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盎撒人有哪些劣根性?

(2024-05-04 07:41:07) 下一個

盎格魯-撒克遜 Anglo-Saxon 簡稱盎撒人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B%8E%E6%A0%BC%E9

通常是指公元五世紀初到1066年諾曼征服之間生活在大不列顛島東部和南部地區的文化習俗上相近的一些民族,屬於日耳曼人的一支。他們使用日耳曼方言,被曆史學家比德認為是三個強大的西歐民族——源自日德蘭半島盎格魯人(Angles)和朱特人(Jutes)以及來自下薩克森州撒克遜人(Saxons)的後裔。盎格魯人有可能來自Angeln,比德描述他們的整個國家都來到了大不列顛島,留下他們空空的古老大地。地名顯示出一些其他的西歐民族曾經來到:弗裏斯蘭人(Frisians)在弗蘭斯漢(Fresham)、弗瑞斯頓(Freston)和弗理斯頓(Friston);弗拉芒人(Flemings)在佛蘭普頓(Flemptom)和佛林比(Flimby);士瓦本人(Swabians)在士瓦弗漢(Swaffham);或許法蘭克人(Franks)在法蘭克頓(Frankton)和法蘭克雷(Frankley)。可能在麥西亞國王奧發(755年—759年在位),或是阿爾弗雷德大帝(871年—886年在位)與他的繼承者之下,盎格魯-撒克遜的數個王國陸續建立。在埃塞爾斯坦(924年—937年在位)統治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形成英格蘭

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 盎撒人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7%9B%8E%E6%A0%BC%E9%AD%AF-%E6%9

是一批在中世紀早期居住在英國英格蘭的文化族群,其起源可追溯到5世紀,是從歐洲大陸移民而來的定居者,屬於西日耳曼人的一支。於1453年百年戰爭結束時激發出民族主義,遂不斷與不列顛島上的其他民族融合,最終成為現代的英格蘭人

盎格魯-撒克遜人是個統稱,通常用來形容公元5世紀羅馬不列顛崩潰到1066年諾曼征服英格蘭之間,從西北歐入侵並定居在大不列顛島東部和南部地區的一係列文化非常相近的西日耳曼民族[1]。這些說著北海日耳曼語方言盎格魯-撒克遜語)的新移民在登陸後最終征服並取代了說海島凱爾特語布立吞原住民成為不列顛群島的主體民族。

曆史學家比德認為盎格魯-撒克遜人是日耳曼人中最強大的三個部族的後裔——來自日德蘭半島東南部(現今德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北部)盎格恩半島盎格魯人(Angles)、來自北德低地老薩克森地區(現今德國下薩克森威斯特法倫荷爾斯泰因薩克森-安哈爾特西部)的撒克遜人(Saxons)、以及來自弗裏西亞萊茵河三角洲附近的朱特人(Jutes)[2]。英國現今的一些地名也顯示其他一些日耳曼民族曾經入侵不列顛,比如:弗裏西人(Frisii)在弗蘭斯漢(Frensham)、弗瑞斯頓(Freston)和弗理斯頓(Friston);弗拉芒人在佛蘭普頓(Flempton)和佛林比(Flimby);士瓦本人在士瓦弗漢(Swaffham);或許法蘭克人在法蘭克頓(Frankton)和法蘭克利(Frankley)。

在占領不列顛中南部後,盎格魯-撒克遜人從6世紀開始建立起一係列王國,但隨著時間推移一些小國被吞並,最終形成了七個王國鼎立的時期,史稱七國時代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早期主要體現於麥西亞王國長達三個世紀的霸權,在奧法統治時期幾乎統一了亨伯河口以南的所有領土,而且七王國先後皈依了基督教。但9世紀維京人入侵不列顛,征服了北方諸國並建立了丹麥法區,直到878年威塞克斯阿爾弗雷德大帝(871年-886年在位)在愛丁頓戰役中打敗了維京異教徒大軍,維京人的擴張停止。阿爾弗雷德之子長者愛德華繼續對維京人用兵,在公元918年姐姐埃塞爾弗萊德死後從外甥女埃爾夫溫手中奪取麥西亞的王國統治權,其子埃塞爾斯坦則於公元927年攻滅諾森布裏亞王國,徹底統一各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建立英格蘭王國

