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10 個城市的中產和工薪階層入不敷出

(2023-11-27 01:49:00) 下一個

西雅圖四口之家至少需要6位數收入才能維持生計

Carrie | 西雅圖時報 |2023-11-27        
 
在此前的一個早晨,200多人在中國城國際區的一個食品銀行門外排起了長隊,就像粉絲們正在等待一場盛大的演出。
 
這就是今年秋天西雅圖整個城市的情況。與去年相比,大學區食品銀行的需求增長了47%,令人震驚。北西雅圖的情況也是如此。North Helpline食物銀行的負責人表示:“實際上,我們現在接待的人比疫情高峰期時還要多。”
 
為了弄清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兩組研究人員將西雅圖地區作為一個獨特的微觀經濟體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西雅圖在一項排名中再次名列前茅。
 
根據一項對美國50個最大城市經濟的最新分析,西雅圖地區是美國生活成本增長最快的地區。據悉,西雅圖還不是美國最昂貴的居住地,加州聖荷西(也就是矽穀)獲得了這一“殊榮”。但西雅圖生活成本上升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快。
 
在上周,路德維希共同經濟繁榮研究所(LISEP)對50個城市所謂的“真實生活成本”進行了研究分析,除了住房和兒童保育費用之外,這些成本還包括食品、醫療保健、交通、互聯網接入等技術以及個人家居用品等費用。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西雅圖,一個四口之家的生活費現在已經達到六位數,約為107,000美元。這比2005年上漲了80%以上。西雅圖在生活成本上升最快城市中的排名中位列第一,排在檀香山之前。
 
華盛頓大學社會工作學院(School of Social Work)的研究人員最近發表了一項類似的研究結果。這項研究的結果顯示,現在在西雅圖,維持一個四口之家生活的費用達到了10.2萬美元。而東區的費用高達11.9萬美元,這使其成為了全美最昂貴的地區之一。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結果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他們發現了經濟壓力加劇的速度。根據這項研究,西雅圖每個家庭的基本生活必需品成本在一年內上漲了1.6萬美元,從去年估計的8.6萬美元上漲到了10.2萬美元,漲幅高達18%。
 
據了解,華盛頓大學這項名為“被忽視的和被低估的”的報告將生活成本的增長主要歸因於食品、住房和兒童保育(西雅圖日托的平均費用現在每年超過14,000美元,已經高於華盛頓大學的州內學費)。
 
報告得出結論稱,“受到擠壓的既不是一個小群體,也不是一個邊緣群體,而是全州比例相當大的家庭。據估計,全州有超過四分之一個家庭(約70萬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It now takes at least 6 figures for a family to get by in Seattle
 
 
Danny Westneat By    Seattle Times columnist

The other morning, down in the Chinatown International District, the line outside the door was 200 long, snaking around the cul-de-sac at Eighth Avenue and Weller Street as though fans were waiting for a big show.

The opening was indeed big, and unfortunately keeps getting bigger. They were waiting for the 10 a.m. doors at the Chinatown ID food bank.

This is how it’s been going across the city this fall. Demand at the food bank in the U District is up an alarming 47% compared with last year. It’s the same in North Seattle.

“We’re actually seeing more people now than we did at the peak of the pandemic,” the director of North Helpline food bank told KING 5 News.

Why is this happening? Two teams of researchers have been looking at the Seattle area as a distinct micro-economy, and have found that once again, we’re at the top of a list — though not one we want to be on.

The Seattle area ranks as the place with the fastest-growing pr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ccording to one new analysis of the economies of the 50 largest U.S. cities. We’re not yet the most expensive place to live — San Jose, Calif., i.e., Silicon Valley, gets that dubious distinction. But the cost of living is escalating faster here than anyplace else.

ADVERTISING

This past week, the Ludwig Institute for Shared Economic Prosperity analyzed what it calls the “true living cost” for 50 cities — adding up big-ticket items such as housing and child care, but also food, health care,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like internet access, and personal household items. The goal was to estimate the minimum of what it takes to make it, on a modest budget, in places around the country.

