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國外訂單暴跌 因為產能轉移嗎 三大原因

(2023-03-03 22:17:19) 下一個

阿旦:國外訂單暴跌,真的是因為產能轉移嗎?三大原因告訴你真相

2023年3月4日08:38:23

今年的出口訂單,普遍反應不太好,有的出口企業反應是很不好,據說有的工廠甚至不足去年的一半,在我們主抓經濟複蘇的2023年,一開年就出現這個情況,那當然就不是很樂觀。

 

然後大家自然就開始找原因了,正兒八經的分析還是少,很多人一上來節奏就跑偏了,習慣性的往美國帶的方向開始大做文章,出口訂單少,他們總結了一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產能和訂單,都轉移到別的國家去了,有說轉移到東南亞的,有說轉移到南美墨西哥的,還有更狠的說轉移到歐洲的。


 

 

這麽說的人很多,而且說的有鼻子有眼的,感覺就像真是那麽回事。如果我們用宏觀的視角,而不是用一兩個行業或者企業的視角去看這個問題的話,就可以盡量避免一葉障目,以偏概全的情況!

 

我先說下最主要的結論,從宏觀上講,現在外貿出口訂單大跌,最主要的就是三個原因,這三個原因裏麵,訂單轉移的影響,應該說是最小的一個,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相對其他兩個來說,都不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影響。

 

第一個原因:金融政策影響

第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的金融政策影響。首先來說在2021年和2022年,我們的出口情況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非常好,尤其是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上半年,這段時間的出口是創了曆史新高的。

 

那麽半年時間過去,產業鏈和訂單就實現飛速轉移啦?這種事情很顯然就不是一年半載能實現的。實際上後麵另有原因,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裏要普及一個基本的常識,就是金融政策對經濟活動的影響。

 

通常來說,金融政策寬鬆的時候,經濟活動中的流動性增加,不管是收入還是通脹,都容易增長,人們的消費需求也會被推升。所以在經濟增長疲軟的時候,各國央行的金融政策,都習慣於進行寬鬆,以維持住需求。反過來,如果金融政策轉為緊縮,經濟活動也同樣會降溫,人們的需求就會受到抑製。

 

了解了這個基礎之後,我們就很好理解之前發生的事了,隻有先把前麵怎麽回事搞清楚了,現在以及未來會怎樣也就清楚了。

 

我們前兩年的出口訂單大量增加,一度都搞得全國需要限電,其實這裏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疫情發生後,美國大放水,搞貨幣寬鬆,給普通人發錢。

 

這裏還要普及另一個知識,就是金融與經濟周期的影響和傳遞。通常來說,金融政策實施後,反映到實體經濟層麵,會滯後6-9個月。所以美國的寬鬆一直持續到2021年底,這個寬鬆對消費增長的刺激,則持續到了2022年下半年。

 

其實2022年的外貿,按月出口量,在去年三季度開始,就很明顯的開始大減速,這又是怎麽回事呢?

 

因為美國去年3月份開始加息,金融政策轉為緊縮,消費需求肯定受到抑製,同樣的影響也會滯後6-9個月,所以基本上下半年的出口開始轉弱。目前所對應的,基本上是去年下半年加息最猛的階段,需求是最弱的時候,出口訂單不高,是再正常不過了。

 

由於美元是國際貨幣體係的中心貨幣,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帶動了整個西方世界,一起在加息緊縮,所以全球發達國家的需求都受影響。如果它們不受影響,那才叫奇怪了。

 

了解了這些,我們再看美國和五眼聯盟國家,以及歐盟的金融政策,目前都還在維持緊縮,隻是加息的幅度降低了而已,而緊縮的水平還是很高的,而且他們是準備在2023年全年,都維持高利率水平不動。

 

這是什麽意思呢?換句話說,全球的需求,尤其是消費國的需求,至少在他們的金融周期轉為降息寬鬆之後的半年後,才有可能逐步複蘇。也就是說,目前來看,至少在2024年年中以前,全球的需求都不會太好。

 