1002年,埃塞爾雷德二世下令屠殺境內的維京人,結果激怒丹麥兼挪威國王八字胡斯文,使其前後四次對英格蘭用兵,最終1013年入主英格蘭。1016年埃塞爾雷德之子埃德蒙二世死去,英格蘭完全由斯文之子克努特北海帝國統治。1042年克努特之子哈德克努特逝世,因其沒有親生繼承人,由同母異父的哥哥——埃塞爾雷德之子懺悔者愛德華繼位,愛德華隨即結束了丹麥王朝統治並複辟了威塞克斯王朝。1066年愛德華逝世無後,由其內兄哈羅德二世繼位,哈羅德的弟弟托斯蒂心存不滿,於是慫恿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去爭奪英格蘭王位。挪威軍隊在英格蘭北部登陸,但在斯坦福橋遇擊,哈拉爾和托斯蒂雙雙陣亡。然而僅僅三天後,諾曼底公爵威廉乘機入侵英格蘭南部,哈羅德被迫率領疲憊的部隊回援,在兩周後被諾曼人擊敗,哈羅德戰死。威廉進入倫敦加冕為英格蘭國王,開辟諾曼底王朝,盎格魯-撒克遜人主導的統治也因此結束。

語源[編輯]

盎格魯-撒克遜一詞最初在8世紀被使用,是一個拉丁語詞匯,出自阿佛列大帝時代的紙本文件。文件中,他頻繁使用“rex Anglorum Saxonum”或“rex Angul-Saxonum”,以區分“不列顛島上的日耳曼人”和“歐洲的薩克森日耳曼人、盎格利亞日耳曼人”[3][a]凱瑟琳·希爾斯在她的觀察中總結了許多現代學者的觀點,認為“盎格魯-撒克遜”這個詞匯更多的是人為創造的,用以表達不列顛島上特殊的政治、宗教和建築風格,這個詞在一開始並沒有現在的“人種”含義[4]

古英語詞匯ængliscAngelcynn("Angle-kin", gens Anglorum)的意義已被證實與其專指盎格魯人而排除撒克遜人的原意不同,早期的紀錄顯示其指五世紀後遷徙至英格蘭條頓民族。

八世紀初,畢德在他的《英吉利教會史》中提出:

其他古代文人沒有提供相關的區別。盡管與其他王國相比,肯特王國的風俗顯著不同。西撒克遜的文人常稱自己的國家Angelcyn的一部分,而自己的語言是Englisc,而西撒克遜的王室們則宣稱他們是北方伯尼西亞王國(Bernicia)的後裔。從另一方麵看,畢德對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區分很有可能完全取自於像艾塞克斯(東撒克遜人)和東盎格利亞(東盎格魯人)這些地名。至少,畢德所設想的英格蘭人(gentis Anglorum and Anglorum populi)證實了盎格魯-撒克遜一詞在公元八世紀時已經出現人們的口中了。

倫巴底史學家保羅執事寫的歐洲大陸的文獻中似乎首先用到“盎格裏-撒克森尼”(Angli Saxones)一詞,它比阿佛列大帝時代的拉丁文件早了近一百年。但是,既是如此,沒人懷疑這個詞是被用來指“歐陸的古薩克森人”而不是指“英格蘭的撒克遜人”。

現代含義[編輯]

參見:英語圈更多信息:盎格魯-撒克遜人 (委婉語)

