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資本主義之潮

(2022-06-22 07:08:51) 下一個

歐亞世界簡史(45) 資本主義之潮

 

經濟理論

在西方列國中,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產生了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1581年獨立的荷蘭則被視為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然而,他們的繁榮主要是出於地理優勢所帶來的商業貿易,而不是生產力水平上的進步。英國在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發生了脫胎換骨,在毛紡織業超過了佛羅倫薩,在海外貿易上超過了荷蘭,成為世界頭號商業強國。更重要的是英國從1733年開始的工業革命,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勞動生產方式,社會體製也隨之變革。大型工廠取代了手工作坊,個體工匠轉變為雇傭工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真正形成。

伴隨市場經濟產生的,是形形色色的經濟理論。在今日的西方國家,經濟理論已經取代了君主意誌和宗教信仰,成為指導國家運作的理論基礎。但它亦有多種不同觀點,至今仍在不斷演變和發展。

在英國進入資本主義之初,議會的主導觀念是重商主義,即一國內部的產出是有限的,國家富強必須依賴於從外部汲取財富。在這一觀念下,英國的國家戰略發展為帝國主義,其特點是大規模掠奪殖民地,並且通過關稅政策為本國謀求貿易順差。這種統治方式與殖民地人民利益產生了巨大的衝突,尤其是經濟、文化發達的北美殖民地,率先打響了反抗殖民統治的第一槍。美國獨立戰爭產生了第一個“三權分立”的現代資本主義強國,也標誌著英國帝國主義戰略的首次重大失敗。但那些實力落後、反抗力量薄弱的亞、非洲國家,仍然處於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下。

1776年(美國獨立的同年),蘇格蘭的亞當·斯密(1723~1790年)發表了《國富論》,這被視為現代經濟學的起點。亞當·斯密認識到,商品的價格是由市場供需關係形成的,市場會自動調節商品價格,從而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即“看不見的手”。因此,他認為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才能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反對政府幹預。亞當·斯密的思想在學界造成巨大影響,在其基礎上,各種經濟理論蓬勃而興。大衛·李嘉圖(1772~1823年)進一步發展了亞當·斯密的思想,把自由市場的意義從國內貿易推廣到國際貿易(“比較優勢貿易理論”),使古典經濟學係統性地建立起來。

亞當·斯密解釋了市場價格的形成機製,但在市場價格之外,商品是否存在客觀固有的價值屬性?圍繞這一問題產生了兩派不同觀點。亞當·斯密提出商品價值可以由消耗的穀物或勞動衡量,大衛·李嘉圖將其發展成勞動價值理論,即商品價值由耗費的人類勞動形成。在此基礎上,卡爾·馬克思(1818~1883年)進而提出了剩餘價值觀點,即工人勞動創造的價值與勞動的價格(工資)之差形成剩餘價值,被資本家剝削了。然而,1870年前後有多位經濟學家提出了與之不同的邊際效用理論,認為商品隻存在主觀價值而不存在客觀價值,而且主觀價值是隨邊際效應而變化的,並無恒定值。時至今日,邊際效用理論成為現代經濟學的主流觀點,但勞動價值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二者的分歧已經超出了學術範疇,產生了極為深遠的社會影響。

馬克思主義

在人類曆史上,常有哲人對理想社會進行構想。古希臘的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就提出了實行公有製的理想城邦,亞裏士多德則不讚成此觀點。在此後兩千年的人類曆史中,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公有製構想並不受人重視,而工業革命爆發、新的經濟理論產生,使人們重新思考,什麽是理想的社會形態。一些人(包括亞當·斯密)主張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限製政府權力,依靠 “看不見的手”來優化社會資源,即自由主義;另一些人則不信任市場機製,主張由強有力的社會集體或政府來管控經濟並分配財富,即社會主義。——準確來說,社會主義包括諸多流派,觀點不盡相同,而在其各種流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出身於德國猶太人家庭,其父改信基督教,而他本人則是無神論者。馬克思早年擔任報刊記者,1845年被德國驅逐出境,1848年在布魯塞爾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並發表了《共產黨宣言》,然後又被比利時、法國政府驅逐,1849年移居英國倫敦,此後一邊繼續政治活動(他於1864~1876年間領導“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一邊撰寫《資本論》。《資本論》第一卷在他生前於1867年付梓,第二、三卷則是在他去世(1883年)後由友人恩格斯根據其筆記編纂出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馬克思在英國生活的30多年裏花了大量時間在大英博物館查閱資料,他從未親身前往一家英國工廠實地考察。

