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每次華盛頓都選擇不與北京敵對

(2023-02-01 08:28:51) 下一個

“每次華盛頓都選擇不與北京敵對”

 

《美國展望》雜誌網站1月27日發表題為《中美能否共存?》的文章,作者是美國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網站記者布萊斯·馬利。全文摘編如下:

在過去5年左右時間裏,美國的政治和國家安全機構以驚人的速度重新將大國競爭作為美國外交政策的組織原則。蘇聯解體後,大國之間的關係相對平靜了30年。但在此之後,美國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都得出這樣的結論:與中國的競爭對抗將是美國下一代人在國家安全方麵所麵臨的具有決定性的挑戰。兩黨為這一結論找出的理由是,競爭對抗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抗衡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對於維持地區穩定至關重要。

曾在貝拉克·奧巴馬執政時期供職美國國防部、如今在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擔任教授的範·傑克遜,在其新著《太平洋強國悖論:美國治國方略與亞洲和平的命運》中,對有關冷戰結束後(世界局勢)的各種說法和新鷹派的觀點都提出了異議。

傑克遜認為,雖然與中國關係的緩和可能並不總是有助於實現美國的政策目標,但在亞太地區,華盛頓與北京的關係往往是一個維護穩定而非破壞穩定的力量。而且,除了與中國的關係緩和之外,美國的政策並不像美國各種說法所稱的那樣是亞洲和平的基礎。傑克遜在其書中的結論部分斷言:“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亞洲地區的穩定就一直靠的是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緩和——亞太兩個最大強國之間雖有不足但持久的合作關係,而這一因素被大大低估了。”

傑克遜在書中對美國七位總統(不包括現任總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他們執政長達40多年的時間裏,“東北亞、東南亞或太平洋地區未爆發過任何國家之間的戰爭”。

要維持亞洲日益脆弱的和平將需要調和兩種不同的看法:其一,即使不是直接的對抗,美國與中國的競爭也是美國治國方略中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其二,能夠將這種競爭對抗保持在一定限度內並避免越過某些界線,首先就對實現亞洲的和平至關重要。

傑克遜指出,在過去40年中,美國曆任總統在美國與中國關係問題上多次麵臨十字路口,而每次華盛頓都選擇了不與北京敵對。

雖然不少人可能不同意傑克遜的經濟分析,但他關於與中國接觸有利於亞洲和平的論點的確更有說服力。大國總是要爭奪國際影響力的。但是,美國和中國迄今設法避免了直接對抗,這遏製了一些可能引發危機的地區動態。

在奧巴馬執政期間,智庫與官僚機構開始采用與中國進行大國競爭的論調。傑克遜認為,即使華盛頓的傳統觀念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奧巴馬政府仍竭力維持與中國的關係緩和,甚至一度試圖“阻止五角大樓使用‘大國競爭’這個詞”。但是,此類語言在華盛頓已經司空見慣,而中國將此類論調解讀為一種說明競爭確實無可避免的跡象。奧巴馬離任時,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緩和——以及亞洲的和平——都岌岌可危。

傑克遜得出的結論是,特朗普政府表現出“連表麵上與中國的關係緩和都不要,支持與中國毫不掩飾的競爭對抗”,這是一個真正的改變。特朗普政府決定大張旗鼓地、無禮地與中國進行競爭對抗,很可能對美國的外交政策產生長遠影響。在兩國關係在公開競爭對抗邊緣徘徊了幾十年——盡管盡了最大的努力,有時也隻是勉強維持了亞洲的和平——之後,這兩種現實情況(美中關係緩和與亞洲和平)可能在不遠的將來都不複存在。

對於與中國的激烈較量——美國國內政治,以及亞洲脆弱和平的未來,包括在全球各地助長極端政治的種族民族主義和“文明衝突”論調,傑克遜都提出了警告。

在本世紀餘下的時間裏,中國和美國很可能是全球兩大強國。兩國學會彼此共處將是明智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