Incredibly, it’s now in the six figures for a family of four in Seattle — about $107,000. That’s up more than 80% since 2005, which ranks us No. 1 for fastest-rising cost of living, ahead of Honolulu.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researchers at the School of Social Work recently published a similar finding — that in Seattle it now takes $102,000 to keep a family of four afloat. On the Eastside, it’s $119,000, making that one of the priciest places in the nation.

What’s most remarkable about the UW finding is how rapidly the economic pressure cooker is intensifying. They found that the cost of basic life necessities in Seattle just went up by $16,000 per family in a single year — from $86,000 in last year’s estimates, to $102,000, an 18% jump.

There’s the run on the food banks, explained. The UW’s report, called “Overlooked and Undercounted,” attributes most of this cost-of-living jump to food, housing and child care. (The average cost of day care in Seattle, now more than $14,000 per year, has passed the UW’s in-state tuition).

The people getting squeezed are not “a small nor a marginal group, but rather represent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households in the state,” it concludes. It estimates that more than 1 in 4, or about 700,000 households statewide, are below water.

ADVERTISING

In Seattle, this is the echo to the tech boom, and it remains the challenge of the times. The city has done a lot of work in the past decade on it — by pushing higher wages, for instance, and forming a subsidized preschool program. More needs to be done, even as free-market costs are an elusive thing for governments to do much about.

It was striking that the same voters who picked a supposedly “moderate” slate for the Seattle City Council also endorsed the most ambitious tax levy in city history, nearly a billion dollars for affordable housing. The vote on the levy was not close — it won by 38 percentage points. That’s not a call for Seattle to get timid.

Both the city and state can look for more ways to ease the cost burden. Example: In Europe, which has had an even worse cost-of-living crisis post-pandemic, they’ve been cutting the price of mass transit. Spain has a program that grants free train tickets for trips up to 300 kilometers (about 180 miles). We don’t have a train network like they do, but how about making buses and light rail free for a set period? The state has collected $1.2 billion extra in tax money since it passed its budget in April that it could use for something like that.

Likewise, a Seattle City Council member, Alex Pedersen, recently suggested eliminating the city’s usurious 15.5% tax on water. (He wants a capital gains tax instead.) Decades ago, the state canceled a much lower sales tax on groceries, because it was considered inhumane and punishing for the poor to tax life-sustaining food. What possible justification is there for taxing water (at least nonexcessive, personal-use amounts)? Yet Pedersen hasn’t gotten much official support for his idea.

It’s time for the state to consider ways to ease back on the price of energy, too, maybe with a gasoline tax cut or some other rebate plan. Gas is $4.41 a gallon here, third highest in the nation, according to AAA. It’s $2.73 in Texas. That 60% difference is brutal on the working class. I’m a supporter of the state’s climate change policy, in theory, but it’s going to get repealed by voters if lawmakers don’t give folks some kind of break.

That concept should be at the back of every politician’s mind in the months ahead — how to give people just a bit of a break. Because we’re now No. 1 on the kind of list where you really don’t want to be at the top.

Danny Westneat: dwestneat@seattletimes.com; Danny Westneat takes an opinionated look at the Puget Sound region's news, people and politics.

想維持生計?家庭年收入要達到這個數……

 
公眾號新聞 
 
根據兩份最新調查報告顯示,美國人的平均收入已經無法在2023年維持“舒適的生活”。

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一個典型的美國家庭年收入約為7.1萬元。然而,最新的一項蓋洛普(Gallup)民意調查則顯示,美國人認為一個普通家庭每年需要至少8.5萬元的收入才能維持生計。

蓋洛普的發現與金融科技公司SmartAsset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結果相吻合。該研究發現,普通美國人需要每年68499元的稅後收入才能過上舒適的生活。如果假設的稅率為20%,那麽所需要的稅前收入約為8.5萬元。

 
這兩份報告指出了同樣的結論:在2023年,許多美國人的收入過低,無法讓他們在自己的社區獲得體麵的生活水平。
 
在曆經了連續3年的經濟逆風之後,大部分的家庭感受到了經濟壓力的不斷增加。通貨膨脹在之前的幾年一直是“可被忽略的因素”,但在2021年飆升至5%,並在2022年達到了8%。
 