馬克思既是無神論者,也同時持有曆史決定論觀點,認為曆史的發展道路是可以根據客觀規律預測的。在這一前提下,他力圖建立一個極其龐大的思想體係,融合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諸多領域,以解釋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然而在其思想中,我們不難發現猶太教“末世論”的影子:在猶太教義中,世界末日會爆發善惡決戰,救世主將會出現,而上帝將永久地消滅邪惡,人類從此生活在和平幸福的新世界……這一教義在基督教、伊斯蘭教也是核心的基本理念。馬克思則提出,資本是世間最大的邪惡,剝削關係會導致資本主義無法解決的根本矛盾,因此基於私有製的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取代,並最終實現基於公有製的共產主義。為了實現這一願景,他主張無產階級就是自身的救世主,全世界無產階級應當團結起來,以武力奪取政權,從而建立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的思想具有強大的鼓舞力量,在未來數十年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改變了全球諸多國家的發展軌跡。(如果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當作一種信仰的話,世界主流信仰中隻有兩種是呼籲信徒以暴力打敗敵人取得權力的——另一種是伊斯蘭教。)

就其個人性格特征而言,馬克思與其說是一位科學家,不如說是詩人或者演說家,其著作富於情感和意象,而缺乏可證實的科學依據。與其說他是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結論,不如說他是先驗性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再收羅各種證據支持其主張。然而,他的經濟學說基礎是勞動價值理論,已經被現代經濟學拋棄。同時,他也未能理解市場會優化資源配置(“帕累托最優”),以及科技創新將會打破原有的壟斷格局(“創造性破壞”)。因此,他預言無產階級將會陷於赤貧、資本主義無法克服內在矛盾而將迅速滅亡,而事實與之相反——在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中,市場環境和勞動者權益都得到改善。

現代製度

英國最先進入工業社會,它也最先建立起現代經濟製度。最早的專利法、版權法都在斯圖亞特王朝誕生。180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廢除奴隸貿易》法案,並積極推動整個大英殖民地於1833年完全廢除奴隸製度。在它的影響下,歐洲其它國家也紛紛廢除奴隸製(美國的奴隸製度在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之後才被廢除)。1844年英國頒布《股份公司法》並在1856年加以完善,使得“股份有限公司”這種新型經濟實體得到法律保護,極大地釋放了市場經濟的活力。1870年英國頒布《初等教育法》,建立義務教育製度,基本消除了童工現象(這是在馬克思去世之前13年)。“八小時工作製”也在英國最先提出,但它在美國1886年5月1日大罷工(五一勞動節的起源)之後首先被美國立法,然後才在英國實現。

經濟製度發展的同時,英國的權力中心也以和平方式發生轉移。從光榮革命以來,英國的國家權力掌握在議會而非國王手中,但一開始世襲貴族組成的上議院權力高於民選代表組成的下議院。隨著工商階級取代世襲貴族成為社會中堅,他們的政治影響力也逐漸超越後者。《1832年改革法令》大幅度提高了下議院的權力,上議院被削弱,直到《1911年議會法令》最終剝奪了上議院反對下議院提案的實質性權力,下議院成為英國的權力主導。