“Anglo-Saxon”在現今的學術界主要專指西日耳曼語支中移居不列顛群島的一支,其語言被現今學者通常稱為古英語,在中世紀時期受諾曼語影響演化成中古英語。在19世紀"Anglo-Saxon"廣泛於語言學使用,現今仍未棄用。

如今“Anglo-Saxon”一詞主要形容祖籍來自英格蘭母語現代英語歐裔白人群體,為英語國家的主體族群。在美國加拿大的流行用語(例如在“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或"WASP")中)在學業證明上被政治化

法國使用“Anglo-Saxon”代表英語圈,包括英國、美國,有時亦包括加拿大、澳洲、新西蘭及南非。廣義而言,是包括英語、文化、科技、資產、市場及經濟。

曆史[編輯]

2世紀到5世紀遷徙簡圖主條目: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曆史

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曆史從五世紀羅馬帝國統治結束和盎格魯-撒克遜眾王國的建立到1066年諾曼人征服為止,大體上涵蓋整個中世紀初期的英格蘭曆史。

起源(400-600年)[編輯]

更多信息:不列顛尼亞 (羅馬行省)

日耳曼人據信於五世紀從現今德國北部和斯堪地那維亞南部遷徙至不列顛(e.g. Undley bracteate)。[5]根據畢德的《英格蘭教會及人民史》一書,遷入的人口傳統上分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但是他們的組成並不十分明確,可能包含弗裏斯蘭人法蘭克人The Parker Library擁有包含可能是日耳曼部族遷移至不列顛的最早紀錄的《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在150年希臘托勒密的《地理學指南》裏被紀錄為一個聯盟。

七大王國時期(600-800年)[編輯]

主要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大約600年主條目:七國時代

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的基督教化從約西元600年開始,並實質上於八世紀中葉完成。整個七世紀到八世紀,較大的王國之間互相爭奪權力。根據畢德的紀錄,肯特王國的艾特爾伯特於六世紀末掌握統治權,但權力後北移至諾森布理亞。'麥西亞霸權'(Mercian Supremacy)於八世紀統治,但還是沒有延續下去。肯特國王艾特爾鮑爾德麥西亞國王奧發兩位最強大的國王,達到最高統治地位。這個時期被形容為七國時代,但這名詞現今於學術上已不使用。這個詞匯建立在南不列顛主要七國-肯特(Kent)、薩西克斯(南撒克遜,Sussex)、韋塞克斯(西撒克遜,Wessex)、艾塞克斯(東撒克遜,Essex)、諾森布裏亞(Northumbria)、東盎格利亞(East Anglia)和麥西亞(Mercia)的基礎上。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顯示其他幾個王國也在此時期占有重要地位,包括:赫威賽麥肯賽特林賽和中盎格利亞。

維京入侵[編輯]

主條目:維京時期丹麥區薩頓胡發現的約625年的著名頭盔,可能屬於東盎格利亞的雷德沃爾德。在羅馬頭盔的設計基礎上(一個稱作“鋼箍盔”(spangenhelm)的普遍樣式), 其上的裝飾類似在老奧普撒拉(Old Uppsala)發現的同時代蘇格蘭頭盔(大英博物館館藏)。

九世紀,維京人的侵擾成為一個重大的問題。在阿佛列大帝即位的871年之際,七王國僅有韋塞克斯維持獨立狀態,阿佛列大帝先於878年在埃丁頓大敗丹麥人,886年又攻下了倫敦,迫使入侵者與其簽訂和約,以徹斯特-倫敦為界,以東為丹麥治區,以西則屬英格蘭王國。在隨後的半世紀內,阿佛列大帝的後繼者不斷征戰,逐步收回失土,直到954年將丹麥治區完全收回。