了解了這些,我們說句實話,急也沒有用。美國搞美元周期,很多國家麵臨的是生死存亡的考驗,更何況一個企業呢?要是沒有基本的金融經濟常識,判斷錯誤是很正常的。

 

第二個原因:均值回歸

第二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去年的基數太高了,去年的出口,順差規模,都是創出了曆史新高。這是美國大放水大撒幣推動之下,才有的情況。不可能年年如此,年年如此隻有一個結果,就是出口換來的美元,早晚有一天突然變成了廢紙,美國也不想死的那麽快。

 

今年的出口,要想在前兩年的基礎上,還繼續大幅增長,那基本是不可能的,國外在加息緊縮,能確保不出事,不發生經濟危機就謝天謝地了,你還指望他們沒心沒肺大消費,除非他們是瘋了。

 

今年出口下滑,如果客觀的看,比如以五年或者十年視角來看,實際就是均值回歸,去年那才叫不正常,高的不正常。均值回歸也沒啥大事,因為消費需求的基本盤總歸還是在的,我們這一塊的市場份額,沒受那麽大影響,所以也不用過於擔心。

 

圖片

 

我們中國人有個奇怪的心理,覺得增長才是常態,永遠增長才合理,但是我們去看世界,很多國家幾十年不增長的,比比皆是,甚至還有發展倒退,生活水平幾十年來還在下降的。我們是把自己的常態,當做了世界的常態,甚至說我們這種幾十年高速發展,在人類曆史上都並不常見。

 

至於說很多人誇大其詞的講產業鏈和訂單轉移,天天大吹特吹越南印度,那都是炒美國人的冷飯,因為這兩國家確實是這些年來美國主推的產業轉移目的地。實際上效果怎麽樣呢?

 

越南去年的外貿順差隻有一百多億,印度更是外貿逆差2700多億,如果產業轉移還不賺錢,你覺得他們是瘋了嗎?

 

實際上我說一個不好聽的話,把當前的出口下滑歸結為產業和訂單轉移的人,是沒有基本的金融常識。因為在美元的緊縮周期裏,國際資本最主要的選擇,都是回流美國避險,還從沒聽說過在美元緊縮周期裏,國際資本向發展中國家大肆轉移的。

 

這裏麵的常識是,目前在金融政策調整的周期裏麵,還缺了重要的一環,哪一環呢?這就又要普及一個美國搞金融戰的知識點了。

 

美國操縱金融周期,搞加息緊縮,首先要美元快速集中回流,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打爆其他國家的資產泡沫,造成這些國家股債匯集中崩盤,到這個時候,美元再大量流出,以極低的價格進行抄底,然後才能完成資本和產業的轉移。

 

很多人想當然的以中國經曆來推測美國的做法,以為美國搞產業轉移就是去別的國家投資,然後產業就轉移出去了。如果是那樣,美國人還玩個啥?韓國的產業大發展,首先是美國資本借著危機進行了全麵的抄底控股,才有了資金技術的全麵投入和市場扶持,不然你以為美國資本都是冤大頭,按部就班的轉移,那得轉到猴年馬月去了。

 

話說回來,關鍵是這一次,美國緊縮不說失敗,肯定不算成功,這一個環節,就沒實現。不信大家可以看看,去年的美國緊縮周期裏,有哪一個主要的生產國發生危機破產的嗎?連土耳其都還挺著呢,也就倒了一個斯裏蘭卡,你讓美國去斯裏蘭卡搞產業轉移嗎?

 

沒有主要的生產國崩盤,美國資本就搞不了抄底控盤那一套,那怎麽轉移,用嘴炮轉移?你說去年以來美國人為啥著急,急的就是這個,關鍵一環掉鏈子,生產國沒破產,資源國大賺,消費國被自己的緊縮差點搞崩盤了。

 

像英國和瑞士,就差點崩了,美國是被逼的沒辦法,不得不放緩加息節奏和幅度,不然這麽下去,英國和瑞士一崩,西方世界就內爆了。實際上美國搞了這麽多年產業轉移,基本上沒啥大的進展,到了今年,這些人嘴一張就給實現了,我覺得可以考慮給來一個諾貝爾大嘴巴獎。