在一戰之前,英國就已基本建立了現代社會製度。與此同時,大英帝國的榮耀卻逐漸褪色。德國、美國等國家的工業化水平追趕上來,英國的市場競爭優勢明顯縮小;殖民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帶來獨立意識增強,英國很難再維持對它們的控製。1899~1902年的布爾戰爭(布爾人是南非的荷蘭移民後裔,謀求從英國統治下獨立)是一個標誌性事件:麵對總人口僅44萬人的布爾人,英國動用45萬軍隊、花費2.2億英鎊才將其壓製下去。英國意識到以武力維係龐大的海外帝國得不償失。從這時起,英國的全球戰略從擴張轉為收縮,關注重心回到歐洲。加拿大(1867年)、澳大利亞(1901年)、新西蘭(1907年)、南非(1910年)等殖民地先後成為內政獨立的自治領。大英帝國不再對自治領實行殖民統治,而是通過經貿合作來獲得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資本主義製度在歐洲各國的發展並不是同步的,而是從英國開始向東推進,經曆了數百年的波浪式發展,才逐步推進到歐洲中央。早在1688年,英國就通過光榮革命實現了議會民主製度,第一次工業革命也於1785年完成。而法國大革命始於1789年,經曆了拿破侖戰爭和波旁王朝複辟,直到1870年普法戰爭之後才告別君主獨裁,這比英國光榮革命晚了近兩百年。德國發展更晚,1871年才成立統一帝國,雖然建立了強大的工業體係,但仍然是掛著議會幌子的君主集權國家。因此,當帝國主義思想在英國開始落山之時,它在歐洲大陸還方興未艾,尤其是處於上升期的德國,年輕的皇帝威廉二世(1888年登基,時年29歲)手握軍政大權,積極準備對外擴張。而在德國以東,發展更遲緩的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都在君主治下,一同卷入巴爾幹半島的複雜衝突。在英國戰略收縮的同時,這些後進帝國反而加強了對勢力範圍的爭奪,從而導致國際矛盾激化。

布爾什維克

馬克思生前致力於發動國際工人聯合革命,推翻資本主義,但從未取得成功。然而,他的思想理論在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轉型的浪潮中獲得了相當的支持,尤其是其“人間天國”式的願景,對滿懷理想主義、渴望打造新世界的革命者有極強的吸引力。在這個革命年代,歐洲各國都湧現出諸多黨派,而馬克思提出的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以暴力奪權的思想,被部分激進革命黨人當作指導綱領。然而,在資本主義發達、民主製度相對成熟的英美等國,馬克思主義黨派並未取得成功,而越是市場經濟落後、封建集權強大的國家,馬克思主義越受歡迎,尤其是封建集權意識最強的俄國。

拿破侖戰爭時期,沙皇俄國仍擁有強大實力,然而隨著法、德等國先後步入工業社會,俄國經濟變得落後貧窮,民眾亦受到西方進步思想的影響,對沙皇專製不滿。一些進步人士開始組織政治黨派,並受到沙皇政府的打壓。1883年,一群俄國知識分子在瑞士日內瓦創立勞動解放社,這是俄國首個馬克思主義團體,在1898年改組成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然而,由於馬克思從未對無產階級政黨的運作方式給出清晰意見,社會民主工黨在1903年其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就發生了分裂。以列寧(1870~1924年)為首的布爾什維克(意為“多數派”,但實際上當時是少數)主張建立集權體製,以少數“職業革命家”為核心,黨員具有嚴密的組織並服從核心的領導,即“民主集中製”。而另一派別孟什維克(意為“少數派”)認為,應建立寬鬆的組織形式,反對集權製度。兩派逐漸演變成勢同水火的仇敵。而在政治理論上,列寧與馬克思最大的差異在於:馬克思主張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推翻資本主義,這一願景雖然美好,卻不具備實際可操作性;列寧則提出,一國可以率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並獲得成功,並且身體力行地投身革命事業,力求在俄國進行實踐。

1905年,沙俄在與日本爭奪遠東殖民地的戰爭中失敗,經濟陷入困境,多地爆發罷工和示威活動,亞美尼亞、波蘭等地紛紛要求獨立。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同意成立國家杜馬(即國會),但一些激進黨派仍不滿意,布爾什維克也於12月在莫斯科起義(列寧當時在國外),被武裝鎮壓。1906年,俄國杜馬開始進行土地改革,這使得俄羅斯的經濟形勢暫時出現生機。然而與德國相似的是,俄國杜馬僅獲得了有限的權力,關鍵權柄仍然掌握在沙皇手中。不久之後,剛剛看到改革曙光的俄國就被沙皇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從此墮入深淵。

編輯於 2019-01-10 15:11
 
【人類經濟萬年史】088西歐資本主義萌芽與發展(上)
 
