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中國籍成哈佛最年輕教授de尹希一席話發人深省
《禮記·儒行》中有句:“苟利國家,不求富貴”。
說的是儒家要求人民隻要能夠與國家有利,就不要去計較個人得失。作為對中國影響至深的學派,儒家的這句話也深刻地影響著無數後來者,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它塑造了中國人先國後家後己的愛國理念。
近現代史上,“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的大家不勝枚舉。一如,錢學森先生即便在美國已經名聲顯達,薪資豐厚,卻在聽聞祖國需要後也要義無反顧地回國;再如鄧稼先先生,不顧個人安危,為了研究原子彈、氫彈隱姓埋名於大漠十數載;郭永懷先生即便是知道飛機即將失事,也要將裝原子彈材料的公文包抱在胸前……不得不說,這些科學家報效祖國的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後人銘記的。
但同樣,在近年來隨著個人意識的覺醒以及眾所周知的原因,一些學有所成的科學家卻在“國”與“個人”的選擇上義無反顧的選擇了後者。而這一點在天才物理學家尹希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少年成名,23歲獲得哈佛博士學位,31歲成為哈佛大學物理係正教授,打破哈佛曆史上華人最年輕教授記錄。各種獎項更是拿到手軟,可是當媒體詢問其是否會回國發展時,他卻選擇了拒絕。
至於原因,他的一席話更是如同當頭棒喝,發人深省,引人深思。
少年天才
1983年12月,尹希出生於河北保定。自幼他便展現出了超高的智商,神童的稱號也不脛而走。而父母都是地質大學高材生的家庭條件,也讓他能夠避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悲劇,有著十分優秀的成長空間。
天賦加上合理的規劃,在9歲半時尹希便進入了北京八中的智力超常實驗班。單看名字便知道在班中都是一些出類拔萃的神童,但即便如此尹希在其中也仍是個名列前茅,尤其是在數學、物理學科上,他總是能夠拔得頭籌。
而在12歲時(1996年),他更是再創紀錄,以572分的高分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這也是中科大最小的一名學生。
要知道,當時能夠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的絕對是鳳毛菱角的存在。與北大、清華相似的錄取成績拔尖者之外,中科大少年班還要學生有年齡上的優勢。這也與中科大少年班成立時的初衷相符,畢竟其目標就是要打破常規去發現、選拔、培養傑出人才。
而在中科大曆屆少年班的名單上,我們也能發現一個又一個耀眼的存在。如美國兩院院士、物理學獎莊小威,如微軟首席科學家、董事長張亞勤,又如美國兩院院士、著名生物學家駱利群等等不勝枚舉。
對於當時剛剛進入中科大的尹希而言,這些學長無疑都是榜樣般的存在。雖然年齡幼小,可他卻在中科大中表現得十分成熟。每天按時起床,認真聽課,圖書管裏也總能看到他的身影。
五年的中科大少年班學習,也讓他在物理學、數學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也為他追尋更高的舞台埋下了伏筆。
在畢業前夕,他向世界著名的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高校投出了申請。而優異的成績,超高的天賦,年齡上的優勢都讓他獲得了這些大學的橄欖枝。最終,他選擇了哈佛大學攻讀物理係博士。
從中國最好的平台到世界最好的平台,尹希在哈佛大學同樣用表現折服了一眾人等。有著優質的教授資源,超廣的思維視角,也讓在哈佛的尹希在弦理論、黑洞熵、弦論中的超對稱束縛態等科學前沿領域頗有建樹。
而對於這樣一位天才的物理科學家,哈佛大學更是為了能夠留下他毫不吝惜地打破了百年的校規。不僅破例允許他繼續從事博士後研究,更是在短短的2年後便將尹希聘任為物理係的助理教授。更令人咂舌的是,2015年31歲的尹希已經晉升為正教授,這也是哈佛大學中華人最年輕教授的記錄。
尹希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成就,無疑是天賦與努力的結果。
學成任教哈佛,加入美國國籍以及背後的反思
作為一位中國出來的天才物理學家,人們自然希冀他能夠如同錢學森、鄧稼先等一眾科學大家那樣能夠做到“苟利國家,不求富貴”選擇回國。可當一些媒體詢問他是否會回國發展時,他給出的答複卻是否定的,他說“暫時不會考慮回國”。
看到這裏,想必一些戰狼已經難忍,已是鍵盤舞動,更遑論尹希在美國的十幾年間不僅放棄了中國國籍加入了美國國籍,還娶了美國妻子生下了孩子。
可是尹希接下來的話卻才更如當頭棒喝,發人深省,引人深思。
“國內的科研環境無法與國外相提並論,在哈佛有著頂尖的物理學家,更能夠互相交流”。
或許是在美國生活多年,讓尹希少了中國人傳統的含蓄,多了一些直率的意思。但就事實而言,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2018年,出身於北大數學院的著名數學家許晨陽,在從美國歸來執教6年後,卻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離開,重回美國出任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至於與他並稱“北大數學院四大天王”的惲之瑋、張偉和朱歆文亦是如此選擇,紛紛留在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等高校任職。
而在問及原因時,許晨陽同樣指出了國內科研環境的問題。
2017年,在跟隨施一公回國任教10年後,顏寧選擇了重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有意思的是在中國三過院士之門而不得入的她,回到美國不久後就成為了美國兩院院士。
……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而據2018年統計的留美學生數據顯示,留美博士中超過79%的博士在完成學業後選擇了留美工作。倘若說孤例難證,那麽這沉甸甸的數據又說明了什麽呢?
無疑,在承認國內大學與國外頂級大學的差距的同時,也更應該對這些科學家口中的“科研環境”重視起來。當“錢學森之問”得到答複,我們已經能夠培養出傑出的人才之後,如何能夠打破國內科研環境的桎梏,留住人才也就成為了新的重中之重。
當然,尹希也並未徹底堵死自己的回國之路。他也曾表示:如果要回國,也會帶一個祖國的物理學家回國。
可在這樣一個個體意識覺醒的時代,顯然單純地指望“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的愛國情懷已然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也隻有正本溯源,打破急功近利的氣氛,徹底整治學術論文造假,截斷一些人投機取巧的路徑,不要以資曆論資排輩方是留下他們的根本所在。
任重道遠,道阻且長,希望祖國的未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