價格上漲引發了聯儲會前所未有的一係列加息行動。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聯邦基準利率已經從實際上的零水平提高到了5%。而所有的這些情況都發生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在2020年經濟關閉的最高峰時期,全美失業率曾一度達到接近15%的水平。
 
美國經濟研究所的經濟學家彼得·C·厄爾(Peter C. Earle)說:"我們剛剛度過了這段非常不尋常的時期,我們經曆了疫情引起的物資短缺,失去了工作。我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們對生活成本的認知。”
 
蓋洛普的民意調查是在四月進行的,調查發現有30%的美國人認為一個家庭需要6位數的收入才能“在自己的社區生活下去”。隻有14%的受訪者表示一個家庭可以憑借不到5萬元的年收入過活,這比聯邦政府設定的四口之家的貧困線3萬元年收入還高出了2萬元。
 
保守派智庫美國行動論壇(American Action Forum)的經濟學家兼總裁道格拉斯·霍爾茨-伊金(Douglas Holtz-Eakin)說:"我認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所謂‘維持生計’的標準究竟是什麽?"
 
根據蓋洛普的調查,年收入低於4萬元的低收入家庭表示,一個家庭每年需要66310元才能維持生計,而年收入在10萬元或更高的家庭則表示維持生計需要每年至少10萬元。
 
霍爾茨-伊金說:“還有很多其他數據表明,相對收入較高的人們也是依靠發工資過日子的。”
 
在蓋洛普10年前進行的民意調查中,美國人認為一個普通家庭維持生計隻需要每年5.8萬元。這個數字超過了當時家庭收入中位數的52250元。
 
美國人的實際收入與他們認為“足夠的收入”間的差距似乎正在擴大。2013年蓋洛普數據顯示的5.8萬元大約比當年的家庭收入中位數高出10%。而2023年蓋洛普數據顯示的8.5萬元則比當年家庭收入中位數高出約20%。
 
在過去的10年裏,有很多經濟因素都發生了巨大變化。2023年,普通家庭可以合理預期食品雜貨和汽油價格每年上漲5%或10%。在曆史最低利率的10年之後,房貸利率在未來可預見的時間內將會保持在5%至7%的範圍內。
 
因此,經濟學家表示美國家庭有足夠的理由提高他們對過上舒適生活所需要的期望值。
 
工資沒有跟上通貨膨脹的步伐。不斷上升的利率推高了住房成本。SmartAsset的報告發現,在全美25個最大的都市圈中,2022年到2023年間維持“舒適生活方式”的平均收入增長了20%,從稅後收入57013元上漲到68499美元。
 
這份報告是基於麻省理工學院的“生活工資計算模型”,假設普通家庭將其稅後收入的一半用於基本生活費用,30%用於自由支配的開銷,20%用於儲蓄和償還債務。
 
按照這個模型計算,研究發現一個居民在舊金山每年需要達到8.4萬元收入才能過上舒適的生活,紐約為7.85萬元,華盛頓特區則為7.6萬元。
 
然而從實際薪資水平來看,這些城市中似乎有很多居民並不能過上舒適的生活。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舊金山的個人平均年收入約為12.4萬,紐約為8.5萬,華盛頓特區則為8.1萬。這些數據都是稅前收入,稅後收入則要低得多。
 
上升的生活成本中一個關鍵因素是不斷攀升的住房成本。每月租金的增長速度超過了通貨膨脹。根據Redfin的數據,去年春天時全美租金的中位數首次超過了2000元。
 
與此同時,聯邦數據顯示住房價格在過去兩年上漲了40%以上,從2020年初的平均38.3萬元上升到2022年底的55.3萬元。由於較高的抵押貸款利率削弱了購買力,全美平均房價在今年下降至51.6萬元。
 