歐資本主義萌芽與發展(上)

 

中世紀後期,西歐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水平的提高以及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產生準備了必要的條件。因此,14-15 世紀時,西歐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到16世紀以後,資本主義生產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1.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

14至15世紀,在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熱那亞、比薩、佛羅倫薩、米蘭等城市以及法國的裏昂、巴黎,德意誌的科倫,尼德蘭南部佛蘭德爾的布魯日、根特、伊普爾、亞拉斯以及英國的倫敦等地都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14至15世紀資本主義生產萌芽的出現,是西歐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商業資本特別是國際貿易也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發達的國際貿易,不僅推動了手工業生產的發展,使行會手工業有可能發生質的變化,同時也加速了商業資本和財富的積累,使得商人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由此吸引了大批破產農民和逃亡農奴流入城市,從而促進了行會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的轉化。

14至15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具體表現主要是手工工場的出現。它們基本上是通過兩條途徑產生的。

一條途徑是在行會製度發展的基礎上,從行會手工業中分化出資本主義手工工場。行會組織的建立,其目的原本是為了避免競爭和防止分化。但是,由於商品生產有其自身的必然規律,商品生產和商業貿易的不斷發展的結果,行會手工業者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分化,從而使資本主義生產得以產生。手工業者不斷分化之後,少數富裕起來的行東為了求得更大的發展,不願意受到行會的約束,開始突破行會的規章製度。他們設法添置生產工具、增加雇工人數、使用新技術,極力擴大生產,並且按照自己的需要采用更有利的銷售形式。為了獲得充分的勞動力供應和減少競爭者,他們利用自己所把持的行會機構盡可能延長學徒期限,還通過提高成為正式行會會員條件等手段竭力阻撓幫工升為行東。此外,他們還吸收破產的手工業者和失去土地的農民,使這些勞動者成為自己的雇工。這樣,原先行會作坊的性質就起了變化,逐漸成為資本家使用雇傭勞動的手工工場。

另一條途徑是商人資本控製小生產者,把他們變成為雇傭工人,從而形成由商人掌握的手工工場。中世紀城市的手工業者,一般都被組織在行會之中,但在城郊及廣大農村地區,還散布著許多小手工業者和大量從事家庭副業的農民。這些手工業者和從事家庭副業的農民,由於交通不便和對市場的陌生,他們在經營中都存在原料購買和產品的銷售問題。即使他們中有些人能夠自己承擔這些業務,由於他們的生產規模小,生產又不很穩定,勉強承擔這些業務的結果往往是生產效率的降低。為此,在城鄉之間漸漸產生了包買商人。這些人直接從鄉村的手工業者手中收購產品,同時向他們供應原料。這些人一部分由城裏的商人轉化而來,有些可能是由鄉村中較為精明的手工業者發展而來。隨著市場的擴大和競爭的加劇,他們不但提供原料、收購產品,還進而為鄉村的手工業者提供生產工具、資金以及生活必需品,以保障生產穩定進行,從而逐漸把鄉村小手工業者與市場的聯係完全切斷。這樣,小手工業者實際上已成為領取原料、在自己家裏幹活、計件領取報酬的勞動者,包買商則成為控製生產和銷售的資本家。這種分散的家庭手工業的性質同樣是資本主義手工工場。

由於手工工場的產生有不同的途徑,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手工工場形式。大致說來,手工工場可以分為分散和集中兩種形式。14至15世紀,尼德蘭南部的佛蘭德爾分散的手工工場較為普遍。以毛紡織為例,這種分散型手工工場的具體情況是:富裕的商人們先到市場購買大宗羊毛原料,然後交給分住各處的家庭手工業者梳洗紡線;商人們收取了毛線後再分給家庭手工業者分別織成毛呢;收取成品後,再組織染色和包裝以及出售。這些分散型的手工工場,由於生產者經常從事某一生產環節的勞動操作,技術日益熟練,場地雖然分散在各處,但具有有機的分工合作,因而勞動生產率顯著地提高了。

在英國,15世紀時也出現一些毛紡織手工工場。它們由半農半工的家庭手工業發展而來,也是采用分散型的方式。包買商人控製著紡、織、整、染等整個生產過程,分居各處的家庭手工業者各執一業,分工合作。

