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基辛格訪華 中方給美方釋放的三個信號

(2023-07-25 17:55:00) 下一個

基辛格訪華結束,中方給美方釋放的三個信號

玉淵譚天 2023年07月23日 18:43

  基辛格的這次訪華,讓美國政客酸了。跟前麵幾位訪華的美國官員相比,基辛格這位“民間人士”在中國,受到了很高的禮遇。20日會見的現場,很多細節都讓譚主印象深刻。

 特別是習近平主席講出的那句“中美關係永遠和基辛格這個名字是連在一起的”,格外令人感慨。

  當前,中美關係處於建交以來的最低穀,真摯地表達對這位美國前國務卿的友誼,這是中國人的情懷和格局,更是在為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做注解。

  什麽樣的選擇,才值得被曆史和時間銘記?

  中方通過與基辛格的會見,講了三點,值得美國認真聽聽。

  中國人重情講義,我們不會忘記老朋友,不會忘記你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增進中美兩國人民友誼作出的曆史性貢獻。

  透過基辛格,中國傳遞的第一個信號,是得看懂中國人的“朋友之道”。

  不會忘記老朋友,滲透在基辛格訪華的每一個細節裏。

  這次,中方特別把會見的地點,安排在了釣魚台國賓館5號樓。

  52年前,秘密訪華的基辛格就是在這裏首次見到了中國領導人。這是世界曆史的大事,也是基辛格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時刻。

  百歲的基辛格對於這樣的安排,專門表達了感謝。

  這樣的精心和周到,還貫穿在基辛格訪問的全程。

  || 20日中午,中方為基辛格準備了午宴,宴會桌中央是鮮花鋪成的中國卷軸,寓意福壽如山,友誼綿長;

|| 一百個壽桃、糖藝製作的老壽星和仙鶴,傳遞了最傳統的祝福;

  || 北京烤鴨、西湖醋魚、兩吃大蝦,也都是基辛格1972年陪同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時的菜品,滿是曆史的回味。

  在過去半個世紀,基辛格對中國的訪問有上百次,而“老朋友”這個稱呼,其實我們一直都在用。

  之所以能堅持半個世紀之久,更在於習近平主席所說的第二個“不會忘記”——不會忘記你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增進中美兩國人民友誼作出的曆史性貢獻。

  在50多年間,中美關係遭遇挑戰和困難的時刻,基辛格也總是能夠發出相對客觀、理性的聲音。

  正因如此,習近平主席對百歲的基辛格說了一句古語,“大德必壽”,這講出了中國人的朋友之道,看中的不是小利,而是大義。

  就像二人背後的那幅嶺南畫派代表人物關山月的《紅白兩色梅》,造福兩國人民之“義”,也寄寓其中。

  梅花,傲雪淩霜,高潔堅韌。一首《卜算子·詠梅》借“梅花”,寫下了中國政治家為民的情操。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隻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

  中美關係,未嚐沒有經曆過“百丈冰”的時刻,但越是在風雪和困局中,政治家就越應該像梅花一樣,淩霜開放,先行春意。

  能夠被稱為中國的“老朋友”的人,也一定得為兩國人民福祉著想。

  不過,這次訪華,早已卸任美國國務卿的基辛格是以個人和民間的身份來到中國。在美國民間,中國的“老朋友”還有很多。

  ||美國保險業巨頭莫裏斯·格林伯格

  去年,美國商界97歲的格林伯格,邀請中國前政府官員和學者訪美。中美關係遭遇佩洛西竄台的巨大挫折後,也因此得以從民間先行破冰。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入世麵臨困境的時候,也是格林伯格一直在美國國會和白宮奔走,敦促美國政府盡快完成與中國的入世談判。

  回到51年前,在中方招待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鬆的歡迎宴上,中方就講過這樣一段祝酒詞:美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我們兩國人民一向是友好的。

  半個世紀間,中美關係有起伏波折,現在,更不乏一些美國政客,當麵說一套,背後做一套,訪華回國之後,立馬換了一副嘴臉,繼續對華打壓。

  但是,兩國民間的往來卻呈現著不一樣的溫度。現在,中國和美國已建立284對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中美之間的雙邊貿易額已經是建交時的200多倍。