九世紀的重大發展在於韋塞克斯王國的興起,在阿佛列統治的末期,他被南方其他王國推舉為最高君主。艾塞斯坦是第一位達成直接統治現今英格蘭地區的國王。

在十世紀末,斯堪地那維亞人重新對英格蘭產生興趣,丹麥斯韋恩於1013年入侵英格蘭,當時的韋塞克斯無準備的愛塞烈德無力抵抗,遂於1016年流亡諾曼第,留下其子剛猛的愛德蒙抵抗。雖然奮力抗戰,但當愛德蒙在1016年去世後,卡紐特大帝仍成為了英格蘭的統治者,且有不錯的治跡。1035年卡紐特大帝去世後,其子Harold、Harthacunt相繼成為英格蘭的統治者,但他們的統治並不長久。1042年,流亡在諾曼地的懺悔者愛德華重回英格蘭,英格蘭王位又回到韋塞克斯王室之手。

文化[編輯]

建築[編輯]

主條目:盎格魯-撒克遜建築

早期不列顛的盎格魯-撒克遜建築一般而言頗為簡單,通常使用木材和茅草做為屋頂,以木頭製成的三角尖頂為主要特征,地基並不牢固,但是因為英格蘭並無地震等自然災害,所以可以建得很高。盎格魯-撒克遜人通常不喜歡居住在古羅馬城市裏,也較少會使用使用公共浴場、辯論場等設施,他們更喜歡在其農耕中心旁建立一個個獨立的小城鎮,並在每個城鎮的中心都建立一個高聳的“市政廳”作為地標。

這一時期在英格蘭挖掘的數百個定居點中,隻有十個使用了磚石材質,其餘全部為木製。即使是石製,也局限在缺乏森林的環境中,並且使用人數較少。木材在那個時代是一樣非常豐富的資源,幾乎每個盎格魯薩克遜家庭都有一名男子作為“樵夫”,甚至女子和兒童也能使用木材進行簡單的家具拚裝。在古盎格魯-撒克遜語中,“建築”一詞的本意既是木材。與同樣屬於西歐中世紀,但是位於法國和德國的加洛林王朝不同,晚期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室的大廳仍喜歡使用北歐日耳曼人風格的大廳裝飾,這是一種作做“Yeavering”的風格,並且以此為美,不屑去改變這種風格。盡管英格蘭國王可能因為防禦敵人的需要,而調集石頭資源在其宮殿周邊建造一圈高聳的圍牆。由此可知,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審美偏好一定是有意識的,是他們根據自己的美學進行主動選擇,這也許是盎格魯-撒克遜皇室對原始日耳曼人認同的一種表達。

在當時的英格蘭,即使是精英階層也使用簡單的三角形建築,並且每個家庭都配有一個中央大壁爐,上麵連接一個石頭做的管道,讓煙霧從中飄出;這種設計符合其它洲的人對西方國家建築的刻板印象。建築物的大小高低差異都非常巨大,大多數是方形或長方形的,但也發現了一些圓形房屋,最大的房子很少有超過一層和一個房間。這些建築物通常有下沉的地板,有一個淺坑,上麵懸掛著木板地板,這種坑可能是用來儲藏食物、酒、或者武器的,在冬天也可轉換成地暖設備,用來燒稻草以保溫。在城鎮中發現了下沉式地板設計的一種變體,“地下室”可能深達 9 英尺,這表明在懸浮地板下方有一個儲藏室或工作區。另一種常見的設計是簡單的柱子框架,將沉重的柱子直接插入地麵,支撐屋頂。柱子之間的空間用荊棘和塗抹物填充,或偶爾用木板填充。地板通常是用泥土填滿的,但有時也使用木板。屋頂材料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茅草,但也使用草皮甚至木瓦。

藝術[編輯]

主條目:盎格魯-撒克遜藝術

語言[編輯]

主條目:古英語

盎格魯-撒克遜語,又稱古英語,是在阿佛列大帝統治之下通行的語言並延續形成英格蘭(非丹麥區)的通用語言,直到1066年諾曼征服後,受到諾曼統治階級的盎格魯-諾曼語影響,在1150年到1500年之間大致轉變為中古英語