14至15世紀,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毛紡織手工工場則大多具有集中型特點。集中型手工工場由於勞動分工和協作的具體形式不同而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一類是不同工種的勞動聯係起來的手工工場。另一類是同一工種的勞動,隻是按工序的差別而分工聯合的手工工場。前者的情況,例如製造馬車的手工工場,需要把木匠、馬具匠、鉗工、旋工、漆匠、畫匠等十幾個獨立的各個門類的手藝工人聯合起來作為該手工工場的內部分工。而後者的情況,例如製鞋業,過去獨立個體的手工業者是自始至終參加製鞋的全過程,現在的製鞋手工工場中卻分有若幹工序,即下料、剪裁、製底、納鞋、打楦等,在工序上各有分工,實現了生產的專業化。佛羅倫薩的毛紡織手工工場,是由毛紡織業的內部分工發展起來的,已經具有後一種集中型生產的一些特點。但是,這些手工業工場在集中生產的基礎上,也往往將部分工序分散給破產的手工業者加工。

手工工場之外,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也表現在其他一些方麵。在采礦業中,小生產者的合夥就開始向以雇傭工人勞動為主的股份公司轉化。在國際貿易的航運業中,從商人的合夥製逐漸產生隻提供貨物而坐享其成的職業貿易商和提供貨幣資本而提取利潤的資本家。在建築業中,從富裕的建築手工工匠中出現了建築承包商和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包工隊。此外,在農業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這在英國有著鮮明的反映。15世紀剛剛形成的英國獨立小農階層,由於商品經濟的影響,很快就發生了階級分化。一部分小農逐漸貧困破產,淪為雇農;少數則上升為富農,租進地主的莊田,購買破產農民的土地租佃權,使用雇傭勞動,逐漸成為租佃農場主。

上述14至15世紀西歐出現的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表明了在封建社會內部新的生產關係已經發生。這對於世界經濟史的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但是,應該指出,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還是稀疏和微弱的,還不足以引起整個生方式的變革。

【人類經濟萬年史】089西歐資本主義萌芽與發展(下)

【人類經濟萬年史】089西歐資本主義萌芽與發展(下)

西歐資本主義萌芽與發展(下)

2.資本主義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16世紀以後,資本主義生產在西歐加速發展起來。這除了商品貨幣經濟和已經產生的資本主義生產自身的客觀要求之外,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西班牙和葡萄牙在遠洋探險中對美洲的發現以及對通往東方新航路的開辟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因素。它不僅引起了西歐各國對海外地區的殖民掠奪,直接促進了西歐各國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還使西歐的商業和國際貿易空前發展,並引起商業性質和經營方式的深刻變化。更為重要的是,大量金銀流入歐洲,使物價猛烈上漲,引起了"價格革命"。因為西歐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進行遠洋探險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掠取黃金和白銀。它們的這個目的是基本達到了,大量金銀因此潮水般湧進歐洲。據統計,從15世紀末到16世紀末,全歐洲的黃金儲量由55萬公斤增加到119.2 萬公斤;白銀儲量由700 萬公斤增加到2100萬公斤。這些金銀大量流入流通領域,引起了長時期的物價上漲。由於這次發生的物價上漲涉及到工農業全部商品,且前後持續了一個世紀之久,上漲幅度又高達幾倍之多,因此,經濟史上被稱為"價格革命"。其影響所及,波及西歐大多數國家。

" 價格革命" 對西歐封建製度解體時期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階層的地位發生了很大影響。城鄉雇傭工人的生活下降了。在英國,商品價格平均提高155 %,而工資僅增長30%;在法國,商品價格提高120 %,而工資僅提高了24%。農村貧苦農民和城市平民日趨貧困和破產,他們在經濟上日益受製於新興的資產階級,從而為資本主義生產準備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資產階級一麵利用城鄉廉價勞動力,一麵又按不斷上升的價格出售產品,獲取高額利潤。在經營方法上與資產階級相近的貴族和上層富裕農民,也因此加強了自己的經濟地位。而按傳統方式收取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貴族因此受到很大損失。他們入不敷出,財富和地位都不斷淪落。" 價格革命" 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加速了西歐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

