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日本經濟新聞 矽穀一個月 深圳隻需一星期

(2018-04-21 23:34:40) 下一個

日本經濟新聞 矽穀一個月 深圳隻需一星期 

   風蕭蕭  2018年4月22日 於加拿大的

  文章《日媒羨慕深圳速度:矽穀一個月就是深圳一星期》,提到蛇口,感慨萬千,不禁想起中國改革開放大潮的最初發起人 - 袁庚: 

  鴉片戰爭的失敗,激發了中國的洋務運動。1872年, 北洋大臣李鴻章於上海創立輪船招商局,官督民辦。全國解放以後,招商局一分為三,大陸、台灣和香港,最後隻剩香港一支。
  1975年10月,袁庚調任交通部外事局副局長,受部長葉飛委派調查香港招商局的經營狀況,據此完成的調查報告,提出許多可行的建議,奠定了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基礎。1978年10月,袁庚被任命為招商局第29代掌門。
  1978年底,李先念根據袁庚的請求,劃撥的寶安縣蛇口半島2.14平方公裏土地上,創建蛇口工業區。
  在蛇口工業區,袁庚冒著進秦城監獄的風險,進行了各種政治和經濟的創新嚐試。正是袁庚在蛇口工業區艱苦鑽木引起的星星之火,點燃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

日媒羨慕深圳速度:矽穀一個月就是深圳一星期

參考消息網 2018-01-06 16:50:50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06/1179953.html

參考消息網援引《日本經濟新聞》1月5日刊登的一篇評論文章稱,“矽穀的一個月就是深圳的一星期”。這種速度感與人、財、物飛躍日本直接連通美國西海岸的現實值得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1月5日刊登評論員中山淳史的一篇文章,題為《美中IT雙城記》,文章摘編如下:
  新的一年讓我們從中國說開去。最近我時隔二十年再訪深圳,著實被“華強北”的盛況所震驚。
  華強北位於深圳市中心,幾棟並排矗立的高層建築都是銷售電子產品的。我走進最高的一棟樓,裏麵的情形就像東京的秋葉原,有家電賣場、電子零部件賣場,但規模可遠遠大過秋葉原。
  日本人對深圳有多少了解呢?緊鄰香港,是上世紀80年代實施改革開放的經濟特區?是鴻海精密工業大批量生產智能手機的“世界工廠”?這些說法都對,但又都不能準確概括這座城市的今天。
  筆者的印象是這樣的。深圳是世界工廠、技術創新中心、創業家的樂土。之所以不能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因為所有這一切都是同時發生的,整座城市仍然在不停變化中。
  在華強北可以買到VR眼鏡和山寨智能手機。但是旁邊就擺放著無人機、360度全景相機等等誕生在中國的獨創產品。讓無人機走向世界的正是總部位於深圳的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在全球無人機市場占據七成份額。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消息,2016年中國的專利申請數或將超越日美成為世界第一,而其中超過半數都來自於深圳。騰訊控股等行業巨頭將總部設在深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不過也有觀點認為,那些從美國留學歸來、指望在中國一本萬利的“海歸”創業者紮根深圳也是重要的助推力量。
  我們已知,深圳擁有眾多估值超過10億美元但並未上市的“獨角獸”企業。據美國CB風險投資公司的統計,截至去年底全球共有222家獨角獸企業,其中59家中國企業大都位於深圳。
  實際上在華強北以西的南山科技園,來自美國、法國、荷蘭等地的創業家、風投公司已經入住,為培育出第二、第三個大疆那樣的企業展開競爭。
  吸引他們的最大因素可能就是被稱之為“方案公司”這一行業的存在。深圳有著數量眾多生產電子零部件和電路板的工廠,方案公司對於誰在哪裏生產什麽這一類信息了如指掌,根據創業者的需求幫助他們實現對接。即便創業者自身不擁有工廠或設計、研發部門,但隻要有想法,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成品推向市場。
  我在深圳認識了一位在美國矽穀經營風投公司的先生,大衛·萊斯利。據說他是通過社交媒體知悉深圳要主辦一場高科技產業巡展的。他說:“矽穀是軟件行業風險投資的聖地,但硬件的聖地在深圳,他想親眼確認這一點。”
  和深圳擁有最多聯係管道的可能就要數矽穀了。筆者也參加了此次巡展,來的第一家企業就是總部位於美國西海岸的HAX加速器公司,他們從矽穀選拔那些致力於從事硬件的創業者,定期將他們派往深圳。
不僅僅是懷揣創業夢想的人。據說特斯拉汽車已經將128個種類的電子零部件都委托深圳生產,蘋果公司今年也將在深圳設立大型研發中心。
  另一方麵,大疆等深圳本土企業也相繼在矽穀設立了研發和信息采集中心。在深圳從事研究的東京大學副教授伊藤亞聖說,近年來兩座城市之間人、財、物流動之頻繁令人瞠目結舌。
  這讓我想起了19世紀的小說《雙城記》。如果把法國大革命前夜形勢危急的巴黎和倫敦對應為美中的兩座城市,那麽矽穀就是已經完成革命的倫敦,深圳則是等待革命的巴黎。雖然在數字革命的進程上存在差距,但這種關係正在對兩座城市彼此產生著深厚的影響。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出版過一本名為《當代雙城記》(注:中文譯名《地區優勢:矽穀和128公路地區的文化與競爭》)的書,書中將矽穀和波士頓進行了對比。兩座城市圍繞霸權展開激烈競爭,結局是在世界範圍內確立起開放的產業結構的矽穀獲勝。恐怕深圳與當年的矽穀還是有區別的,他們想要的是與矽穀建立聯係、提供補充的同時保持創新能力。
  日本現在的情況怎麽樣?實際上不定期在深圳主辦這一高科技巡展的正是來自於東京大學創辦的一家風投企業的高須正和先生。據他說,雖然巡展吸引了各國人士到訪深圳,但是可能日本人對如何與深圳打交道並不關心。
  的確如此,在深圳,來自日本的創業者很少。或許是擔心帶著技術來到這裏創業最終隻能落得“被山寨”的結局。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一個事實,世界上誕生了最多專利的正是這座城市。我在當地聽到這樣一句話,“矽穀的一個月就是深圳的一星期”。這種速度感與人、財、物飛躍日本直接連通美國西海岸的現實值得我們好好關注。
  來源:參考消息網 編譯/劉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