  尤其是今年以來,中美民間交流的恢複速度尤為迅速,蘋果總裁庫克、特斯拉總裁馬斯克等數十家美國企業家來到中國。

  此外,根據譚主的不完全統計,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等中美商界、學界機構和社會組織,僅在上半年就圍繞中美議題舉行了超過40場交流活動。

  頻密的往來,印證了習近平主席今年接待第一位美國朋友比爾·蓋茨時所說的,中美關係的基礎在民間。

  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尚在盡力作為,在其位的人,更不應在錯誤的航向上失速狂奔,辜負了兩國人民的期待。

  52年前,中美兩國處在一個關鍵轉折點,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同尼克鬆總統和你本人以卓越的戰略眼光,作出中美合作的正確抉擇,開啟了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既造福了兩國,也改變了世界。

  20日正式會見後的午宴上,習近平主席和基辛格深入地聊了很久。

  現在,中美關係再次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新的抉擇時刻,需要新的創造力,更需要中美52年前的那種戰略眼光。

  這也是透過基辛格,中國想給美國傳遞的第二個信號。

  這種“戰略眼光”是什麽?中方前一天會見基辛格時,提到一句話,“美國的對華政策需要基辛格式的外交智慧,需要尼克鬆式的政治勇氣”。

  這兩點,都是美國今天亟需的東西。

  為什麽基辛格是具有“戰略眼光”的人?

  十年前就曾接待過基辛格的美國問題專家吳心伯,跟譚主解釋:

  基辛格毫無疑問從來代表的都是美國的利益,他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夠認識到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世界秩序,美國也不可能實現其國家利益。

  所以他看待問題的方式是,把美國放在世界的框架下來看,而不是把世界放在美國的框架中來看。

  冷戰結束後,基辛格公開出版了他的《大外交》,這本書中他曾對包括中國在內、世界多極力量並存的當今格局作出過準確的判斷。

  把美國放在世界的框架下看,他建議美國及時調整思路,不能再用冷戰爭霸的那套邏輯,來應對變化之後的世界。在新的格局下,美國也將很難再把自己單一的價值,強加給所有人。

  然而,基辛格的看法卻沒有成為美國決策層的主流意見,也沒有真的使美國對霸權有所反思。

  這些年,美國對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這些全球多邊機製橫加破壞,不合則棄;為了所謂的控製,不惜製造對抗、挑動地區衝突,種種做法,都在將世界共同麵對的問題變得更加棘手,製造更大的悲劇和危害。

  到頭來,從阿富汗的倉皇撤軍、在烏克蘭危機上的騎虎難下,到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衰減,長期去看,美國破壞世界秩序所收割的利益,真的會大於最後將付出的代價嗎?

  遺憾的是,美國很多政客,很難跳出美國自己的框架,被競爭與對抗的思維死死限製。同樣的道理,為了塑造對華的“實力地位”,自縛手腳,不敢正視自己破壞中美交流的現實。

  這次,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同基辛格的會見,就讓很多美國政客覺得格外“酸”:中國國防部長寧見一位美國民間人士,也不見美國國防部長。

  再看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的表態:一邊極力撇清關係,說基辛格訪華是個人行為,與美國政府無關,一邊說,“相信基辛格會像往常一樣,向美方官員介紹情況。” 又想從中方探聽消息,又害怕喪失所謂對華施壓的“杠杆”,不願意解除製裁,光明正大地同中方恢複正常交流,首鼠兩端,自相矛盾的做派,實在難拿上台麵,更別提政治勇氣了。

  這也是為什麽習近平主席再提“戰略眼光”。基辛格那個時代的美國政治家所具備的“戰略眼光”,順應世界大勢的決斷力,的確很值得現在的美國政客們認真讀懂。

  展望未來,中美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榮,關鍵是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項原則。在此基礎上,中方願同美方探討兩國正確相處之道,推動中美關係穩步向前,這對雙方都有好處,也將造福世界。