另一方麵,汽車也逐漸成為了“奢侈品”。根據KBB的數據,全美新車平均價格在2022年底達到了4.95萬元,比3年前的38948元出現大幅上漲。這主要是由於疫情時期的供應鏈問題所導致的。另一個因素則是對汽車要求很高的美國消費者更熱衷於購買昂貴的SUV和豪華皮卡,這也推動了汽車價格的上漲。
 
杜克大學應用經濟學家麗莎·格內蒂安(Lisa Gennetian)說:“關於我們的期望對通脹究竟有多大的影響,仍然存在很多爭論。”
 
購房者正在追求更大的居住空間。根據美國企業研究所的分析,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2010年代中期,新建住房的平均麵積增加了1000平方英尺。
 
格內蒂安表示,這個原則在家庭生活的其他方麵也適用。富裕家庭可能會把私立學校列為基本年度預算的一部分,而較不富裕的家庭可能會為了公立學校的秋季用品清單而苦苦掙紮。
 
格內蒂安說:“對一些人來說,為自己的孩子聘請私教可能是生活水準的一部分,而其他人可能會考慮的隻是擁有一輛還能跑的汽車。”

CBS:10 個城市的中產和工薪階層入不敷出

Derek Yang· 

CBS News 近日的報道分析了美國 50 個大城市中產和工薪階層的生活水平。雖然舊金山的生活成本很高,但路德維希共享經濟繁榮研究所(Ludwig Institute for Shared Economic Prosperity; LISEP)的研究發現,它的高工資抵消了昂貴的生活成本(年收入不足 10 萬美元在舊金山就被視為低收入),因而中產和工薪階級家庭的生活水平反而比其他城市更好。

根據 LISEP 的數據:

  • 加州聖何塞-桑尼維爾-聖克拉拉地區的中產和工薪家庭,在去除基本生活必須開銷之後,薪水還能剩下 25.4%,在 50 個大城市中排名第一、最為「愜意」。
  • 其次是德州奧斯汀-朗德羅克地區,去除基本開銷之後平均還剩 25.2% 。
  • 接下來是首都華盛頓周邊的 DMV 地區,22.1%;加州舊金山-奧克蘭-弗裏蒙特地區, 18.2%;以及佐治亞亞特蘭大-桑迪斯普林斯-瑪麗埃塔地區,17.3% 
  • 表現最差的是內華達拉斯維加斯-天堂地區,剩餘薪水為負數,-22.1%,意味著有很多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的工薪階層,他們的薪水還不夠支付基本的開支,入不敷出。
  • 剩餘薪水為負數的地區總共有 10 個,除了拉斯維加斯-天堂地區外,還有加州弗雷斯諾;加州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紐約州布法羅-尼亞加拉瀑布;紐約州羅切斯特;加州河濱-聖貝納迪諾;夏威夷州檀香山;紐約-新澤西北-長島;加州聖地亞哥-卡爾斯巴德-聖馬科斯;弗吉尼亞州裏士滿。
  • 這 10 個入不敷出的地區,有 4 個在加州、 3 個在紐約,剩下的 3 個分別在內華達、夏威夷和弗吉尼亞。

下麵的地圖中,藍色表示工薪階層有剩餘薪水,而紅色和橙色則表示很多人入不敷出。

LISEP 的數據還顯示,約 60% 的美國人生活困難,2022 年他們的收入平均缺口接近 14,000 美元。這幾年食品、租金都在上漲,許多家庭在持續的通貨膨脹下麵臨挑戰。 LISEP 主席吉恩·路德維希(Gene Ludwig)表示,無論在美國哪個地方,中低收入家庭的狀況都不容樂觀。

路德維希指出,美國政府追蹤的數據,通常無法準確反映數百萬美國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尤其是通貨膨脹的影響。例如,根據 CPI,住房價格上漲了 54%,但實際上,中低收入家庭的租金上漲了近 149% 。

路德維希警告說,「過去 20 年中,中低收入美國人麵臨的通貨膨脹率高於高收入群體,而工資增長並沒有跟上,使得他們的生活狀況比 20 年前更糟。」他認為,分享美國經濟增長的財富對於維護中產階級和建立穩定社會至關重要。不幸的是,目前的趨勢並不樂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