手工工場的加速發展是16世紀以後資本主義生產獲得巨大成功的最重要表現。這一時期,分散型手工工場在工場手工業中依然居於突出地位,特別是在各類紡織業和鐵器業中更是如此。在這些行業中,生產單位是無數作坊、城市小屋和農村茅舍,生產者是工匠、半工半農的小手工業者和他們的親屬或少數幾個助手,他們使用自己的手工織機、絲帶架、鐵砧等。他們主要靠商人供應原料和收購產品來維持生計,特別是使用昂貴的原料和為遠方市場生產的小手工業者更是如此。但與14至15世紀的同類手工工場相比,包買商如呢絨商、五金商等對這些家庭手工業者的產品銷售的控製已大為加強。

集中型手工工場雖然在14-15 世紀時已經出現,但和那時的分散型手工工場相比,顯得更加微弱。它大多由行會作坊發展而來,因而僅存在某些發達的城市,規模不大,並限於少數行業。由於大部分這類手工工場往往也將部分工序分散給附近的破產手工業者進行加工,還具有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特點,馬克思稱之為" 混成的工場手工業".因此,其中的大部分從嚴格的意義上來看,也不能看作集中型手工工場。當然,就一般意義而言,那些以集中生產為主的手工工場基本上可以看作是集中型手工工場。16世紀中期以後,集中的手工工場有了較大發展。這是因為在分散的手工工場生產形式下,包買商往往把原料以至工具分布在幾十英裏內上百戶家庭手工業者手中,在農忙時,家庭手工業者又往往停下來去做農活,所以,在管理上必然存在許多無法克服的困難。與此同時,這種無法監視的生產,也常常使包買商的原料遭到損失,而且在產品規格上難以得到保證。因此,在資本原始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便轉而建立集中的手工工場。

這一時期,手工工場的發展非常引人注目。在英國,呢絨手工工場得到巨大的發展。並由原來的分散型生產轉變為以集中型生產為主。一些富裕的行東和包買商,利用手中的資本購置場房、生產工具和原料,把一些破產農民和貧困的手工業者雇傭為工人,集中在手工工場內分工生產。有一首描述16世紀英國呢絨業手工工場的歌謠曾寫道:" 一屋寬且長,織機二百張,織工二百人,排列成長行,……旁有一巨室,女工共百人……附近又一室,少女二百人,……戶外又一屋,貧兒一百人,列坐檢細毛,不敢辭勞苦。彼皆窮人子,終日不得息,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士。又有一廣廳,五十修剪工,各自施妙技,天衣真無縫。又有八十人,將呢加漿洗,染工八十人,齊將顏色施。二十扡製匠,將呢折成匹。" 從這首歌謠中,可以看出這個手工工場的規模和分工之細。起碼在工序上已有檢、梳、紡、織、修剪、漿、染和扡製等分工。

在英國,呢絨手工工場發達的地區有:東南部的諾福克、塞福克、埃塞克斯、蘇塞克斯、劍橋,西南部的牛津以及北部的蘭開夏和約克郡等。17世紀雇傭幾百人的呢絨手工工場在英國已相當普遍,少數大型的手工工場雇工達1000多人,乃至2000人。呢絨的出口,則每年達25萬匹。在英國,除了呢絨業之外,這一時期的采礦、冶金、造船、造紙、釀酒、建築、玻璃、肥皂、火藥等行業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手工工場。例如,1560年創立的皇家采礦公司開采的銅礦,便由英國一些知名人士認股,而且還招收了德國資本。同時創立的礦產與製炮公司,采礦與冶金聯營,其原始的36股資本,由倫敦大商人和著名的貴族認購。這些公司都是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集中的手工工場。