 

第三個原因:訂單回流

當然了,有沒有訂單轉移的情況?確實是有的,肯定有人還記得,2021年德爾塔出來的時候,越南和印度遭遇疫情暴擊,他們國內的生產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而那時候我們基本沒受啥影響,然後有大量訂單,就轉移到我們這裏來了。

 

但是這種轉移,說實話就是典型的短期訂單轉移,可想而知的事,一旦他們情況恢複穩定,這些訂單還會回去,事實上就是,其實在去年,這些訂單就已經陸陸續續又回流了。


 

 

但是你要把這種影響,抬高到戰略影響的層麵,說實話,以偏概全了。

 

因為我們宏觀問題還得看宏觀麵,去年我們的進出口總額是42.07萬億元,這個是世界第一,大家也都習慣了,但同時順差規模是8776億美元,外貿總額和順差規模同時還是曆史新高。

 

也就是這麽多年來,去年是最高的一年,換句話說,就是去年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年。目前離去年隻過去了兩個月,怎麽著,兩個月裏麵,產能和訂單都轉移了?你用常識想一想,覺得這可能嗎?

 

另外還有更離譜的,說是產業轉移歐洲了,原因是美國從歐洲的進口在增加。其實要我說,這也是缺乏基本的經濟常識,對短期經濟活動和長期經濟影響,沒有清晰的認識。

 

全世界都知道,過去歐洲的工業產能競爭力,最主要的基礎,就是俄羅斯的廉價能源。而現在歐洲的能源供應鏈,正在進行重組,這個過程會持續數十年之久。而這個過程裏,由於能源供應不穩定,能源價格波動幅度會很大,這是重化工業的大忌。

 

所以我們就看到,歐洲最基礎的能源,還有能源消耗大戶,重化工業都在往外轉移,德國巴斯夫到廣東花重金投資,這都是眾所周知的事了,其實還有大量的企業都在這麽做,去美國的也不少。

 

這些上遊的重型企業都是根,它們都在往中國和美國轉移,用腳趾頭想一想,在他們的下遊,小企業,尤其是做終端消費品的小企業,成本隻會不斷上升,而且這將是未來的大勢所趨,那麽在這個趨勢下,下遊的產業逆勢回流歐洲,是去幹嘛呢?是產業臨死也要講究個落葉歸根麽?

 

其實目前來看,所有的消費國,在金融緊縮的背景下,需求都在持續回落,同時生產國的出口訂單,都遭遇了大幅回落,這不光是我們這裏是這樣,東南亞,歐洲,南美洲都是這樣,一個也跑不了。

 

隻不過什麽呢,很多人有所不知,像東北亞的,日本,韓國和我們,已經是產業接觸麵最廣最深的,所以反應會最靈敏,韓國日本去年以來,這都已經持續逆差了。

 

不出意外的話,這種需求緊縮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很快會傳遍全世界,到那個時候,人們對我們今年全力抓經濟複蘇的意義,會有更深刻的領悟。

 

最後

綜合上麵的這些情況,我們其實可以很直觀的看到問題之所在,首先是美國帶領下的西方國家,金融周期緊縮,對消費需求,形成了抑製,未來一年到一年半內,國外的需求都不會太好,對這個我們要有清晰的認識,就是國外的蛋糕變小了,這是源頭。

 

再退一步說,我們去年出口還在創曆史新高,今年一回落,咋可能是因為幾個月之內,產業訂單就都轉移了呢?咱們講經濟也要尊重基本的經濟周期,這麽瞎猜,跟天天分析股市一會漲一會跌有啥區別?

 

今年這情況,主抓經濟複蘇,最重要的就是立足自身,抓內需複蘇,把眼睛向內轉,這才是根本。經濟內循環布局這麽多年了,不會是無的放矢的,外部需求轉弱,可以說是意料之中的事,如果後麵外部真的出現衰退,那今年的這個外部需求,搞不好可能會是未來幾年最好的一年,所以努努力抓抓緊,也可以理解。

 

更重要的還是向內看,長期機會的主要方向,已經變了,切記不要刻舟求劍。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