盎格魯-撒克遜語比起中古英語跟早期日耳曼語較為相近。它較不拉丁化,並且保有許多十二到十四世紀之間消失的時態特點(動詞和名詞變化)。今日最接近古英語的語言是在荷蘭和德國北部幾百萬人使用的弗裏西語

在口語“古英語”或拉丁語文化廣為傳播前,盧恩字母,稱作futhorc (又稱作futhark)被用來紀錄。當文明變得廣泛後,一種拉丁紀錄的形式和幾個futhork派生字母: 'ð、' '?、'和'þ'開始被使用。

以下字母常用來編輯和印刷古英語文字:

  • a æ b c d ð e f g h i l m n o p r s t þ u ?(w) x y

和極少使用的jkqvz

法律[編輯]

主條目:盎格魯-撒克遜法律

極少的法典從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留下至今,其法律文化受羅馬法的影響頗大。這個法律文化除了諾曼征服之後的發展,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發展對於了解同時代來說非常重要。

史詩貝奧武夫的第一頁

文學[編輯]

主條目:盎格魯-撒克遜文學

盎格魯-撒克遜文學包含史詩聖徒言行錄訓誡聖經的翻譯、法律文件、編年史、謎語等類型。目前大約有400本該時期留存至今的手抄本,這些手抄本對於研究以及建立盎格魯-撒克遜語料庫來說非常重要。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最著名的作品當屬史詩《貝奧武夫》,其在不列顛有著民族史詩的地位。《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是對早期英格蘭曆史的重要整理。七世紀的《卡德蒙的讚美詩》(Cædmon's hymn)被認為是現今最古老的英語文字紀錄。


 

盎撒人有哪些劣根性?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3082114

小甲魚小甲魚頭像我本人,賬號被封了,借的別人的手機申請的號,謝謝? 關注20 人讚同了該回答

盎格魯撒克遜人從海盜起家,打家劫舍、殖民掠奪,通過種族滅絕土著然後鳩占鵲巢的方式占了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陸地麵積,從此建立了世界霸權並過上了全世界最富裕、最悠閑、最有尊嚴、最榮耀的美好生活。

盎撒人的大英帝國和美帝國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殘忍、最邪惡、最血腥、最無恥的帝國,能像盎撒人這麽無恥的帝國人類曆史上找不到第二個族群。

自盎撒人通過卑鄙手段建立世界霸權以後,先後有4個挑戰者:納粹德國、日本、蘇聯、中國。前3個都失敗了。德國的二戰是一戰的延續,一戰之前的德國就是崛起大國,而且全世界的殖民地都已經瓜分完畢(英國占了大部分),德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引起英法和德國的尖銳對立。這是一戰的根本原因,其餘的原因都是盎撒人戰勝敵人後給德國人的栽贓。

二戰時德國和日本聯合起來挑戰盎撒人世界霸權,最後是俄國人的蘇聯和中國人和盎撒人聯手打敗了德日集團,因此中美英蘇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實際上參與世界瓜分的是俄國人和盎撒人,中國人隻是名義上的戰勝方,中國的外蒙古都被俄國人和盎撒人交易掉了,盎撒人拿中國的外蒙古領土換取俄國人對日作戰和戰後世界安排上俄國人在歐洲方向的讓步。

盎撒人剛剛聯合俄國人打敗德日集團立即調轉矛頭對準俄國人,這就是冷戰,最後俄國人在美國施加的重壓之下支撐不住而內部崩潰,蘇聯解體。

盎撒人聯合俄國人和中國人打敗德日之後自己獨占了德日並在德日駐軍。為了阻止俄國人占領日本,盎撒人在日本扔了倆原子彈向俄國人秀武力,俄國人被震懾並放棄了登陸日本。盎撒人才不管那兩個原子彈殺死多少人呢,隻要能震懾俄國人,盎撒人就丟原子彈,可以說盎撒人毫無人性,連動物都不如。

這次盎撒人決意阻止中國繼續發展,但是除了戰爭和外部施壓,盎撒人已經沒有其他方法了。

中國如果在中美競爭中敗了,從此就沒有中國文明和中國人了,中國必被肢解並被盎撒人駐軍,就像日韓的美國駐軍一樣!和殘忍野蠻無恥的盎撒人一比,二戰時的日本侵略者簡直就是純潔的天使!這就是盎撒人邪惡到何種地步!

