間。也請注意,總收入不平等更接近勞動收入不平等而非資本收入不平等,因為勞動收入一般占國民總收入的2/3到3/4。具體地講,在20世紀70、80年代斯堪的納維亞平等社會裏,收入層級的最上層10%占有國民收入的約25%(當時的德國、法國是30%,現如今則高於35%)。在更加不平等的社會裏,最上層10%占有國民收入的50%(最上層1%占有約20%)。舊製度及美好時代之時的法國和英國是這種情況,當今的美國也是這種情況。

在衡量收入不平等時作者觀察到的第一個規律就是資本導致的不平等總比勞動導致的不平等更加嚴重,資本所有權的分配總比勞動收入的分配更為集中。

美國的收入不平等在1950~1980年間達到了最低穀:最富有的10%人口的收入占到了美國國民收入的30%~35%,與法國今天的水平大致相當。保羅·克魯格曼戀舊地稱之為“我們所愛的美國”。然而,自1980年以來,美國的收入不平等就開始迅猛擴大。最富的10%人群的收入份額從上世紀70年代的30%~35%上漲到本世紀頭十年的45%~50%。這讓人很自然就會想到,這樣的快速膨脹到底還能持續多久?

在19世紀的法國,年度繼承額大約是國民收入的20%~25%,在19世紀末時該比例有小幅抬升,這反映出幾乎所有的存量資本都來源於遺產繼承。因此在19世紀的小說中遺產繼承總是熱門話題,

從理論上說,隨著時間的推移,繼承財富的重要性會下降,因為財富的重要性在下降。然而現實情況的發展卻並非如此,或至少沒有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樣:從19世紀到20世紀,土地資本變成了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和房地產,但資本的重要性依然無損,當前資本/收入比似乎正在恢複到一戰前歐洲“美好時代”以及此前的曆史最高水平。

如果人類平均死亡和遺產繼承時間都向後延伸,這是否意味著繼承財富的重要性在減弱?答案是:未必。這是因為在世的人之間的相互饋贈日益重要,部分抵消了老齡化效應,此外也可能是因為盡管繼承期向後推,但所繼承的財產額也在增加,因為在老齡化社會,財富會隨著年齡增長。換言之,死亡率的下降趨勢,盡管從長遠看不可避免,但該效應也會因年長者相對財富的增加而有所抵消,因此繼承財富量依然不會有多大變化或至少不會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樣急劇下滑。總之,遺產繼承在老齡化社會中會延後,但財富也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

作者論斷到,認為現代經濟增長的本質特征或者市場經濟法則能夠確保降低財富不平等並實現社會和諧穩定是一種幻想。

總而言之,貧富差距的根本動因就是本書從頭至尾都在強調的以r>g(資本收益率大於經濟增長率)公式表達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機製與市場競爭不完全沒有關係,因而也不會因為市場變得更加自由或競爭變得更加完全而消失。因此認為完全的自由競爭會讓繼承財富消失並讓世界形成精英治理的公序良俗,這種想法屬於危險幻想。

隨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各國對資本的競爭加劇,現在有理由認為,未來幾十年r將遠遠高於g。如果再考慮初始財富越大回報就越高的效應,隨著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這種分化現象可能會被進一步強化,那麽顯然,前1%和1%的超級富豪的財富就會越來越多,與普羅大眾的差距也會越拉越大。

第四部分21世紀的資本監管

作者在此部分由四個章節組成。分別是第十三章21世紀的社會國家;第十四章反思累進所得稅;第十五章全球資本稅;第十六章公共債務問題。第十三章探討了適合現狀的社會國家是怎樣的。第十四章在過去經驗和近期趨勢的基礎上,對累進所得稅進行了再思考。第十五章描述了適合21世紀情況的累進稅製是怎樣的,並將這個理想化的工具和在政治進程中產生的其他管理方式進行了對比,包括歐洲的財產稅、中國的資本管製、美國的移民政策改革,以及許多國家的保護主義複興。第十六章主要解決公共債務問題和當自然資本開始退化時公共資本最優積累的相關問題。

現代財富再分配並不涉及將收入從富人轉移至窮人處,至少不是那麽直接。這種再分配是通過公共服務和替代收入來實現社會的公平,至少在醫療、教育和養老領域。

20世紀累進稅的曆史進程表明,趨於寡頭政治的風險是真實存在的,也沒有理由對美國的前進方向感到樂觀。引發累進稅製的是戰爭,而不是普選的結果。當經濟和金融精英必須維護自身利益時其虛偽程度讓人觸目驚心---這也包括經濟學家,他們在美國當前的收入分配中占據令人嫉妒的地位,一些經濟學家懷有保護一己私利的不良傾向,卻難以置信地宣稱他們在捍衛公共利益。美國兩黨的政治家們看起來比其歐洲同行更富裕,與普通美國民眾也格格不入,這可能解釋了為何他們傾向於混淆其自身利益和大眾利益。如果沒有猛烈的衝擊,目前這種平衡很可能還要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先驅們的平等思想逐漸被淡忘,新大陸瀕於變成21世紀全球經濟中的歐洲。

防止貧富差距無限製拉大以及重新實現對財富積累的最理想政策就是:全球範圍內的累進資本稅。這樣的稅製還有另外的好處:讓財富置於民主監督之下,這對於有效監管銀行體係和全球資本流動也是必要條件。資本稅有助於讓公共利益超越私人利益,同時又可保持經濟的開放度和自由競爭。

資本稅的最主要目的不是為社會國家融資,而是管理資本主義製度。首先其目標是終止無限增加的財富不平等;其次,是對是對金融和銀行體係施加有效管理以避免危機。

作者回顧了自工業革命以來收入及財富分配的曆史,利用20多個國家眾多研究人員精心收集的最新數據,嚐試梳理出一部關於財富及其分配不平等所引發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矛盾的曆史,是一部鮮活生動的人類曆史。資本主義機製內涵著不平等,而且這個不平等還有不斷加劇的趨勢。

本書史料豐富,結論也非常具有說服力,雖然篇幅長了一些,但是細細讀過,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圖書情報中心 張力軍執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