  習近平主席同基辛格的這次會見,不僅是要回顧曆史,重溫友誼,更重的意義還在於探討中美關係的未來。

  譚主詳細梳理了習近平主席同拜登總統會晤,以及曆次會見基辛格的文本,一個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就帶有很強的“未來”感。

  這個詞,是發展。

  通過詞語的共現分析發現,習近平同美國談及“發展”,既說過兩國各自的發展,也說過兩國關係的發展,還包括對中國發展道路的闡釋。

  其中蘊含的第三個要向美方傳遞的重要信號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中美應該展現大格局、肩負大擔當,堅持向前看、往前走,拿出戰略膽識和政治魄力。

  相比於回顧過去,基辛格也善於去看未來。

  這次在同中方對話中,有一個話題第一次出現在他同中方交流的新聞稿上——人工智能。

  前不久,譚主拿到了一本基辛格的最新著作,書名叫做《人工智能時代與人類未來》。

  我們發現,麵對人工智能,具有政治家思維的基辛格首先思考的是其對人類曆史的影響,進而也在思考對中美關係的影響。       在認識到人工智能的技術迭代之快後,基辛格對中美關係產生了憂慮:人類社會還沒準備好應對人工智能將給世界秩序帶來的顛覆性改變。留給中美找到正確相處之道的時間也不多了。   我們梳理最近幾年基辛格對中美關係的聲音,發現警告和提醒超越了推動中美發展與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內部一些政客無論看待國家還是世界的目光,都不是發展的,而是凝固、靜態的。

  在人工智能這件事情上,美國想到的不是如何跟中國合作,讓這項技術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社會的發展,而是打壓。

  中美貿易戰和科技戰開始後,美國人工智能國家安全委員會在2019年一場人工智能會議上,話鋒一轉,開始談論起中國。

  會上,美國政客拿著一本中國出版社的《人工智能實驗教材》大談“中國威脅”,時任美國防長表示,中國計劃在2030年成為人工智能的領導者。無論哪個國家先利用人工智能,都將在戰場上擁有決定性的優勢,美國必須先做到。

  就在這場會召開前不到一個月,美國商務部將8家中國企業列入美國貿易管製黑名單,這8家企業,都與人工智能相關。

  前段時間,《紐約時報》專門刊發了一篇萬字長文,把美國對華高科技領域的封鎖定義為一種“戰爭”行為。

  除了從人工智能到芯片領域的製裁,美國今年以來還炒作所謂“去風險”的新概念,要加速對華的脫鉤斷鏈。

  然而,技術的進步,國家的發展,乃至世界的連接,不是能輕易被截斷的草木,而是奔流的江河,截不斷更堵不住。

  最近,美國三家芯片巨頭集體無法承受脫鉤斷鏈的代價,像熱鍋上的螞蟻遊說美國政府放鬆對華出口限製。這隻是美國逆發展趨勢而動,導致自我反噬的表征之一。

  實際上,在美國媒體帶頭渲染“去風險”、開始強調自由貿易傷害論的輿論攻勢下,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一書引用了一種分類方式,將西方發達國家和以色列日本列為富裕國家,其他國家歸為非富裕國家。

  在這個分類基礎上發現,進入21世紀以來,非富裕國家彼此之間的出口比重從2001年的14%,上升到了2014年的29%;與此同時,富裕國家間彼此的出口比重則從2001年的45%一路下滑到了2014年的29%。

  所以,現在的世界,早已不隻是幾個國家的俱樂部,也不是美國聯動幾個盟友搞脫鉤,就能把某個國家排除出世界體係。世界要不要連接、怎麽連接,不再隻以某個國家的意誌為轉移。

  繼續用靜態的思維,處理極速變化發展的問題,不僅不合時宜,甚至已經非常危險。

  沒有發展的眼光,美國就不會真的聽懂“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

  曆史是公正的,一個政治家的所作所為,無論是非功過,曆史都要記上一筆。

  基辛格雖然早已卸任,但中方仍會提及他美國前國務卿的身份。在100歲的高齡,基辛格還在為遭遇困難的中美關係盡力作為,無疑是在給未來落下新的一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