盎撒人邪惡到如此地步還能延續300年霸權,有盎撒人做例子,相信正義的人該有多麽可笑?不信就看看盎撒人!

盎撒人邪惡到如此地步,還占了將近3000萬平方公裏的地盤(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那3000萬平方公裏地盤上隻有3億多人!

壞事做盡的盎撒人的結局大概率很慘……

發布於 2022-12-29 08:12?IP 屬地安徽三才立根? 關注3 人讚同了該回答

金燦榮老師有評價,他說英國、美國把持了這個世界幾百年,這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很多厲害的發明都是出自這個民族,如果不將道德作為一個評判標準,這個民族的確就是很厲害。

但是我個人感覺,這個民族沒有經曆那種周期性的發展,還比較暴躁,對於自己擁有的一切似乎非常地執著。

潮起潮落,中華民族經曆太多了,這應該算是自然規律吧,所以這個民族必然要經曆他的第一次潮落

發布於 2021-04-01 07:19科普一老翁?關心時事的科普一老翁? 關注7 人讚同了該回答

美國作家威廉萊德勒所著《醜陋的美國人》應該屬於盎撒人揭露自身劣根性的一本書。

此書之後,日本人高橋敷寫了《醜陋的日本人》,中國人柏楊寫了《醜陋的中國人》。

相比較而言,《醜陋的美國人》遠沒有後兩本書深刻。

《醜陋的美國人》主要通過例子對比,講一些自視高貴者的自以為是、浮誇、貪圖享樂和自私的性格。

該書以美國當年在東南亞一帶與蘇聯的爭霸為背景,例舉了一些在東南亞生活的美國“小人物”如何實實在在地幫助當地百姓改變傳統習慣,從而提高生產率和生活質量的小故事。

說這些“小人物”通過其踏實的工作,讓美國的影響力戰勝了蘇聯的宣傳。

與這些“小人物”相對照,書中列舉了外交官、軍官等一些自視高貴的“大人物”來到東南亞這些國家的所作所為。

這些被派到東南亞的“大人物”,身負與蘇聯競爭在當地民眾中,提升美國影響力的責任。

可他們自以為十分了不起,驕傲得很,一下飛機便頤指氣使,要求當地民眾為其提供優渥的生活條件,給東南亞人留下惡劣影響,反而讓東南亞人相信了蘇聯的宣傳。

這些人為了自己的升官發財,還排擠、打擊居住地當地,真正幫助當地居民的普通美國人。

據介紹,該書出版後,被一些美國學校選作教材,警醒美國人,要克服自己與生俱來的劣根性。

但個人感覺,《醜陋的美國人》雖然也揭露了盎撒人的一些劣根性,深刻程度與《醜陋的日本人》和《醜陋的中國人》不在一個檔次上。

該書對盎撒人的劣根性揭露的也遠遠不夠。

高度恐慌? 關注2 人讚同了該回答

我一貫反對所謂民族性的說法,很多所謂劣根性都是客觀環境演化的產物

如果是大夥一般意義上認知的劣根性,最知名的就是高年級學生欺淩低年級,手段包括集體性侵,令人發指。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些事連伊頓公學都有,搞不懂為什麽那些權貴也能默許自己子女遭受這些事情。

與之類似的還有日本,目前還不清楚這是趨同演化,還是日本工業化時代從英國學來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