在法國,手工工場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呢絨、紡織、印刷、陶瓷和玻璃等行業都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時形成了手工工場。1467年裏昂設立了第一個絲織工場。1470年在巴黎成立印刷工場。諾曼底、普瓦都、皮卡爾、朗該多克等地的手工工場在呢絨紡織業中發展較快。布列塔尼、曼恩的麻織業和裏昂都爾的工場絲織業都很發達。1546年,僅都爾一城就有織機約8000架。巴黎則以化妝品和珠寶業聞名。法國的印刷業亦發展較快。16世紀中期,巴黎有印刷所約71個,因印刷技術較為複雜,所以印刷業多為集中的手工工場。在采礦和冶金方麵,法國也出現一些手工工場。如道斐那的鐵礦開采和冶煉。總的看來,法國手工工場不論人數和規模,其發展情況同英國相比較為落後。主要形式還是分散的手工工場,集中的手工工場大多也為幾十名工人的小型規模,數量也不多,總共隻有近200 家。法國的手工工場到17世紀中期中世紀宣告結束以後才有更大的發展。並且,這一時期法國的較大型的集中生產的手工工場,大多是在政府鼓勵和扶植下發展起來的。從亨利四世時代(1594-1610)起,法國開始創辦官辦的大型手工工場。繼位的路易十三(1610-1660)及其大臣黎世留則通過發給補助金、授予特權、免除租稅等辦法,扶植手工工場的發展。這些" 王家手工工場" 雖是以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管理,卻和封建王室具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在尼德蘭,北部各省的資本主義生產發展達到較高水平,許多城市都出現了大規模的集中的手工工場。16世紀末,在這裏誕生了第一個資產階級政權——荷蘭共和國。南部的佛蘭德爾和不拉奔、安特衛普等地是手工工場最早出現的地區之一。16世紀時,在紡織、冶金、製糖、製皂、印刷業中,手工工場廣泛發展,其中以毛織業和麻織業工場最為發達。但毛織業的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都依賴國外市場,特別是西班牙和英國的市場。印刷業工場也達到一定規模,安特衛普的普蘭汀印刷所,擁有24部印刷機,使用100 個工人,向國際市場銷售書籍。

在意大利,雖然早在14至15世紀就有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但到16世紀,由於種種原因,它的經濟發展卻顯得遲滯不前。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局限於少數手工業部門,南部和北部都保持著閉塞的封建經濟。這時的德意誌和意大利的命運極為相似,經濟處於衰落狀態,僅在紡織、采礦業中,出現少量的手工工場。

此外,資本主義生產在其它領域也有重大發展。在商業方麵,前述商業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清楚地表明,16世紀以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有了顯著成長,商業資產階級的地位和實力大大加強,並且成為促進封建生產關係向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過渡的重要動力之一。在農業方麵,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較為緩慢,但在某些局部地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也是不可忽視的。

在尼德蘭北部,16世紀時,土地已大部分掌握在大富商和資產階級手中。他們或者直接經營農場、牧場,或以短期租佃方式,把土地租給自由農民耕種,收取貨幣地租。有的貴族也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場。荷蘭共和國成立之後,尼德蘭革命時期沒收的西班牙貴族的土地,也轉入資產階級和市民之手,由他們進行資本主義的農業經營。在尼德蘭南部,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農場的經營方式。

在英國,16世紀時,由於" 價格革命"的作用,早在14世紀時就已出現的圈地現象,急速蔓延開來。貴族領主們紛紛剝奪農民的份地,把原來租給小佃農的土地收回,把敞田圈圍起來變成大農場,高價租給大租佃農場主經營。這種暴力剝奪農民土地的活動,不僅在世俗領地而且在教會領地上進行。圈地運動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農村中的發展,擴大了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階層,形成了一批由富裕農民、商人、企業主轉化而來的資本主義大租佃農場主,同時也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準備了大批雇傭工人和國內市場。

17世紀中期,中世紀的發展終於達到了終點。但這時,在西歐的各個國家中,隻有荷蘭和英國率先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權。資本主義生產在法國、德意誌和意大利以及其他一些國家中,仍然處於艱難的成長過程中。在法國,資本主義生產雖有發展,資產階級政權的確立卻是到18世紀末才完成。在德意誌,18世紀時,手工工場的發展僅取得初步成果,到19世紀上半期,終於有了廣泛的發展。德意誌和資本主義生產萌芽最早出現的意大利都是在19世紀下半期才邁著沉重的腳步進入了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列。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曆史”】

發布於 2021-06-09 20:5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